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版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管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管子·版法
- 出處:《管子》
- 作者:管仲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管子·版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管子》。
《管子·版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管子》。作品原文管子·版法凡將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經既飭,君乃有國。喜無以賞,怒無以殺;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令乃廢,驟令不行,民心乃...
《管子·版法解》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書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 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子部法家類。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管子》雖然託名管仲,學者們卻幾乎沒人認為它真是春秋時代的著作,而把成書年限推定在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觀點即出自《管子》,《管子·權修·第三》載:“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郭沫若在《藝文類聚》里發現了一段話,和《管子》所載...
喜樂療法(delight therapy)是指活套療法的一種。依據“喜勝憂”的理論,用引發喜樂之情的辦法治憂愁不解,也用於治悲、恐與怒。喜無以賞指不可因個人喜悅而行賞。語出《管子·版法》。若僅憑個人喜怒而濫施賞罰,就會“怨乃起,令乃廢。驟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以致社會出現動亂。主張...
又《宮伯》掌王宮之士庶子凡在版者。《注》版,名籍也,以版為之。今時鄕戸籍謂戸版。《管子·版法解》版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時之行,以治天下。又《周禮·秋官·職金》旅於上帝,則共其金版。饗諸侯亦如之。《注》鉼金謂之版。《韻會》通作鈑。又《史記·太史公自序》金匱玉版。又《爾雅·...
管仲任齊相之後推薦賓須(胥)無為五官之一,任大司理。《管子·小匡》載,管仲推薦賓須無時說:“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由此可見賓須無的性格特點。他善於審獄斷案,明於是非,寬厚仁慈,不濫殺無辜,不冤屈無罪,所以管仲推薦他為大司理。《管子·小問》載,桓公稱霸後想進一步成就...
保健按摩療法是運用推、拿、按、摩、揉、捏、搓、擦等各種推拿手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除小兒之外,一般都可在自己身上進行搓揉按摩,所以又稱“自我按摩”。保健按摩在中國有極為悠久的歷史。《莊子·外物》中就有推拿可以延遲衰老的說法。《管子·霸形》中有以手摩胸來表示自己胸部有病的描述。東晉葛洪...
《管子·問篇》是一份包括70多個問題的社會調查提綱,其中直接涉及人口指標的提問達半數以上。東漢徐幹將“周知民數”即掌握人口資料看作立國之本,認為只有用古時“六鄉六遂”之法加強人口的組織管理,才能安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統治; 否則,將出現“戶口漏於國版,夫家脫於聯伍,避役者有之,棄捐者有之,浮...
又《管子·法法篇》令出而不行,謂之牽。又拘也。《史記·六國表》學者牽於所聞。又牽牛,星名。《禮·月令》旦牽牛中。又地名。《春秋·定十四年》公會齊侯衞侯於牽。《注》魏郡黎陽縣東北有牽城。又人名。《左傳·成十七年》鮑牽見之。又姓。《後漢·皇甫規傳》實賴兗州刺史牽顥之淸猛。又《廣韻》苦...
《管子·心術篇》則提出“安民心”以求“國安”的思想,強調應從求取民眾的心身健康著眼,通過“治心”、“治言”、“治事”等途徑,使百姓“心安”,以保障國家群體的安定。其後,在一些軍事著作中也有強調保證軍事集團“士氣”的見解。群體心理衛生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始於近代。P.賓尼於 1872年倡導研究心理...
第一節 《管子》與《莊子》之關係 第二節 《慎子》與《莊子》之關係 第三節 《鶥冠子》與《莊子》之關係 第四章 苟況對莊子的援引與批評 第一節 對《莊子》的援引和闡發 第二節 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第五章 韓非對《莊子》的援引與改造 第一節 對《莊子》文字的援引與化用 第二節 對《莊子》...
“海納百川”語出《管子·形勢解》,意指海洋之所以廣大,是因為它不分你我地容納了數以百計的河流。“有容乃大”則語出《尚書·周書·君陳》。對聯的上聯勉勵待人接物應仿效海洋,以寬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態度去接納不同的人事地物。這同時也配合了維基百科自由開放的宗旨。主要特點 中文維基百科正如維基百科本身,...
而《管子·輕重乙》說“(齊)恆公曰:‘衡謂寡人曰:“農之事,必有耜、銚、鐮、鎒、椎、銍,然後成為農;車必有斤、鋸、釭、鑽、鑿、銶、軻,然後成為車;女必有刀、錐、箴、鉥,然後成為女’’’。衡的標準也就是齊國政府的規範。以這份名錄與背夫山戰國墓出土的銅器對照,鐮、鋸、鑿、斧後者有。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我國醫學(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養生一詞的來源 前言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
《管子·任法》:“故主有三術。夫愛人不私賞也,惡人不私罰也,置儀設法以度量斷者,上主也。愛人而私賞之,惡人而私罰之,倍大臣,離左右,專以其心斷者,中主也。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文選·班固〈答賓戲〉》:“ 商鞅 挾...
針灸術,是針刺術和灸灼術的合稱。針灸的針,是從原始時代的砭石發展來的。《左傳》、《山海經》、《管子》、《戰國策》、《韓非子》、《史記》等古代典籍里都有使用砭石治疾病的記載。建國以來的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些記載的可靠性。50年代,從河南鄭州商代遺址中出土一枚小劍形的玉質砭石,是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
將烏骨雞去內臟,洗淨,將蓮子、芡實、糯米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口,放在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燉爛熟,調味即可。配方 芡實50克,蓮子50克,烏骨雞1隻(約500克),糯米100克。功效 健脾補腎,除濕止帶 。用法 分次酌量食用。連服2周。芡實 【中文名】芡實 【類 別】種子類 【異名】卵菱(《管子》),...
(1).青蔥的山嶺。《管子·地員》:“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 唐 徐凝 《別白公》詩:“青山舊路在,白首醉還鄉。”《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一見我這裡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便問我借與他居住。” 海默 《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2).指歸隱之處。 唐 ...
早在春秋戰國乃至更早以前,諸子百家就有較精闢的論述。其中《管子》中的《內業》篇,是最早論述心理衛生的專篇。內,就是內心;業,就是術業。內業者:養心之術也。《管子》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以這些作為內心修養的標準。具體地講是三點 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
一、《管子》五行說 二、《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五行說 三、思孟學派五行說 四、鄒衍五行學說 五、帛書《易傳》五行說 第五節秦漢時代 一、倫理五行說 二、象數五行說 第六節隋唐時代 第七節兩宋時代 第八節明清時代 小結 第二章五行的內涵與特徵 第一節五行的內涵 一、五行指“五材”二...
清·宋翔鳳《過庭錄·管子識誤》:“古人寫書用方版,《爾雅》‘大版謂之業’,故書版亦謂之業。鄭訓業為篇卷,以今證古也。” 學業;學習的內容或過程。 course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 唐·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畢業;授業;修業;結業...
”例句 《管子·任法》:“法古之法也,世無請謁任舉之人。” 尹知章註:“任,保也。以法取人,則無請謁之保舉。”《史記·穰侯列傳》:“ 白起者,穰侯 之所任舉也,相善。”《南史·王僧綽傳》:“﹝僧綽﹞累遷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究識流品,任舉鹹盡其分。”
:“軍敗而還,是時死傷者不可稱數。”《魏書·劉駿傳》:“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饑寒不相恤,又疾讒害其間,不可稱數。”《荀子·富國》:“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時臧餘,謂之稱數。”《管子·幼官》:“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藪澤以時禁發之。” 尹知章註:“稱,斤兩也。數,多少也。”
【注釋】[1]十二經水就是指古代版圖上十二條較大的河流。《管子·水地》認為水,就是大地的血氣;其相對於大地的意義,就像經脈之中流通的氣血相對於人體的意義一樣。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樣子,來比喻經脈受血而周流於人體的狀態,因此稱為經水。【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人體的十二經脈,在外與...
道要,讀音為dào yào,漢語詞語,意思是大要;最主要的方面。解釋 1.大要;最主要的方面。2.道教的要義。3.某種學說的精義。4.指治國的要務。出處 《管子·任法》:“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
《管子·四時》:“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一本作“惽惽”。尹知章註:“惛惛,微暗貌……六,謂陰陽四時,其理微暗。”《荀子·勸學》:“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清·朱仕琇《贈黃君序》:“黃君昇玉,技於畫者也。其急於其技之工也,其用心也,恆...
氣功術語。即調身、調息、調心,為氣功鍛鍊方法的三個組成部分。出隋《童蒙止觀》。概念 即調身、調息、調心,為氣功鍛鍊方法的三個組成部分。解讀 1、調身:即在練功前調適身體,以便進入氣功功能態;收功後舒展手腳,活動肢體,以免出偏。“調身”之說雖起於隋代,但其內容已見於先秦的氣功文獻,如《管子·...
韋昭註:“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也。”《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當今之士隱居篤學、修名砥節如湖州唐子、平涼趙子輩者,凡若干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於會所而吊,他日修名詣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