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遊學他鄉
管寧是春秋時期
齊國名相
管仲的後代,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中表兄弟們憐憫他孤獨貧困,都贈予他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管寧成年後身高
八尺,鬍鬚眉毛長得很美。與平原人
華歆、同縣人
邴原為好友,都到其他郡學習,並且都敬重親善名士
陳寔。
避亂遼東
漢末天下大亂以後,管寧聽說遼東太守
公孫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與邴原及平原人
王烈等到遼東。公孫度空出館舍等候他們。管寧拜見公孫度,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之後,管寧隨即就居住在山谷中。當時渡海避難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寧卻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沒有遷徙的意思,後來的人漸漸都來跟從他,一月之間就形成了村落,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於是頗受人們愛戴。
曹操任司空後徵召管寧,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
公孫康截斷詔命,不對管寧宣布。中原地區稍稍安定後,逃到遼東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寧安閒自在,就像要在遼東終老一樣。當時公孫康對外以朝廷的將軍太守為號,但在內確有稱王之心,想要謙遜的以禮授予管寧官職,讓他輔佐幫助自己,但最後還是不敢對他說,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屢辭辟命
黃初四年(223年),魏文帝
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司徒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
安車前往徵召。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
公孫恭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
公孫淵才智出眾。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於是帶著家眷部屬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孫恭親自把他送到
南郊,加倍贈給他服飾器物。自從管寧東渡,公孫度、
公孫康、公孫恭前後所給他的資助饋贈,他都接受後收藏起來。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給了公孫氏。管寧在遼東,有三十多年,後來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後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
司馬懿攻滅。遼東人死亡上萬,如正如管寧所想。管寧回到中原後,曹丕下詔任命管寧為
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明帝
曹叡即位,於十二月改任華歆太尉,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曹叡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徵召管寧為光祿勛。當時司空
陳群也上疏舉薦管寧。
曹叡又下詔給青州刺史說:“管寧堅守道德操守,潛隱海角,接連頒下詔書,違抗命令不來就職,逗留在他的居處,從事他認為高尚的事業。雖然有隱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卻考父增益恭敬的義蘊,使朕虛心等待已有年余,這怎樣說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擴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
幡然改變節操為民造福的人嗎?日月流逝,時間將要過去,潔身自好,將幹些什麼呢?
孔子說過:‘我不是這人的黨徒又會是誰的呢!’朕命令青州的
別駕從事、郡
丞掾:奉詔按禮節遣送管寧來京都,供給他安車、隨從、褥墊、路上廚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
奏聞。”管寧自稱
草莽之人並上疏辭讓。
高節始終
從黃初(220年—226年)年間到青龍(233年—237年)年間,徵召管寧的命令接連不斷,常常在八月賜予牛酒。曹叡又下詔書詢問青州刺史
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上報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訊息。管貢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藉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著粗絲棉巾,穿著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於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這是管寧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管寧自從避難遼東及後來回到中原後,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持續了五十多年沒有席地而坐,因為屈膝而坐,膝蓋頂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
景初元年(237年),
司徒陳矯逝世,司徒一職懸空半年。次年,曹叡問侍中
盧毓誰可任司徒,盧毓舉薦管寧,但曹叡不用。
正始二年(241年) ,太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
侍中孫邕、
中書侍郎王基等人向
曹芳舉薦管寧,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他,適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歷史評價
陳群:伏見徵士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
曹叡:太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程喜: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桓范:①竊見東莞管寧,束修著行,少有令稱,州閭之名亞故太尉華歆,遭亂浮海,遠客遼東。於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室蔽衣,逾於原憲。②鑿坯而處,養德顯仁。堯舜在上,許由在下。箕山之志,於是復顯。嚴平鄭真,未足論比。清聲遠播,頑鄙慕仰。
陶丘一、孟觀、孫邕、王基: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冰絜淵清,玄虛澹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游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陳壽: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寧以衰亂之時,世多妄變氏族者,違聖人之制,非禮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論》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載。每所居姻親、知舊、鄰里有困窮者,家儲雖不盈擔石,必分以贍救之。與人子言,教以孝;與人弟言,訓以悌;言及人臣,誨以忠。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溫,因其事而導之於善,是以漸之者無不化焉。寧之亡,天下知與不知,聞之無不嗟嘆。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傅子》:管寧是齊相管仲之後。在遼東因山為廬,鑿戶牖為室,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因此公孫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皇甫謐:寧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常坐一木榻上,積五十五年未嘗箕踞。榻上當膝皆穿,常著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舊布單衣加首絮巾。遼東郡國,圖形於府殿,號為賢者。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於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於魏朝,樂令無對於晉世。
蘇軾:管幼安懷寶遁世,就閒海表,其視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殺乎!予以謂賢於文若、文舉遠矣。
蘇轍:幼安少而遭亂,渡海居遼東,三十七年而歸。歸於田廬,不應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沒,功業不加於人。而予獨何取焉?取其明於知時,而審於處己云爾。
蕭常:《易》曰:不事王侯,髙尚其志,謂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若管(寧)、張(臶)數子,特避世之士耳,蓋所謂“天地閉,賢人隱”者也。方是時,奸雄睥睨神器,仇讎正士,士以才知殺身者多矣。之數子者,屏跡山樊,危行言孫,卒以免禍,賢矣哉!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陳普: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鯨鯢更浪高。化日尺書歸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王應麟:管幼安如郭林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蘇文定(
蘇轍)贊之曰:‘少非漢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王磐:管幼安、王彥方、元魯山、陽道州,蓋異世而同符者也。
朱明鎬:按管幼安忠於漢世,終不臣魏。寧為漢處士,不為魏司徒。
王夫之:世之亂也,權詐興於上,偷薄染於下,君不可事,民不能使,而君子仁天下之道幾窮。窮於時,因窮於心,則將視天下無一可為善之人,而拒絕唯恐不夙,此
焦先、
孫登、朱桃椎之類,所以道窮而仁亦窮也。夫君子之視天下,人猶是人也,性猶是性也,知其惡之所自熏,知其善之所自隱,其熏也非其固然,其隱也則如宿艸霜凋而根荄自潤也。無事不可因,無因不可導,無導不可善,喻其習氣之橫流,即乘其天良之未喪,何不可與以同善哉?此則盎然之仁,充滿於中,時雨灌注而宿艸榮矣。惜乎時無可事之君,而寧僅以此終;非然,將與伊、傅而比隆矣。嗚呼!不得之於君,可得之於友,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薦紳,可得之於鄉黨,而又不可得矣;不得之父老,可得之童蒙,而又不可得矣;此則君子之抱志以沒身,而深其悲閔者也。友之不得,君錮之;鄉黨之不得,薦紳熒之;童蒙之不得,父老蔽之;故寧之仁,終不能善魏之俗。君也,薦紳也,父老也,君子之無可如何者也。吾盡吾仁焉,而道窮於時,不窮於己,亦奚忍為焦先、孫登、朱桃椎之孤傲哉?
李光地:其人未免雜些黃老氣,本傳中載他一篇文字,細檢便見。
朱乾:故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郭嘉歸魏而魏興,管寧去漢而漢亡。跡其興廢,關乎人才去就如此。
軼事典故
割席分坐
管寧和
華歆一同在菜園裡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蓆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不違本心
當初,管寧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勸他再娶,管寧說:“每次閱讀曾子、王駿的話,心裡常常表示讚許,哪裡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
史書記載
《傅子》
《高士傳·卷下》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資治通鑑》
親屬成員
先祖
九世祖
管少卿,西漢時官至燕令。
兒子
個人作品
管寧著有《氏姓論》,又有文集三卷。《
全三國文》收錄有《辭疾上書》、《辭征命上疏》、《辭辟別駕文》、《答
桓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