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76 Festival de Cannes)是由法國國際電影節協會主辦的電影節。
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設定競賽、展映、交易等主要活動。官方競賽方面,設定主競賽、一種關注、電影基石、短片競賽4個競賽單元,最終,《墜樓死亡的剖析》獲得主競賽金棕櫚獎最佳影片,麥可·道格拉斯、哈里森·福特獲得榮譽金棕櫚獎;官方展映方面,設定非競賽、午夜展映、坎城首映、特別展映、坎城經典、沙灘放映6個展映單元,最終,展映開幕片《杜巴利伯爵夫人》、閉幕片《瘋狂元素城》等影片;官方交易方面,設定明日電影、電影市場2個交易單元。
2023年5月16日至2023年5月27日,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在法國坎城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7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 外文名:76 Festival de Cannes(法語)
76th Cannes Film Festival(英語) - 時間:2023年5月16日 至 2023年5月27日(法國時間)
- 地點:法國坎城
- 國家地區:法國
- 類型:電影節
- 主辦方:法國國際電影節協會
活動歷程
法國時間 | 日程 |
---|---|
2023年2月28日 | 公布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名單 |
2023年4月5日 | 公布開幕影片 |
2023年4月13日 | 公布首批入圍片單 |
2023年4月19日 | 公布主視覺海報 |
公布閉幕影片 | |
2023年4月21日 | 公布短片競賽與電影基石單元評審團名單 |
2023年4月24日 | 公布第二批入圍片單 |
2023年4月25日 | 公布短片競賽與電影基石單元入圍片單 |
2023年4月28日 | 公布金攝影機獎評審團名單 |
2023年5月2日 | 公布一種關注評審團名單 |
公布第三批入圍片單 | |
2023年5月3日 | 公布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完整名單 |
2023年5月5日 | 公布第四批入圍片單 |
2023年5月16日 | 舉行開幕典禮紅毯儀式 |
舉行開幕典禮 | |
2023年5月25日 | 舉行電影基石單元頒獎典禮 |
2023年5月26日 | 舉行一種單元頒獎典禮 |
2023年5月27日 | 舉行主競賽單元、短片競賽單元、金攝影機獎頒獎典禮 |
註:以上節日曆程僅介紹官方單元日程,平行單元及場外獎項日程參見各平行單元百科:平行單元:第62屆影評人周、第55屆電影人雙周、第31屆獨立電影推廣協會單元,場外獎項:第13屆酷兒棕櫚獎、第8屆金眼睛獎。 |
主創團隊
活動設定
活動類型 | 活動設定 | ||
---|---|---|---|
官方單元 | 競賽 | 主競賽(Compétition) | |
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 | |||
短片競賽(Courts métrages) | |||
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 | |||
展映 | 非競賽(Hors compétition) | ||
午夜展映(Séances de minuit) | |||
坎城首映(Cannes Première) | |||
特別展映(Séances Spéciales) | |||
坎城經典(Cannes Classics) | |||
沙灘放映(Cinéma de la Plage) | |||
交易 | 明日電影(Cinéma De Demain) | 短片角(Short Film Corner) | |
行業聚會(Rendez-Vous Industry) | |||
電影市場(Marché Du Film) | |||
平行單元 | 競賽+展映 | 第62屆影評人周(62 Semaine de la Critique) | |
展映 | 第55屆電影人雙周(55Quinzaine des cinéastes) | ||
第31屆獨立電影推廣協會單元(31 Programmation ACID) | |||
競賽 | 第2屆TikTok短片競賽(2nd #TikTokShortFilm Competition) |
競賽情況
主競賽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黑蠅》 | 美國 | |
《青春》 | 法國、盧森堡、荷蘭 | |
《零度社團》 | 奧地利、英國、德國、法國、丹麥 | |
《利益區域》 | 英國、波蘭、美國 | |
《小行星城》 | 美國 | |
《枯草》 | 土耳其、法國、德國 | |
《奧勒法的女兒們》 | 突尼西亞、法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 | |
《五月十二月》 | 美國 | |
《綁架》 | 義大利、法國、德國 | |
《去年夏天》 | 法國 | |
《奇美拉》 | 義大利、法國、瑞士 | |
《墜樓死亡的剖析》 | 法國 | |
《煽動者》 | 英國 | |
《未來的太陽》 | 義大利 | |
《貝內爾和阿達瑪》 | 馬里、塞內加爾、法國 | |
《怪物》 | 日本 | |
法國 | ||
《老橡樹酒館》 | 英國、法國、比利時 | |
《完美的日子》 | 日本 | |
《枯葉》 | 芬蘭 | |
《回歸》 | 法國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官方獎項 |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Palme d'Or) | 《墜樓死亡的剖析》 |
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 | 《利益區域》 | |
最佳導演獎(Prix de la Mise en Scène) | 陳英雄《多丹·布法內的欲望》 | |
最佳劇本獎(Prix du Scénario) | 坂元裕二《怪物》 | |
評審團獎(Prix du Jury) | 《枯葉》 | |
最佳男演員獎(Prix d'interprétation Masculine) | 役所廣司《完美的日子》 | |
最佳女演員獎(Prix d'interprétation Féminine) | 米爾維·迪茲達爾《枯草》 | |
場外獎項 | 費比西獎(FIPRESCI Award) | 《利益區域》 |
法國藝術院線協會獎(Prix des Cinémas Art et Essai) | 《奇美拉》 | |
法國藝術院線獎特別提及(Prix des Cinémas Art et Essai Mention Spéciale) | 《枯葉》 | |
人道主義精神獎(Prix du Jury Œcuménique) | 《完美的日子》 | |
人道主義精神獎特別提及(Prix du Jury Œcuménique Mentions Spéciales) | 《老橡樹酒館》 | |
公民獎(Prix de la Citoyenneté) | 《奧勒法的女兒們》 | |
公民獎(Prix de la Citoyenneté Mentions Spéciales) | 《青春》 | |
正面電影獎(Prix du Cinéma Positif) | 《奧勒法的女兒們》 | |
坎城原聲帶獎(Cannes Soundtrack Award) | 麥卡·利維《利益區域》 | |
法國視聽高級技術委員會獎最佳技師(PRIX CST de l’artiste-technicien) | Johnnie Burn(聲效)《利益區域》 |
榮譽金棕櫚獎
一種關注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動物王國》 | 法國 | |
《罪犯們》 | 阿根廷 | |
《如何做愛》 | 英國、希臘 | |
《再見,朱莉婭》 | 蘇丹 | |
《所有謊言之母》 | 摩洛哥、埃及、卡達、沙烏地阿拉伯 | |
《布里提之花》 | 巴西 | |
《簡如西爾萬》 | 加拿大、法國 | |
《定居者》 | 菲利普·加爾韋斯 | 智利、阿根廷、法國、丹麥、英國 |
《預兆》 | 比利時、荷蘭、剛果、法國、南非 | |
《羅莎莉》 | 史蒂芬妮·狄·朱斯托 | 法國 |
《河邊的錯誤》 | 中國大陸 | |
《燃冬》 | 中國大陸 | |
《新男孩》 | 澳大利亞 | |
《如果我能冬眠》 | 佐爾賈戈爾·普爾夫達什 | 蒙古、法國、瑞士、卡達 |
《禍亂》 | 韓國 | |
《地球詩篇》 | 阿里·阿斯加里、阿利雷扎·哈塔米 | 伊朗 |
《再無可失》 | 戴爾芬·德洛傑特 | 法國 |
《屍袋》 | 法國 | |
《塞勒姆》 | 法國 | |
《夜晚之愛》 | 法國、比利時 | |
註:一種關注開幕片 註:一種關注閉幕片,且不參與競賽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官方獎項 | 一種關注大獎最佳影片(Prix Un Certain Regard) | 《如何做愛》 |
評審團獎(Prix du Jury) | 《屍袋》 | |
導演獎(Prix de la Mise en Scène) | 埃斯邁·埃勒·穆迪爾《所有謊言之母》 | |
自由獎(Prix de la Liberté) | 《再見,朱莉婭》 | |
群體獎(Prix d’Ensemble) | 《布里提之花》全體劇組成員 | |
新聲音獎(Prix de la Nouvelle Voix) | 《預兆》 | |
場外獎項 | 費比西獎(FIPRESCI Award) | 《定居者》 |
短片競賽
評審類型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
評審團主席 | 匈牙利導演、編劇 | |
評審團成員 | 美國伊朗裔編劇、導演 | |
加拿大演員、導演 | ||
卡麗佳·圖爾 | 法國演員 | |
以色列導演、編劇、演員、製片人 | ||
參考資料來源: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母狗》 | 卡拉·梅洛 | 哥倫比亞、法國 |
《一切如前》 | 阿納斯塔西婭·索洛涅維奇、達米安·科庫爾 | 波蘭、烏克蘭 |
《奶頭》 | 艾文德·蘭茨維克 | 挪威 |
《27》 | 弗洛拉·安娜·布達 | 法國、匈牙利 |
《我母親的性慾》 | 弗朗西斯·卡尼特羅 | 法國 |
《雖然是晚上》 | 西班牙、法國 | |
《巴斯里和薩爾瑪的無止境喜劇》 | Rezky Chiki、Arham Rizki Saputra | 印度尼西亞 |
《噗》 | 瑪格麗特·米勒 | 美國 |
《一無所有》 | Francisco Canton、帕托·馬丁內斯 | 阿根廷、西班牙、美國 |
《野性召喚》 | 卡爾尼·阿里耶里、索爾·弗里德 | 英國 |
《突發》 | 冰島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金棕櫚獎最佳短片(Palme d'Or) | 《27》 |
特別提及(Mention Spéciale) | 《突發》 |
參考資料來源: |
電影基石
評審類型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
評審團主席 | 伊爾蒂科·茵葉蒂 | 匈牙利導演、編劇 |
評審團成員 | 安娜·莉莉·阿米普爾 | 美國伊朗裔編劇、導演 |
夏洛特·勒·邦 | 加拿大演員、導演 | |
卡麗佳·圖爾 | 法國演員 | |
施洛米·艾爾卡貝茲 | 以色列導演、編劇、演員、製片人 | |
參考資料來源: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導演院校 |
---|---|---|---|
《表皮之下》 | Shafagh Abosaba、Maryam Mahdiye | 伊朗 | Karnameh Film School |
《殺死鮑里斯·詹森》 | Musa Alderson-Clarke | 英國 | |
《尼赫米奇》 | Yudhajit Basu | 印度 | 印度電影電視學院 |
《伊莫金》 | Katie Blair | 美國 | |
《運河的召喚》 | Jad Chahine | 埃及 | 埃及高等電影學院 |
《夏至前天》 | 美國 | 哥倫比亞大學 | |
《下水洞》 | Hwang Hyein | 韓國 | |
《他人的聲音》 | Fatima Kaci | 法國 | |
《厄勒克特拉》 | 捷克、法國、斯洛伐克 | 布拉格電影學院 | |
《破曉之時》 | Anna Llargués | 西班牙 | |
《挪威後代》 | Marlene Emilie Lyngstad | 丹麥 | |
《第八天》 | Petr Pylypčuk | 捷克 | 布拉格電影學院 |
《李氏家族》 | Seo Jeong-mi | 韓國 | 韓國藝術綜合大學 |
《地面》 | 佩德羅·巴爾加斯 | 巴西 | 阿曼多·阿爾瓦雷斯·彭特亞多基金會大學 |
《月亮》 | Zineb Wakrim | 摩洛哥 | 馬拉喀什高等視覺藝術學院 |
《圓始時代》 | 於浩 | 德國 | 康拉德·沃爾夫電影大學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 | 獲獎方 |
---|---|
一等獎(Premier Prix) | 《挪威後代》 |
二等獎(Deuxiéme Prix) | 《下水洞》 |
三等獎(Troisiéme Prix) | 《月亮》 |
參考資料來源: |
影評人周競賽
評審職務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
評審團主席 | 法國導演、編劇、剪輯、記者 | |
評審團成員 | Rui Poças | 葡萄牙攝影 |
德國演員、舞者 | ||
Meenakshi Shedde | 印度記者、策展人 | |
Kim Yutani | 美國策展人 | |
參考資料來源: |
類型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長片單元 (Longs métrages) | 《屋內下雨》 | 帕洛瑪·塞爾蒙-戴 | 比利時、法國 |
約旦、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 | |||
《眠》 | 劉在善 | 韓國 | |
《斜線扣殺》 | 莉拉·哈拉 | 巴西、烏克蘭、法國 | |
《狂喜》 | 法國 | ||
《失去的國度》 | 弗拉基米爾·佩里希奇 | 法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盧森堡 | |
《虎紋少女》 | 馬來西亞、中國台灣、新加坡、法國、 德國、荷蘭、印度尼西亞、卡達 | ||
短片單元 (Courts métrages) | 《起源》 | 墨西哥 | |
《博萊羅》 | 法國 | ||
《計數器》 | Irati Gorostidi Agirretxe | 西班牙 | |
《發光的身體》 | Inês Teixeira | 葡萄牙 | |
《我向你承諾天堂》 | Morad Mostafa | 埃及、法國、卡達 | |
《鱷魚》 | Dawid Bodzak | 波蘭 | |
《紫色年季》 | Clémence Bouchereau | 法國 | |
《大戰的真相》 | Andrea Slaviček | 克羅地亞、西班牙 | |
《受難之路》 | Rachel Gutgarts | 法國 | |
《一個散步的夜晚》 | 舒輝 | 中國大陸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官方獎項 | 評審團大獎最佳影片(Grand Prix) | 《虎紋少女》 |
評審團獎(Prix du jury) | 《屋內下雨》 | |
新星獎(Prix la Révélation) | 約萬·基尼奇《失去的國度》 | |
短片發現獎(Prix Découverte du court métrage) | 《博萊羅》 | |
場外獎項 | 發行獎(Prix la Diffusion
) | Pyramide Films《真主保佑,是個男孩》 |
法國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獎(Prix SACD
) | 伊里斯·卡爾特巴克《狂喜》 | |
法國電視四台短片獎(Prix Canal+ du court métrage) | 《博萊羅》 | |
參考資料來源: |
TikTok短片競賽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評審團大獎最佳短片(Grand Prix) | 《レンタル部下》 |
最佳導演(Best Director) | Esteban Vial《The Shrink Friend》 |
最佳劇本(Best Script) | 馬達萊娜·阿拉貢《(Nós) Na Cabeça》 |
參考資料來源: |
金馬車獎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金馬車獎(Prix du Carrosse d'Or) | |
參考資料來源: |
金攝影機獎
評審類型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
評審團主席 | 法國演員 | |
評審團成員 | 法國演員 | |
法國攝影 | ||
Mikael Buch | 法國編劇、導演 | |
Sophie Frilley | 法國製片人 | |
Nicolas Marcadé | 法國影評人 | |
參考資料來源: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貝內爾和阿達瑪》 | 馬里、塞內加爾、法國 | |
《如何做愛》 | 英國、希臘 | |
《再見,朱莉婭》 | 蘇丹 | |
《定居者》 | 菲利普·加爾韋斯 | 智利、阿根廷、法國、丹麥、英國 |
《預兆》 | 比利時、荷蘭、剛果、法國、南非 | |
《如果我能冬眠》 | 佐爾賈戈爾·普爾夫達什 | 蒙古、法國、瑞士、卡達 |
《禍亂》 | 韓國 | |
《再無可失》 | 戴爾芬·德洛傑特 | 法國 |
《屍袋》 | 法國 | |
法國 | ||
《金色繭房》 | 越南 | |
《衝動》 | 伊利亞·波沃洛茨基 | 俄羅斯 |
《熊熊燃燒》 | 扎拉·卡恩 | 巴基斯坦、加拿大 |
《火之謎》 | 韋斯頓·拉祖利 | 美國 |
《做某事時已經消逝的感覺》 | 喬安娜·阿諾 | 美國 |
《小白船》 | 耿子涵 | 中國大陸 |
《屋內下雨》 | 帕洛瑪·塞爾蒙-戴 | 比利時、法國 |
約旦、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 | ||
《眠》 | 劉在善 | 韓國 |
《斜線扣殺》 | 莉拉·哈拉 | 巴西、烏克蘭、法國 |
《狂喜》 | 法國 | |
《虎紋少女》 | 馬來西亞、中國台灣、新加坡、法國、德國、荷蘭、印度尼西亞、卡達 | |
《文森特必須死》 | 斯特凡·卡斯唐 | 法國、比利時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 | 獲獎方 |
---|---|
金攝影機獎最佳導演長片首作(Caméra d’Or) | 《金色繭房》 |
參考資料來源: |
酷兒棕櫚獎
評審職務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
評審團主席 | 美國導演 | |
評審團成員 | 路易絲·舍維約特 | 法國演員 |
芝諾·格拉頓 | 比利時導演 | |
莎貝爾·桑多瓦 | 菲律賓-美國導演、演員 | |
Cédric Succivalli | 義大利-法國影評人、策展人 | |
參考資料來源: |
類型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長片單元 (Longs métrages) | 《墜樓死亡的剖析》 | 法國 | |
《回歸》 | 法國 | ||
《偶像漩渦》 | 美國 | ||
《怪物》 | 日本 | ||
《愛的時光》 | 法國、比利時 | ||
《首》 | 日本 | ||
《如何做愛》 | 英國 | ||
《簡如西爾萬》 | 加拿大、法國 | ||
《羅莎莉》 | 史蒂芬妮·狄·朱斯托 | 法國 | |
《斜線扣殺》 | 莉拉·哈拉 | 巴西、烏克蘭、法國 | |
《科南》 |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 | ||
《王子》 | 法國 | ||
《小白船》 | 耿子涵 | 中國大陸 | |
短片單元 (Courts métrages) | 《27》 | 弗洛拉·安娜·布達 | 法國 |
《奇怪的生活方式》 | 西班牙 | ||
《表皮之下》 | Shafagh Abosaba、Maryam Mahdiye | 伊朗 | |
《博萊羅》 | 法國 | ||
《陌生人》 | 珍妮·貝絲、艾瑞斯·查西涅 | 法國 | |
《我看見了惡魔的臉》 | Julia Kowalski | 法國 | |
《مست دل》 | Maryam Tafakory | 伊朗 |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最佳長片 | 《怪物》 |
最佳短片 | 《博萊羅》 |
參考資料來源: |
金眼睛獎
評審職務 | 評審姓名 | 評審職業 |
---|---|---|
評審團主席 | 美國導演、攝影 | |
評審團成員 | 法國導演 | |
魁北克演員、編劇 | ||
Pedro Pimenta | 莫三比克製片人、策展人 | |
Jean-Claude Raspiengeas | 法國影評人 | |
參考資料來源: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奧勒法的女兒們》 | 突尼西亞、法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 | |
《青春》 | 法國、盧森堡、荷蘭 | |
《所有謊言之母》 | 摩洛哥、埃及、卡達、沙烏地阿拉伯 | |
《黑衣人》 | 王兵 | 法國、美國、英國 |
《被占城市》 | 英國、荷蘭 | |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聲》 | 德國 | |
《幽靈肖像》 | 巴西 | |
《憂鬱小女孩》 | 法國 | |
《麵包與玫瑰》 | Sahra Mani | 阿富汗、美國 |
《Godard par Godard》 | Florence Platarets | 法國 |
《999號房間》 | Lubna Playoust | 法國 |
《納爾遜·佩雷拉·多斯桑托斯 - 電影人生》 | Michel Denisot、Florent Maillet | 法國 |
《麗芙·烏曼: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 Dheeraj Akolkar | 挪威 |
《Nelson Pereira dos Santos - Vida de Cinema》 | Aida Marques、Ivelise Ferreira | 巴西 |
《瓦爾達萬歲!》 | 法國 | |
《Anita》 | 亞歷克西斯·布魯姆、Svetlana Zill | 美國 |
參考資料來源: |
獎項 | 獎方 |
---|---|
金眼睛獎最佳紀錄片 (L'Œil d'or) | 《奧勒法的女兒們》 |
《所有謊言之母》 | |
參考資料來源: |
棕櫚狗獎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棕櫚狗獎最佳狗狗(Palm Dog) | Messi《墜樓死亡的剖析》 |
評審團大獎(Grand Jury Prize) | Alma《枯葉》 |
高度讚揚狗狗獎(Highly Commended Canine) | Susie《文森特必須死》 |
最搶鏡狗狗獎(Mutt Moment) | 四腿表演的狗《奇美拉》 |
狗道主義棕櫚獎(Palm DogManitarian Award) | |
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
參考資料來源: |
其他場外獎
評選範圍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
官方單元、平行單元 | 綠色製作法國影片獎(Prix Ecoprod France) | 《酸雨蝕刻》 |
綠色製作國際影片獎(Prix Ecoprod International) | 《奇美拉》 | |
官方單元 | 弗朗索瓦·查萊獎(Prix François Chalais) | 《奧勒法的女兒們》 |
官方單元 | 法國視聽高級技術委員會獎最佳青年技師 (PRIX CST de la jeune technicienne de cinéma) | Anne-Sophie Delseries(藝術指導) 《瑪格麗特定理》 |
影評人周、電影人雙周 | 費比西獎(FIPRESCI Award) | 《斜線扣殺》 |
電影人雙周 | 歐洲電影標籤獎最佳歐洲影片(Label Europa Cinemas) | 《回憶蕁麻》 |
法國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獎(Prix SACD) | 《王子》 | |
短片競賽、電影基石中的女導演作品 | 女性之光獎(Lights On Women Award) | 《他人的聲音》 |
- | 躍動她影獎(Women in Motion Award) | |
躍動她影新秀才華獎 (Women in Motion Emerging Talent Award) | ||
皮埃爾·安琴獎(Prix Pierre Angénieux) | ||
皮埃爾·安琴特別鼓勵獎 (Pierre Angénieux Special Encouragement Award) | Haya Khairat | |
蕭邦新人獎(Trophée Chopard) |
展映情況
非競賽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杜巴利伯爵夫人》 | 麥溫 | 法國 |
美國 | ||
《蜘蛛網》 | 韓國 | |
《偶像漩渦》 | 美國 | |
《花月殺手》 | 美國 | |
《鬥爭人生》 | 法國 | |
《瘋狂元素城》 | 美國 | |
註:第7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幕片 註:第7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閉幕片 | ||
參考資料來源: |
午夜展映
坎城首映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首》 | 日本 | |
《勃納爾、皮埃爾和瑪莎》 | 法國 | |
《閉上眼睛》 | 西班牙、阿根廷 | |
《愛的時光》 | 法國、比利時 | |
《迷失暗夜》 | 墨西哥、荷蘭、德國、丹麥 | |
《愛與森林》 | 法國 | |
《尤里卡》 | 法國、德國、葡萄牙、墨西哥、阿根廷 | |
參考資料來源: |
特別展映
坎城經典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紀念讓-呂克·戈達爾(Souvenir de Jean-Luc Godard) | ||
《蔑視》 | 法國 | |
《Godard par Godard》 | Florence Platarets | 法國 |
《永遠不會存在的電影預告片:《虛假的戰爭》》 | 讓-呂克·戈達爾 | 法國、瑞士 |
電影人談論未來!(Les Cinéastes Parlent de L’Avenir !) | ||
《999號房間》 | Lubna Playoust | 法國 |
貝里-拉薩姆:家庭!(Berri-Rassam : Une Famille !) | ||
《La Saga Rassam-Berri, le cinéma dans les veines》 | Michel Denisot、Florent Maillet | 法國 |
展現麗芙·烏曼(Présence de Liv Ullmann) | ||
《麗芙·烏曼: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 Dheeraj Akolkar | 挪威 |
慶祝小津安二郎(1903-1963)(Célébration d’Ozu (1903-1963)) | ||
《長屋紳士錄》 | 日本 | |
《宗方姐妹》 | 小津安二郎 | 日本 |
當吉姆·賈木許遇見曼·雷(Quand Jim Jarmush Rencontre Man Ray) | ||
《回歸理性》 | 法國 | |
世界首映修復影片(Restaurations en Avant-Premiére) | ||
《愛德華大夫》 | 美國 | |
《冒一切風險的階級》 | 克洛德·索泰 | 法國、義大利 |
《嗨,是我》 | 亞美尼亞 | |
《河畔之約》 | Paul Carpita | 法國 |
《鐵路員工》 | 義大利 | |
《Mississippi Blues》 | 羅伯特·帕里什 | 法國 |
《它》 | 烏爾里希·沙莫利 | 西德 |
《村莊》 | 瑞士 | |
《Ces Messieurs de la santé》 | 皮埃爾·科隆比耶 | 法國 |
《Sziget a szárazföldön》 | 匈牙利 | |
《莫拉萊斯夫人的骨架》 | 羅赫利奧·岡薩雷斯 | 墨西哥 |
《玫瑰角的漢子》 | 阿根廷 | |
《瘋狂的愛情》 | 法國 | |
《羅馬帝國艷情史》 | 美國、義大利 | |
《被選中的人》 | 阿里巴姆·薩姆·夏爾馬 | 印度 |
紀錄片(Documentaires) | ||
《百年華納》 | 萊絲莉·艾沃克斯 | 美國 |
《納爾遜·佩雷拉·多斯桑托斯 - 電影人生》 | Aida Marques、Ivelise Ferreira | 巴西 |
《瓦爾達萬歲!》 | 法國 | |
《Anita》 | 亞歷克西斯·布魯姆、Svetlana Zill | 美國 |
坎城電影節致敬麥可·道格拉斯(À L’Occasion de L’Hommage Rendu par le Festival de Cannes À Michael Douglas) | ||
《Michael Douglas, le fils prodige》 | Amine Mestari | 法國 |
參考資料來源: |
沙灘放映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地下》 | 南斯拉夫、法國、德國、捷克、匈牙利 | |
《末路狂花》 | 美國 | |
《殺人的夏天》 | 法國 | |
《無巧不成婚》 | 法國 | |
《Flo》 | 法國 | |
《猛龍過江》 | 中國香港 | |
《卡門》 | 西班牙 | |
《火星特快》 | Jérémie Périn | 法國 |
《窮山惡水》 | 美國 | |
《緩坡上的夏天》 | 法國 | |
《奔向驕陽》 | 南非 | |
《夢幻列車》 | 阿瑟·喬菲 | 法國 |
參考資料來源: |
影評人周展映
類型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長片單元 (Longs métrages) | 《親愛的格洛莉亞》 | 法國 | |
《文森特必須死》 | 斯特凡·卡斯唐 | 法國、比利時 | |
《舊愛綜合徵》 | 安·斯羅特、拉斐爾·巴爾博尼 | 比利時、法國 | |
《他父親的女兒》 | 埃爾萬·勒·杜克 | 法國 | |
短片單元 (Courts métrages) | 《午夜之皮》 | Manolis Mavris | 希臘、法國 |
《別哭,加百列》 | Mathilde Chavanne | 法國 | |
《陌生人》 | 珍妮·貝絲、艾瑞斯·查西涅 | 法國 | |
第20屆莫雷利亞國際電影節部分入圍影片展映 | 《Ir y Volver》 | José Permar | 比利時、墨西哥、匈牙利 |
《Las cosas que te digo》 | Daniela Silva Solórzano | 墨西哥、葡萄牙 | |
《El cortometraje》 | José Luis Isoard Arrubarrena | 墨西哥 | |
《Una Mano Bajo la Nieve》 | José Esteban Pavlovich | 墨西哥 | |
註:第62屆影評人周開幕片 註:第62屆影評人周閉幕片 註:長片單元、短片單元的入圍影片為特別展映 | |||
參考資料來源: |
電影人雙周
類型 |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長片單元 (LONGS MÉTRAGES) | 《戈德曼的審判》 | 法國 | |
《亞伯拉罕山谷》 | 法國、葡萄牙、瑞士 | ||
《阿格拉》 | 卡努·貝爾 | 印度 | |
《另一個勞倫斯》 | 克勞德·施密茨 | 比利時、法國 | |
《金色繭房》 | 越南 | ||
《黑鳥黑鳥黑莓》 | 埃萊妮·納韋里阿尼 | 喬治亞、瑞士 | |
《衝動》 | 伊利亞·波沃洛茨基 | 俄羅斯 | |
《科南》 |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 | ||
《回憶蕁麻》 | 西班牙 | ||
《無盡沙漠》 | 法茲·本沙迪 | 法國 | |
《熊熊燃燒》 | 扎拉·卡恩 | 巴基斯坦、加拿大 | |
《腿》 | 菲利帕·雷斯、若昂·米勒·蓋拉 | 葡萄牙、巴西、法國 | |
《解決方案之書》 | 法國 | ||
《曼巴·皮埃雷特》 | 羅西娜·瑪巴卡 | 比利時、喀麥隆 | |
《火之謎》 | 韋斯頓·拉祖利 | 美國 | |
《做某事時已經消逝的感覺》 | 喬安娜·阿諾 | 美國 | |
《甜蜜的東方》 | 肖恩·普萊斯·威廉士 | 美國 | |
《王子》 | 法國 | ||
《小白船》 | 耿子涵 | 中國大陸 | |
《符碌奇兵》 | 約翰·弗林 | 美國 | |
《我們的一天》 | 韓國 | ||
短片單元 (COURTS MÉTRAGES) | 《房子著火了,不妨用來暖身》 | Mouloud Aït Liotna | 阿爾及利亞 |
《腦中風暴》 | Clément Pérot | 美國 | |
《恩利可的生日》 | Francesco Sossai | 義大利 | |
《我看見了惡魔的臉》 | Julia Kowalski | 法國、波蘭 | |
《檸檬樹》 | Rachel Walden | 美國 | |
《瑪格麗特89》 | Lucas Malbrun | 法國 | |
《مست دل》 | Maryam Tafakory | 伊朗 | |
《湯》 | Atsushi Hirai | 日本 | |
《紅海令我欲淚》 | Faris Alrjoob | 約旦 | |
《夏日副本》 | 潘越 | 中國 | |
參考資料來源: |
ACID單元
片名 | 導演 | 國家/地區 |
---|---|---|
《凱蒂布魯斯》 | 茹斯汀·哈博尼耶 | 法國、加拿大 |
《脫逃之夢》 | 二宮隆太郎 | 日本 |
《État limite》 | 尼古拉斯·佩杜齊 | 法國 |
《後視鏡里的世界》 | Maciek Hamela | 波蘭、法國、烏克蘭 |
《Laissez-moi》 | Maxime Rappaz | 瑞士、法國、比利時 |
《琳達想吃雞肉》 | Chiara Malta、塞巴斯蒂安·勞德巴克 | 法國、義大利 |
《大海及其波浪》 | Liana Kassir、Renaud Pachot | 法國、黎巴嫩 |
《Machtat》 | 索妮婭·本·斯拉瑪 | 黎巴嫩、突尼西亞、法國、卡達 |
《Nome》 | Sana Na N'Hada | 幾內亞比索、法國、葡萄牙、安哥拉 |
參考資料來源: |
活動文化
活動幕後
- 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是艾瑞絲·諾布洛赫上任主席後的首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她也是首位擔任該職位的女性。
- 《再見,朱莉婭》是首部入選坎城國際電影節官方單元的蘇丹影片。
- 這是時隔4年再次有華語片(《青春》)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中女性導演的入圍作品創下歷史新高。
- 茹斯汀·特里葉成為繼1993年的簡·坎皮恩(《鋼琴課》)以及2021年的朱利亞·迪庫諾(《鈦》)後第3位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女性導演。
- 憑藉《怪物》獲得最佳劇本獎的坂元裕二未出席頒獎典禮,他的獎盃由該片導演是枝裕和代領。該片是是枝裕和自長片處女作後首次執導由他人編劇的電影,也是配樂人坂本龍一的遺作。
- 役所廣司是繼柳樂優彌(《無人知曉》)後第2位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最佳男演員獎的日本演員。
- 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蒂耶里·福茂希望《花月殺手》入圍主競賽單元,但片方最終拒絕了主競賽的邀請,而選擇入圍非競賽單元。
- 入圍該屆坎城經典的《永遠不會存在的電影預告片:《虛假的戰爭》》是讓-呂克·戈達爾的遺作。
- 入圍該屆坎城經典的《羅馬帝國艷情史》是重新剪輯版,號稱未使用任何原版的鏡頭。
- 《金色繭房》是繼《青木瓜之味》後第2部由越南裔影人執導的金攝影機獎獲獎作品,而《青木瓜之味》的導演陳英雄則憑藉《多丹·布法內的欲望》獲得了該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