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滅絕事件(第六次大滅絕(第六次大滅絕))

全新世滅絕事件(第六次生物滅絕事件)

第六次大滅絕(第六次大滅絕)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全新世滅絕事件(Holocene extinction),是現今的全新世所發生廣泛及持續的生物滅絕事件。涉及的滅絕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動物的科,如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節肢動物,而大部分滅絕都是在雨林內發生。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 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地蠶食。 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因此有很多實際滅絕的物種都沒有記錄,一些科學家估計於20世紀,就已有200萬個物種實際滅絕。根據物種面積曲線估計,每年就有多達14萬個物種滅絕

自人類發展及散布開始後造成巨型動物群消失,是次滅絕事件並非源自氣候的轉變或人類人口過多。不過全新世滅絕事件一直延伸。

就全新世滅絕事件應否包攬滅絕事件,或是只視為單一事件,學界並未有共識。滅絕事件也包含了植物的滅絕。整體而言,這次事件的特徵就是人為成因的出現及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而這一次的滅絕事件,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估算,仍是眾多次滅絕事件中最快的一次。人類文明誕生起造成了約83%的野生動物滅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新世滅絕事件
  • 外文名:Holocene extinction
  • 別名:第六次生物滅絕事件
產生影響,統計數據,研究進展,滅絕物種,紐西蘭,太平洋,馬達加斯加,印度洋群島,持續滅絕事件,

產生影響

地球生態動態進化和滅絕是生態平衡的規律
有滅絕的,就有新物種同步誕生。等待科考去發現,由於人類活動面積不斷擴大,需要適度設定原始生物森林區、草原區、海洋區、山區、濕地、湖泊區等,適合自然新物種繁育,不同的生物品種身體上,攜帶的病毒種群、細菌種群、真菌種群、細胞種群不同,可能構成致命的傷害和侵害。所以,原始物種區域,不要輕易進入,不要輕易接觸新發現的任何物種,避免互動侵害。

統計數據

經粗略測算,400年間, 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 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以下是一組來自國家環境保護部的最新數據 : 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 ;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 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 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

研究進展

地球或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前期
從1500年開始,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滅絕,大象、長頸鹿等大型動物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威脅。剩餘物種也表現出了平均25%的衰退。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警告稱,動物的滅亡和減少正是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前奏,滅絕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命名為“人類世去共棲物”時代。
脊椎動物當中,全球估計有16%到33%的物種遭受威脅或者瀕危,而大型動物面臨著最高的衰退率,這種趨勢與之前的大滅絕事件相匹配。體型較大的動物趨向於擁有較低的種族生長率,而且繁殖後代較少。它們需要更大的棲息地來維持種族生存。
它們的體型和含肉量使它們更容易成為人類的獵殺目標。儘管這些物種代表了相對較少的處於危險中的動物,但是它們的滅亡將產生滴漏效應,這就會動搖其它物種的穩定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影響人類健康。
人類種群數量在過去的35年裡已經加倍,而同時蝴蝶甲殼蟲以及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45%。昆蟲大約為全世界75%的糧食作物進行授粉,估計會對全世界食物供應帶來10%的經濟價值。昆蟲也在營養循環和有機材料分解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的存在確保了生態環境生產能力。僅在美國,天敵捕食帶來的害蟲防治價值每年估計達到了45億美元。
生物多樣性面臨5大威脅
地球環境形勢為何如此嚴峻,專家總結出有以下5點主要原因:
第一,生境的喪失或破碎化;
第二,外來種的入侵;
第三,環境污染;
第四,人口爆炸;
第五,過度利用。

滅絕物種

紐西蘭

自前1500年,在玻里尼西亞人到達後就有幾個物種消失:
  • 錛嘴鳥。

太平洋

基於考古學及古生物學在70個不同島嶼發掘的研究發現,大量的物種因人類自3萬年前在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橫渡太平洋而滅絕。估計在太平洋就有約2000種鳥類因人類的到達而滅絕。這些物種包括:

馬達加斯加

自前1世紀及1世紀人類到達後,差不多所有島內的巨型動物群都已滅絕,包括:
  • 巨馬島獴;

印度洋群島

自前1500年起,人類在島內居住後就有以下物種滅絕

持續滅絕事件

現今物種滅絕的速度估計是地球演化年代平均滅絕速度的100倍。巨型動物群的滅絕一直持續至21世紀。現代的滅絕事件基本上是人類造成的直接影響。滅絕率已因培養在野外滅絕的物種(如麋鹿)及保存了在生態上已滅絕的物種(如大熊貓蘇門答臘犀牛及黑足鼬)等而得到舒緩。一些知名的滅絕動物如下:
  • 歐洲的原牛;
  • 歐洲野馬;
  • 塔斯曼尼亞的袋狼;
  • 非洲東南部的斑驢;
  • 大海牛;
  • 福克蘭狼。
很多鳥類也因人類活動而消失,尤其是那些島內的特有種和不能飛的鳥類。較知名的物種如下:
  • 模里西斯的渡渡鳥;
  • 北大西洋島嶼的大海雀;
  • 北美洲的旅鴿;
  • 紐西蘭的恐鳥;
  • 美國東南部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愛德華·威爾森(E.O. Wilson)以現今人類破壞環境的頻率計算,估計有一半的物種會於2100年消失。美國科學促進會前主席彼得·雷文(Peter Raven)指出人類所引發生物的滅絕及物種的永久消失,遠超於歷史所造成的幾百倍,於21世紀末將失去大部分物種。現今的生物集群滅絕都是與人類有關,如伐林及其他破壞棲息地的行為、獵殺及煮食、引入非原住的物種、污染及氣候轉變。聯合國亦指自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世界正面臨另一更壞的時期。
所有以往的滅絕事件都是因天然的地質問題,而最短的地質年代也是由數十萬至數百萬年計算。那些事件可能與一些突發事件所引起,如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複雜的生態相互關係亦令事件惡化。上一次冰河時期巨型動物群的消失也不確定是否與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