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紅小豆作為特色小綜雜糧,在鄂西北十堰市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紅小豆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還具有較好的固氮能力。2018年,中國紅小豆種植面積182.44千公頃,總產量27.79萬噸;湖北省種植面積2.85千公頃,總產量0.34萬噸,紅小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比2017年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湖北省十堰市紅小豆主栽品種多為本地地方品種,具有品質優、抗病蟲害,適應性強的優點;也存在生育期偏長、產量低、田間易裂莢,需要多次分批收穫,人工成本高,栽培粗放等諸多問題,因而出台了《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
編制進程
《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由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提出並歸口。
在編制過程中,十堰市農科院根據十堰市紅小豆生產的基本情況,在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食用豆團隊的支持下,依託湖北省技術創新專項(重大項目)《湖北特色食用豆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項目,開展了紅小豆引種試驗、地方資源收集、優良品系篩選試驗、不同海拔地區栽培技術研究、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與核桃、獼猴桃、玉米等間套作技術研究等,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
2017年至2019年,十堰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研究所收集與鑑定了十堰地區和神農架林區的珍稀紅小豆資源80餘份,選擇表現優秀的8個品系與引進的冀紅16號、冀紅352等紅小豆品種(系),在十堰市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開展引種試驗和新品種篩選試驗,初步篩選出了2個適合十堰市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後續繼續試驗。同時,十堰市農業科學院先後在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城關鎮、竹山縣擂鼓鎮等地進行了紅小豆輕簡化栽培、林豆套作、糧豆套作等綠色栽培技術研究和綠色生產大面積試驗示範,實收畝產150千克以上,比當地習慣栽培增產15%以上,進一步驗證了《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
2021年1月14日,《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專家評審會在十堰市農科院九樓會議室召開,經過逐條審查、回答質詢,專家組討論形成“會議審查意見”。評審專家一致同意該標準送審稿通過評審,並要求起草單位按評審會提出的意見修改完善,形成報批稿,報送十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批准發布。
2021年3月5日,《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十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1年3月10日,《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人:彭宣和、趙昌松、蔡高磊、郭元平、吳乎華、張凡 、劉昌燕、李莉、胡學明、彭敏、黃波、王勇、吳耀卿、蘭玉梅、劉慧鳴、朱亮、陳麗瀟、周煬、陳新舉、汪東、姚吉安等。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 範圍 | |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 術語和定義 | |
---|
4 產地環境 | |
---|
5 生產技術 | |
---|
6 病蟲害防治 | |
---|
7 收穫 | |
---|
8 包裝、運輸和貯藏 | |
---|
9 生產檔案 | |
---|
參考資料來源
內容範圍
《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規定了紅小豆綠色生產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收穫、包裝、運輸和貯藏及生產檔案的要求。該標準適用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紅小豆綠色生產。
引用檔案
GB 4404.2 糧食作物種子—第2部分:豆類 GB/T 8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NY/T 391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 | NY/T 394 綠色食品—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NY/T 658-2015 綠色食品—包裝通用準則 NY/T 1056-2006 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 |
參考資料來源
意義價值
《紅小豆綠色生產技術規程》(DB 4203/T 194-2021)的制定,可以推廣套用紅小豆標準化生產,提升紅小豆種植的效益和規模,對於推進湖北省十堰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種植結構改革,助推精準扶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