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自然村

第四自然村

第四自然村隸屬於挖色鎮大城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挖色鎮西邊,距離大城村委會0.8公里,距離鎮3公里。國土面積有8.82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881畝,其中人均耕地0.59畝;有林地8678.05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46戶,有鄉村人口1343人,其中農業人口1343人,勞動力8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27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9元。該村屬於非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四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8.82 km
  • 人口數量:1343人
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文化教育,人口衛生,發展重點,

基礎設施

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四通,無路燈。有346戶飲用井水,有2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有346戶通電,有25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7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73.7%和79.48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0戶(分別占總數的82.37%和14.45%)。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有農用運輸車3輛,機車17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戶;建有小水窖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6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30畝,有效灌溉率為37.45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5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81.1畝(其中:水田330畝,旱地551畝),人均耕地0.59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67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8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47畝,主要種植梨、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60畝,其中養殖面積180畝;其他面積2517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2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萬元,占總收入的29.92%;畜牧業收入135萬元,占總收入的8.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25頭,肉牛38頭,肉羊164頭);漁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25%;林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43%;第二、三產業收入908萬元,占總收入的56.01%;工資性收入59萬元,占總收入的3.64%。農民人均純收入2669元,農民收入以一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8人(占勞動力的8.04 %),在省內務工87人,到省外務工21人。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城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挖色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4公里,距離中學1.7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9人,其中小學生81人,中學生118人。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6戶,共鄉村人口1343人,其中男性627人,女性716人。其中農業人口1343人,勞動力859人。該村以白族為主(是白、漢族和其他族混居地),其中白族1335 人,漢族8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28人,參合率83.99%;享受低保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6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間分支巷道急需硬化,有四條巷道雨季一身泥、夏季一身灰,加之由於排水溝年久失修,更增加了本來就擁擠不堪的巷道的行車難度;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已明顯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400頭、奶牛300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2669元增加到 30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