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簡介
道德,就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是規定行為是非的慣例和原則。一般來說,道德是社會基本價值觀一個約定俗成的表現,人們一般都會根據自己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社會認同的形態,形成與社會大多數人認同的道德觀,大多數人能夠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
道德一般可分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
職業道德三類。其中
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勞動和工作過程中應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範。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或履行行為標準和要求,以及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發展階段
前慣例階段
在這一階段,管理道德觀受個人利益支配。按怎樣對自己有利制定決策,並按照什麼行為方式會導致獎賞或懲罰來確定自己的利益。在這一階段上,行為者認為凡是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對自己不利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慣例階段
道德觀受他人期望的影響,包括遵守法律,對重要人物的期望作出反應,並保持對人們的期望的一般感覺。這種道德觀,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一些真正為企業整體利益著想的道德觀就是良性的。相反,以個別人期望為是非標準的管理道德觀就是惡性的。
原則階段
原則是指個人的道德原則,它們可以與社會的準則和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這種管理道德觀強調個性和個人英雄主義,認為人如果壓抑自己,不充分施展和發展自我,違背自己內心的是非觀,是不道德的。
內容
組織管理目標的道德
任何管理都是組織的管理。但是,組織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又直接關係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目標的實現。因為組織者在制定管理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到管理目標的可行性,而且要考慮到管理目標的道德性,才能使管理目標成為有效的目標。組織管理者為了使其管理目標可行,或多或少地都要考慮它的目標的道德性。原始社會的氏族
公共事務管理,其目標是為了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其道德目標是為了維護氏族組織成員的生存。到了階級社會,組織的管理目標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不同階級的組織管理,其管理目標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奴隸主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在強化
國家管理中的鎮壓職能時,其社會管理目標也考慮到要把階級衝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 的範圍內,用“禮”或“仁” 規範人們的行為,使民眾懂得如何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亂”。他們還把有效實現對國家的管理看作是
有效管理社會的目標,認為治理好國家也就是治理好社會,其道德目標就是保護國家利益,也就是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正如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所說:“應當認定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以便把國家治理好。決不能讓爭吵破壞公道,也不能讓暴力損害公益。因為治理得好的國家是最可靠的保證,一切都繫於國家。國家健全就是一切興盛,國家腐敗就一切完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著名的“貞觀之治”,就是與唐太宗李世民在制定和實施
國家管理目標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德政措施分不開的。所以,後來的許多封建統治者都效仿唐太宗,提倡德政,“以德治國”。
與以往剝削階級強化
國家管理目標不同,資本主義從其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資產階級進行社會管理的最基本方面是進行
生產管理。但是, 資產階級在制定其
生產管理目標時,基於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往往很少考慮其目標的道德性,所以總是達不到其應該達到的有效管理。對此,馬克思曾揭露過資產階級這種管理目標的道德弱化的本質。他說:“如果說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內容來說是二重的,——因為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製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增殖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由於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因此, 社會一切管理的本質和目標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生產的管理目標, 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與此相適應的道德目標是為了實現人民民眾的共同富裕。這種管理目標與道德要求的一致性,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
實現組織管理目標的手段的道德
手段是為實現一定目的或目標而採取的一定的途徑、方法、辦法和策略的總和。任何組織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至於採取什麼樣的手段, 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則取決於組織管理者對手段的選擇。而所選擇的手段是否正當,即手段是否道德,會直接影響管理目標的實現。在階級社會裡,不同的階級在實現其管理目標時採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奴隸主階級民主派曾要求對奴隸採取一些懷柔的、寬容的政策,以利於穩定社會秩序。但奴隸主階級貴族派卻繼續堅持嚴厲的壓迫政策,激起了奴隸們的極大反抗。封建地主階級在反對奴隸主階級專制制度的革命鬥爭中,曾經採取過一些小恩小惠的政策, 給農民一些好處,對吸引農民參加革命確實起了較好的作用。但封建地主階級掌權之後,又採取更加嚴厲的手段剝削和壓迫農民,結果導致農民起義連綿不斷。資產階級高舉“自由、民主、博愛”的革命大旗,對封建專制制度採取了無情揭露和批判的鬥爭手段,這對於吸引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民眾參加革命,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資產階級掌權之後,由於仍然奉行極端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因而在其實現
生產管理的目標過程中,又採取了各種各樣的不正當手段,如延長工時,增加勞動強度,招收童工,壓低工資等等,殘酷地壓迫和剝削工人,以此來達到其追求高額剩餘價值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說,資產階級總是“採取不道德的手段達到不道德的目的。”與資產階級不同, 無產階級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後,要求一切組織管理者在為實現其管理目標而選擇的所有手段,都必須是正當的,必須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它堅決反對一些組織管理者為達到其私利而採取不正當手段的做法。它還要求人們對諸如偷工減料、偷稅漏稅、走私販私、制假造劣、哄抬物價、進行虛假廣告宣傳等不正當行為, 必須給予嚴厲的打擊和譴責。
人際關係管理的道德
人際關係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一定社會的人際關係管理,除受社會性質決定之外,還受血緣、地緣、業緣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造成這種管理的複雜性和
管理層次的多樣性。調整和協調不同的人際關係或同一種人際關係中的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需要有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即處理和協調鄰里人際關係、老鄉人際關係與處理和協調家庭人際關係、夫妻人際關係的道德規範是各不相同的。中國長期流傳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雖是老話,卻說明了人際關係管理的複雜性。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的人濫用等價交換的原則,使人際交往中出現許多“關係網”現象,如“人情大於公章”的現象,以及“殺熟”現象,即在經濟交往中既“吃里”又“扒外”的現象,使人們感到信用危機、世風日下、道德滑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範人們的交往關係,使人們的人際關係沿著平等、和睦、協調和有序的健康方向發展,就成為管理道德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人事管理的道德
任何的
組織管理,都是通過人來執行其
管理職能,通過人的活動來實施的。因此,如何管理好人,如何用人,不僅要考慮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而且要考慮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著“人存政存,人亡政息”,“天下治亂,往往繫於用人”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卻包含著較為深刻的道理。事實上,中國歷代的許多
國家管理的決策都重視用人的德才要求。從戰國時代的客卿、養士到漢代的舉賢士;從魏九品官人法門閥士族制,到隋唐的科舉制、明清的八股文取士等等取才用人制度,都要求人選者不僅要有才,而且要有德,即忠君愛國、舉孝廉、不犯上。當代西方資產階級在網羅人才的過程中,也很重視其所用人才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因素。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我們的用人制度,更應該重視德的要求,必須堅持用人的德才兼備和知人善用的原則,反對“任人唯親”、“以權謀私”的做法,使我們的人事
管理科學化、規範化、道德化。
財物管理的道德
物資錢財是實現
組織管理目標的物質基礎。沒有物資錢財的組織根本不可能進行管理。但是,有了物資錢財的組織,也不一定能實現有效的管理目標,因為物資錢財總是要交給組織機構的人員去掌握和運用的。這時,財物管理人員的道德素質的高低與財物的道德風險就會成正比。如果管錢管物的人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我之物勿用”等最起碼的道德意識都沒有,必然會利慾薰心,貪污挪用,化公為私,這就必然動搖或削弱
組織管理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連續出現了許多巨大的貪污案件,以及貪污人員的低齡化(如“26歲現象”),都足以說明我國財物管理制度的薄弱和財物管理人員道德意識的缺失。因此,如何規範財物管理人員的行為,加強財物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也是管理道德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轉型管理》詳細目錄:
第1期 企業成長理論
第2期 發展轉型期的症狀(1)
第3期 發展轉型期的症狀(2)
第4期 發展轉型期的症狀(3)
第5期 發展轉型期的危機——領導危機
第6期 發展轉型期的預防方案(1)
第7期 發展轉型期的預防方案(2)
第8期 發展轉型期的預防方案(3)
第9期 發展轉型期的預防方案(4)
第10期 發展轉型期的“三個一工程”
第11期 發展轉型期的治療方案(1)
第12期 發展轉型期的治療方案(2)
第13期 發展轉型期的治療方案(3)
第14期 發展轉型期的治療方案(4)
第15期 發展轉型期的轉型模式-領導模式
第16期 發展轉型期的轉型模式-管理模式
特點
普遍性
管理道德是人們在參與管理活動中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基本規範為指導而提升、概括出來的管理行為的規範,它適用於各個領域的管理。無論是行政管理、
經濟管理、企業管理、
文化管理,還是單位、
部門、家庭和鄰里的人際關係管理,都應當遵守管理道德的原則和要求。
特殊的非強制性
人類最初的管理,屬於公權的、人人都可以平等參加的管理,沒有強制性。與之相應的,調整管理行為的規範,即管理道德也沒有強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粹道德性質的,他手裡沒有強制的手段。” 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管理被打上階級的烙印,具有階級的性質和內容。它依靠國家或組織的權力實行管理活動,具有強制的性質。但是,與此相適應的管理道德並沒有改變其非強制的性質。不過,管理道德在內容上側重於調整和約束
組織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在社會作用上則側重於依靠
被管理者的輿論影響管理者的行為,從而調整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使其具有特殊性。
變動性
人類的管理活動是隨著人類的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作為調整管理行為和管理關係的管理道德規範,也必然隨著管理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原始社會的
公共事務管理性質單純、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發展極其緩慢,與之相應的管理道德的內容也簡單、規範也少、發展也緩慢。到了近代,隨著管理內容的複雜化、
管理方式的制度化和管理目標的多樣化,與此相應的管理道德的內容也隨之增加和豐富,形式也多樣化。特別是當代
科學管理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管理道德的變化和發展。因此,如何在這種變動性中適時調整道德的結構和層次,概括出反映新的時代特點和當代
科學管理水平的新的管理道德規範,以滿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管理髮展的需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新的任務。
社會教化性
道德教化是一個古老的概念,重視教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大都重視德治,所以都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孔子主張用“仁愛”的道德原則教化人,認為人只要做到“仁”,就能自愛,就能“愛人”,對人寬容、忠恕。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的思想,認為“仁”就是“愛之理,心之德”。此外,儒家還把公正、廉潔、重行、修養、舉賢仁能等等,都看作“仁愛”教化的結果,要求
管理者都應具備這些道德品質。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管理道德,應當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合理的道德教化思想,高度重視管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尤其應當強調
組織管理者的道德示範和引導作用,使管理道德的意識、信念、意志、情感更加深入人心,並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這對於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響因素
外部因素的影響
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
企業文化因素、社會大環境因素等。
一是早期教育因素的影響。個人早期受的教育、生活環境,尤其是在其幼、童年時期所處環境的薰陶、所受教育的程度對其今後的觀念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這時期感知、認知事物,其個人的道德觀初步形成。“孔融讓梨”就是早期教育對其道德影響的表現。
二是企業的
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的影響。企業的
管理體制是否有利於
企業發展,企業領導者是否為
管理者創造一個工作、發展的平台,企業是否做到
組織結構科學合理、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
人才培訓培養
機制是否激勵有效等,都對管理道德的形成起到較大影響。正如張瑞敏評價他在海爾充當的角色時,認為“第一是設計師,在
企業發展中如何使
組織結構適應企業發展;第二是牧師,不斷地布道,使
員工接受
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
三是
企業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個企業有較強的、積極向上的
企業文化就可以抵禦外來風險,化解內部衝突。在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以來,許多企業注重實施
企業文化建設,形成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文化,如海爾文化,不僅使海爾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而且使企業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員工的親和力進一步增強,從而形成了海爾人良好的
職業道德、行為準則。
四是社會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定時期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會從外部影響、甚至改變個人的管理道德觀。尤其足在社會轉型期,多種因素綜合導致了一些人的道德觀危機,如社會不同層次的管理道德問題、職業圈子中的管理道德問題、企業內部日常管理中面臨的管理道德問題等。
內在因素的影響
內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意志、能力、信念因素、自身責任感因素等。
一是個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的影響。個人意志堅強、個人能力較強、個人信念堅定的管理者對事物判斷比較準確,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外部誘惑如何,其大多數會在道德準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保持較強的一致性,不會因一時之事、一念之差而作出不正確的選擇;反之則會在道德準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作出不正確的選擇。
二是個人責任感因素的影響。責任感是每個人對工作、企業、社會等所作出行為的負責態度,有較強責任感的人,是一個能自覺承擔
社會責任、積極履行職責和正確行使職權的管理者,敢於、勇於對自己行為負責,很少出現違背道德準則的情況;反之,缺乏責任感的人,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願承擔責任,甚至認為“事不關己”,推卸責任,則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質。
上述幾種因素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管理道德觀的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導致了相應的管理行為,造成各種各樣的管理道德問題。
管理表現
在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一些單純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企業唯利是圖。因此,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經常出現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與實際上不講道德經營的高度分裂,由此產生了企業管理的道德失衡。
1.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方面:欺騙性的廣告宣傳,在行銷和推廣上誇大其詞,生產不安全或有損健康的產品。有些經營者明知產品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但故意向消費者隱瞞真相,而大力宣傳其對消費者有利的方面,或信口開河、擅自誇大產品的功效。
2.企業與競爭者的關係方面:假冒其他企業的商標,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侵犯他人商業秘密,損害競爭對手商業聲譽,不遵守市場遊戲規則,挖牆腳等。特別是企業間不講信譽、彼此拖欠和賴賬、不履行契約。
3.企業與
員工的關係方面:有些企業盲目追求利潤,不顧員工的生存和工作環境,侵犯員工的健康權利;有些企業在招聘、提升和報酬上採取性別、種族歧視,侵犯隱私;有些企業對員工的工作評價不公正,剋扣薪水等。
4.企業與政府的關係方面:
財務欺詐、偷稅漏費、官商勾結、權利腐敗、商業賄賂、地方保護主義、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內部人”控制現象等。
5.企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方面:企業為追求高利潤,對治理污染採取消極態度。對排放’三廢”等造成的污染不實施治理而是繼續偷偷地排出。特別是一些化工、印染、造紙等工廠規模小,對廢水缺乏必要的處理,嚴重污染環境。
道德失衡成因
經濟體制不完善
在我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容易造成競爭無序,使企業管理道德缺乏約束。甚至出現經營活動缺乏公平競爭制度,經營“遊戲”規則混亂的局面。在此局面中,由於國家政策控制的原因,造成地區、行業、單位的競爭起點不同,從源頭上造成了競爭無序;加上市場體系不完善,未能形成眾多統一開放的全國大市場,使得地方保護主義泛濫,一些官員從當地經濟發展和自己政績、利益需要出發,非但沒有取締無序競爭,反而搞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鼓勵、縱容包庇無序競爭、違法經營。
信息不對稱
信息傳遞的滯後和扭曲,使企業管理失衡成為可能。經營活動中出現一些欺騙、失信現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信息風雲變幻,使得信息難於控制。擁有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欺騙另一方,加上媒體廣告片面宣傳的推波助瀾,為不法企業欺詐行為開了方便之門。只要有利可圖,或者欺詐帶來的
收益大於為進行欺詐所付出的
成本投入,欺騙、失信就會不知疲倦地連續下去。這樣造成企業管理道德的失衡。
企業價值取向的偏頗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價值觀,仍然是堅持團隊精神原則,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然而,在經濟轉型的特殊環境條件下,部分企業價值取向出現了偏頗,過分強調企業利潤最大化,功利主義的趨向嚴重,忽視甚至侵害他人的利益。這些企業為了私利,不擇手段,違法經營,使企業喪失道德,逃避責任,造成企業管理道德的失衡。
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差
相對經營者而言,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為此國家頒布了一整套法律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維護公平交易和消費者切身利益。然而由於消費者法制觀念落後,自我保護意識極其薄弱,許多消費者面對迅速形成的立法內容無從掌握和運用。越來越多的法律規定難於起到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而是成為一紙空文。這樣消費者的行為往往姑息遷就了企業不道德的經營行為。
培育方法
1.抓好管理道德教育。
一是提高管理道德認識,包括
管理者對其管理的地位、性質、作用、服務對象、服務手段等方面的認識。對管理道德價值的認識是培育
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前提,就是要認識管理道德的實質、內涵,充分認識到管理道德對個人、企業乃至社會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對管理道德的認識,才能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實施、在發展中提升。
二是培養管理道德情感,就是管理者在處理自己和職業的關係及評價管理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榮辱好惡等情緒和態度。主要包括對所從事管理工作榮譽感、責任感,對服務對象的親切感,熱愛本職工作,敬業樂業等。管理道德情感一經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穩定而強大的力量,積極影響人們管理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三是鍛鍊管理道德意志,就是人們在履行管理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作出抉擇的力量和精神。是否具有堅毅果敢的管理道德意志,是衡量每個
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標誌。
四是堅定管理道德信念,就是管理者對所從事管理工作應具備的道德觀念、道德準則和道德理想發自內心的真誠信仰。管理者一旦牢固地確定了管理道德信念,就能自覺地堅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義務,並能據此來鑑別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培養和確立終身不渝的管理道德信念,是每個
管理者管理道德修養的中心環節。
2.提煉、規範管理道德準則。
管理道德建設的過程,就是
管理者管理道德素質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這需要管理者把管理道德認識、管理道德情感、管理道德意志和管理道德信念等與所從事的管理工作、企業的實際情況等結合起來,注重吸收西方道德觀中合理的成分,廣泛繼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精華,提煉出體現管理特色的管理道德準則,使管理者了解、明確管理道德規範,認清管理道德的標準和行為準則,以利於管理者形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通過提煉管理道德標準,實行管理道德的
規範化管理,使管理者自覺地對照管理道德準則時刻檢查自己、規範自己行為,將管理道德準則內化成管理道德認識,從而培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為習慣,既有利於管理者自身建設與發展,又有利於企業管理水平提高與發展。
3.樹立典型,加強引導。
在管理道德建設過程中,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示範的作用是重要的。典型引導是激勵人們自覺規範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
一是注重發揮企業領導者管理道德的表率作用。企業領導者是企業的精英,足
高層管理者,其模範、表率行為對其他管理者管理道德的形成具有更直接的效果。對企業領導者來說,管理價值、道德價值高於物質利益,企業領導人應把國家、員工賦予的職位當作為國家、企業貢獻、為
員工服務的機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勇於負責,不計得失,自強不息,以身作則,講真話、辦實事、“言必信、行必果”,樹立領導者良好的管理道德,這對推動整個層面管理道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樹立典型人物,做好輿論導向,發揮引導作用。象牛玉儒等現實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典型人物,他們的感人事跡、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是人們所景仰的,在這些典型人物身上也充分體現出了優秀的管理道德。因此,大力宣傳典型,把道德規範人格化,有利於使
管理者以典型人物為榜樣,學習典型人物的人格,激發自身去追求典型人物所擁有的優秀的理想人格,並且以這種理想人格為標準而塑造自己,促進管理者管理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4.管理道德行為列入崗位考核內容。
管理者是否具有管理道德,不是看其是否會背誦管理道德的多少規範條款,而要看他是否能理解管理道德,把管理道德要求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具體工作中,形成穩定的
職業行為。管理道德規範化、制度化,就會成為管理者的習慣行為,就會在管理工作中發揮巨大作用,也必將在企業內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使企業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因此,企業應將管理道德建設納入管理者崗位考核內容之一,加強檢查、考核、
獎懲,使每一個管理者不斷地自我對照準則檢查,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向,最終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
管理者是管理道德的主體,管理道德是對管理者行為的規範和制約,一個合格的管理者也必然是一個有道德的管理者,做有道德的管理者,應該是每一個管理者的職業準則。在當今時代,
管理者和企業應注重開展和加強管理道德培育,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使管理者有所為、有所不為,養成良好的管理道德行為,才能有效地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獲取更大的效益,實現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