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70th Cannes Film Festival)於法國時間2017年5月17日至28日在法國坎城舉辦。

電影節期間,競賽和展映活動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法國時間2017年4月13日,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宣布了第70屆坎城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及主競賽單元的首批片單。電影節組委會在報名參賽的1930部電影中,選出了49部影片,其中18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法國時間2017年5月28日(5月29日),魯本·奧斯特倫德《自由廣場》(瑞典)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羅賓·卡皮洛每分鐘120擊》(法國)獲得評審會大獎;妮可·基德曼(美國)獲得70周年特別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 外文名:70th Cannes Film Festival
  • 舉辦時間:2017年5月17日-28日
  • 評審會主席:佩德羅·阿莫多瓦
  • 電影節主席:皮埃爾·萊斯庫
  • 藝術總監:迪耶里·弗雷茂
獎項歷程,獎項評審,提名名單,開幕片,主競賽單元,一種注目單元,午夜展映,非競賽單元,VR展映,70周年展映,特別展映,獲獎名單,主競賽單元,短片單元,一種關注單元,電影基石單元,導演雙周單元,其他獎項,獎項幕後,獎項評析,

獎項歷程

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2017年是坎城電影節誕生70周年。
2017年1月,西班牙著名電影導演、編劇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被任命為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會主席。
2017年4月13日,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宣布了第70屆坎城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及主競賽單元的首批片單。其中18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入圍主競賽單元的18部影片來自11個國家(按導演國籍計算),其中法國和美國均有4部影片入圍。來自亞洲的影片有3部,其中兩部為韓國影片,分別是韓國導演洪尚秀的《Geu-Hu》和奉俊昊導演的《玉子》,另一部為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的作品《光》。
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里·弗雷莫同時宣布,法國導演阿諾·德普萊尚的作品《伊斯梅爾的幽魂》將作為影節開幕影片播放。。
2017年5月17日至28日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在法國坎城舉辦。
中國電影《不一樣的焰火》(NOT THE SAME AS FIREWORKS)提名併入圍第70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特別單元“市場展單元”(MARCHE DU FILM),該片於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幕第二天,法國時間5月18日晚20:00在坎城進行了全球首映。
坎城國際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

獎項評審

任職姓名職業國籍
評審會主席
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導演、編劇
西班牙
評審會成員
演員
中國
導演、編劇、演員、製片
韓國
演員
美國
導演、編劇
義大利
演員、歌手
美國
導演、編劇、製片
義大利
演員
法國
作曲
法國

提名名單

開幕片

片名導演國籍
法國

主競賽單元

一種注目單元

片名導演國籍
中國
《芭芭拉》
法國
《沙漠新娘》
西西莉亞·艾坦、瓦雷莉亞·皮維托
-
《親密》
坎特米爾·巴拉戈夫
-
《美人與狗》
庫瑟·本·漢尼婭
-
《編劇工坊》
法國
《幸運》
塞爾吉奧·卡斯特里圖
-
《四月的女兒》
米歇爾·法蘭科
-
《西方》
瓦勒斯卡·格里斯比奇
-
《方向》
史蒂芬·科曼達雷夫
-
《out》
吉奧吉·克里斯托弗
-
日本
卡里姆·穆沙維
-
《DREGS》
-
萊昂諾·西萊利
-
風河谷
-
《戰爭以後》
安娜麗塔·贊布蘭諾
峰會

午夜展映

片名導演國籍
《惡女》
韓國
《不汗黨》
韓國
《煉獄信使》
讓-史蒂芬·薩瓦爾
法國

非競賽單元

片名導演國籍
《伊斯梅爾的幽魂》
法國
《無限之住人》
日本
《派對把妹秘訣》
-
《面孔,村莊》
-
《真事改編》
-

VR展映

片名導演國籍
《肉與沙》
-

70周年展映

片名導演國籍
《謎湖之巔:中國女孩》
簡·坎皮恩、阿里爾·克雷曼
-
《來游泳》
-
《24幀》
-
《雙峰》
-

特別展映

片名導演國籍
《令人不便的後果》
伯尼·科恩、瓊·申克
-
《12 JOURS》
-
《他們》
安納黑塔·哈茲維尼薩德
-
《克萊爾的相機》
-
《應許之地》
尤金·傑雷基
-
《NAPALM》
-
《天堂里的惡魔》
裘德·拉特曼
-
《海之殤》
-
入圍名單參考資料

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國籍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瑞典
評審會大獎
法國
70周年特別獎
美國
最佳導演獎
美國
最佳劇本獎
英國
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
德國
最佳男演員獎
美國
評審團獎
俄羅斯
最佳長片處女作獎(金攝影機獎)
法國

短片單元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國籍
最佳短片金棕櫚
邱陽《小城二月
中國
評審團獎
Teppo Airaksinen《天花板》
芬蘭

一種關注單元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國籍
大獎
《謊言》穆罕默德·拉索洛夫
伊朗
評審團獎
《艾普爾的女兒》米歇爾·弗蘭克
墨西哥
最佳導演獎
《風河谷》泰勒·謝里丹
美國
最佳表演
《幸運》傑斯敏·特麗卡
義大利
電影詩意獎
《芭芭拉》馬修·阿馬立克
法國

電影基石單元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
一等獎
《保羅一直在這裡》 瓦倫蒂娜·毛蕾爾
二等獎
《動物》巴曼·艾克
三等獎
《兩個年輕人的死亡》托馬索

導演雙周單元

獎項獲獎人/獲獎影片
CICAE藝術電影獎
《騎士》趙婷
SACD獎
《心靈暖陽》卡萊爾·德》
《一日情人》菲利普·加瑞爾

其他獎項

影評人周單元
大獎
視野獎
《馬佳拉》
《加布里爾和群山》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主競賽單元
一種關注單元
導演雙周/影評人周單元
每分鐘120擊
狹隘
《破敗工廠》
歐洲電影院線獎
《吉普賽少年》
意利短片獎
《回到熱那亞城》
金馬車獎

獎項幕後

作為電影盛典無可爭議的標誌,最新的金棕櫚獎座由卡羅琳-舍費爾(Caroline Scheufele)於1998年在時任電影節主席皮埃爾-維奧(Pierre Viot)的邀請下重新設計。
自2014年起,金棕櫚獎座便採用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公平採礦”認證金原料製作,賦予金棕櫚獎座環保的寓意。
2017年坎城電影節迎來70周年之際,為紀念此盛事,為坎城製作金棕櫚獎座的瑞士珠寶品牌蕭邦創作了一座帶鑽石的奢華版金棕櫚獎座。
2017年全新的金棕櫚獎座其上點綴的鑽石原料來自經責任珠寶委員會(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認證的供應商,如星塵一般鑲嵌在標誌性的棕櫚葉上,映襯著纖巧精緻的葉柄,綻放灼灼光華。這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電影聖杯煥發全新華彩,將再次成為所有人的心之所向。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採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獎項評析

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的整體實力非常平均。在評論方面,坎城官方場刊的國際媒體評分滿分為4分,開幕第一天就放映的安德烈·薩金塞夫《無愛可訴》獲得3.2分,一路領跑至閉幕,為本屆競賽片最高分,最後放映的琳恩·拉姆塞《你從未在此》獲得3.1分,位居第二。其他影片均在3分以下,各具優劣,每部均有人力挺有人批評,只有雅克·杜瓦隆《羅丹》獲得0.8分,為本屆最低分。
中國媒體人也組成了自己的評分團,最終的金棕櫚得主《自由廣場》獲得3.3的最高分,可謂在最終結果上領先了官方場刊。雖然對每部影片的評價在不同程度上與官方場刊有意見向左之處,但呈現了同一個局面,即今年並沒有出現公認的傑作,如薩金塞夫、哈內克、歐容等公認優秀導演的新作,也都並沒有超過自己過去的經典作品。與此同時,極差的競賽片也不存在。
每部影片都有獲獎理由,最終的獲獎結果也爭議不大。由於評審團主席佩德羅·阿莫多瓦是公開出櫃人士,人們紛紛預測他會更喜歡同性戀題材《每分鐘120擊》,但最終還是綜合水準更高的《自由廣場》贏得大獎。
本屆坎城一直在舉辦關注女性電影人和女性力量的活動。在競賽單元中,有三部女性導演執導的作品,最終琳恩·拉姆塞和索菲亞·科波拉的影片一共拿到三項大獎,這個結果也符合本屆坎城的風向。
在本屆電影節的入圍電影中,不難發現其中有不少移民、難民題材。透過這些電影,可以看到當下歐美政治乃至全球難民危機的亂局。凱內爾·穆德盧佐執導的《木星之月》用一種怪力亂神的方式探討難民問題,一個偷渡少年被槍擊後突然有了漂浮到空中的能力,一個因受賄丟掉難民營工作的醫生決定利用少年的超能力去賺錢,但卻漸漸被少年感化。穆德盧佐將電影中的世界呈現得相當紛亂,他認為這正是他自己所看到的現實。不過許多評論都認為導演的設定過於刻意,將偷渡少年化為神一般的存在,致使該片獲獎希望渺茫。麥可·哈內克《快樂結局》里,上流家庭中出了一個不成器的兒子,總在家族聚會時搗亂,在結尾甚至帶了數個難民入場共餐,驚嚇到了一眾上流男女,而他的母親卻無奈地接受了這些人的進入。
不僅難民危機擾人,移民群體的日子也不好過。法提赫·阿金的《憑空而來》則用一種巧妙的方式,既表達了移民者的困境,又呈現了德國新納粹主義的崛起。女主人公嫁給了土耳其丈夫,原本這個移民家庭幸福和諧,兩個當代新納粹青年卻毫無理由地將她的丈夫孩子炸死,但在法庭上,移民家庭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金棕櫚作品、魯本·奧斯特倫德的《自由廣場》中,男主角身為中產階級藝術家,卻面臨著道德的崩盤,為了拿回被搶的手機,他騷擾了住著各種移民的一整棟公寓,結果反遭一個移民小孩不依不饒的糾纏。
除主競賽單元之外,“一種關注”單元更是有不少呈現第三世界苦難的電影,短片單元中,質量較高的《Adrowning man》和《Across my land》都與移民、難民題材相關,特別展映中的紀錄片《海之悲》則是極力敦促英國政府接納兒童難民,就連VR展映的《肉與沙》也在展現偷渡客的苦難遭遇。
政治表達也是該屆坎城電影節的主旋律,兩位俄羅斯導演表現突出。安德烈·薩金塞夫的《無愛可訴》用一個破碎家庭的故事隱喻了蘇聯解體,並批判了當下俄羅斯社會的現實。謝爾蓋·洛茲尼薩的《溫柔女子》則用一個對連番羞辱沉默以抗的女子為主人公,反映俄羅斯社會糟糕惡劣的環境,並藉此強烈批判了蘇聯政府當年給俄羅斯留下的影響。
令人驚訝的是,多部歐洲影片的結尾流露出導演對當下現實環境的悲觀和絕望。《無愛可訴》的結尾,離異的夫妻二人重新與他人建立家庭,所謂的新生活卻是故態復萌。《溫柔女子》的結尾,女主角在夢境中負荷了高壓式的政治灌輸,依然沒有達到見丈夫一面的目的,還被蘇聯士兵們輪姦。
《憑空而來》的結尾,女主角認為法律並不能為自己死去的丈夫和兒子討回公道,放棄了抗訴,也放棄了輕鬆復仇的計畫,而是選擇自製炸彈與仇人同歸於盡。《快樂結局》的結尾也並不快樂,寄人籬下的繼女一邊看著想自殺的爺爺將輪椅慢慢沉入水中,一邊卻打開了手機視頻直播。
歐格斯·蘭斯莫斯的《聖鹿之死》講述了一個隱喻性極強的復仇故事,男主角一家四口都有可能會被詛咒死亡,而最後,最純潔最沒有攻擊力的小兒子被獻祭而死,才解除了家庭危機。
羅賓·坎皮略的《每分鐘120擊》選擇的是愛滋病權益促進組織的故事,維權抗歧視的故事雖然激烈,但這些主人公卻是瀕臨死亡的愛滋病患者。在強大的死亡面前,平權或許只能是一個經過,是人物崩發最後生命能量的方式。最終的結果依然是不斷的死亡而已。
相比這些沉重的影片,如歐容的《雙面情人》這樣依舊在探討男女性心理的法式藝術片就顯得輕鬆多了。
亞洲方面,河瀨直美的《光》、洪尚秀的《之後》也都保持著導演各自的小清新風格,奉俊昊的《玉子》亦是徹頭徹尾的商業類型片,這正是亞洲國家時局與歐美國家差別的力證。(鳳凰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