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民論

料民論是強調人口的普查統計及戶籍管理對國家政治統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戰國時商鞅認為,若不知道人口的總數,不掌握男女老壯和農工商各業人口的數量,不建立必要的戶籍制度,也會“國愈弱至削”(《商君書·去強》)。《管子》作者強調人口的調查和統計對整個國家管理的重要意義,在於為國家籌劃經濟方略所需要。強調要制定經濟方案來指導封建國家的社會活動,就不能不了解全國的人口狀況。《管子·問篇》是一份包括70多個問題的社會調查提綱,其中直接涉及人口指標的提問達半數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料民論
  • 出處:《管子》
東漢徐幹將“周知民數”即掌握人口資料看作立國之本,認為只有用古時“六鄉六遂”之法加強人口的組織管理,才能安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統治; 否則,將出現“戶口漏於國版,夫家脫於聯伍,避役者有之,棄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的情況,使“軒心競生,偽端並作矣。小則盜竊,大則功劫,嚴刑峻法不能救也。”(《中論》) 唐代杜佑也強調“古之為理者,在於周知民數(《通典·食貨門》)”,若忽視人口的普查統計及戶籍管理,將導致“人如飛鳥,飛走莫制,家以之乏,國以之貧,奸宄漸興,傾覆不悟”的結果 (同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全國規模人口計算的國家,自西周即已有人口統計制度,從中央到地方設有專門統計人口的官員,在上是司民,在州是州史,州以下有閭師、宰。周宣王三十九年 (789年)“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國語·周語上》),被認為是中國人口普查的最早記載。周以後,至秦漢有書社制度、上計制度,漢有算賦法,隋有輸籍法,宋有三保法,明有戶帖制度,清有保甲制度,均在前朝基礎上有所發展。由於對人口史料的價值和借鑑意義的重視,古代思想家們很重視人口史料的整理。一些思想家正是在整理人口史料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當時人口問題的意見。如西晉皇甫謐通過對西晉以前歷朝人口統計資料的整理分析,提出了對西晉以前歷朝人口增減原因的較符合實際的看法,唐代杜佑提出的制止人民流散、隱漏的措施,以及元代馬端臨關於人口多寡不能決定國家強弱、人口的質量有高下之分的較科學的論斷,均是在整理前代人口統計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歷代人口或戶口盛衰的原因而獲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