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生產力的類型)

新質生產力(生產力的類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成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辭彙。

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凝聚了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

2024年3月5日,李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質生產力 
  • 外文名: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 基本內涵: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躍升 
  • 核心標誌: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 
  • 本質:先進生產力 
  • 核心要素:科技創新 
  • 理論公式:新質生產力 =(科學技術+ 生產要素 + 產業)× (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辭彙含義,概念,定義,核心要素,辭彙釋義,關鍵提升點,理論公式,產生背景,時代內涵,現實作用,基本特徵,重要特徵,重要意義,戰略選擇,路徑舉措,典型措施,如何發展,政策檔案,所獲榮譽,學者觀點,內涵,人才評價,設立依據,申報條件,

辭彙含義

概念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成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定義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即新的高水平現代化生產力(新類型、新結構、高技術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生產力),是以前沒有的新的生產力種類和結構,相比於傳統生產力,其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

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辭彙釋義

“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於“生產力”。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實驗室里的新技術,還需要通過新產業,不斷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 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
  • “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相互關聯,信號鮮明、意涵豐富——積極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帶動新經濟成長點不斷湧現。
  • 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高效能、高質量,區別於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四五”規劃綱要里,在“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章中提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
  • 未來產業”,在“十四五”規劃綱要里,有一節是“前瞻謀劃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則包括類腦智慧型、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
  • 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豐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質”:
——“物質”的質: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如今,新的物質生產力,正在信息化、智慧型化等條件下形成。
——“本質”的質:這是依靠創新驅動形成的生產力,從本質上,已區別於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生產力。
——“質量”的質:這是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面對著高質量發展下的更高要求。
——“品質”的質:這是以高質量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的生產力。
  • “新質生產力”的煥發和形成
“新質生產力”的煥發,需要躍升式的新邏輯。它不是“1+1+1”之後再多加幾個“1”,而是在“1+1+1”的基礎上再“×2、×3、×4”。它的成長,告別傳統路徑,走上新的賽道。它是能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還需要不斷調整生產關係。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之一,就是不斷調整生產關係,以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所以,“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圍繞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變革至關重要。

關鍵提升點

新質生產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信息化、網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關鍵提升點。

理論公式

新質生產力 =(科學技術+ 生產要素 + 產業)× (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產生背景

2023年,於我們,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於世界,是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的一年。動盪中有變革,危機中有先機。在捕捉新機遇、創造新空間上,我們在拼,別人也在拼;我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上正超前謀劃、步步推進,別人也沒閒著,動作很多、很快。
2023年9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說,“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一句話中,出現了五個“新”,落腳點是新動能
2023年9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前一天的表述放在一起看,兩次都提及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這三個經常被提及的關鍵字,有鮮明的時序感,由近及遠,從今天指向明天。
從“十四五”藍圖到黨的二十大精神,“創新”都是其中要義。2023年以來,包括此次在黑龍江考察和開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講話,頻率很高,內容很多,分量很重。這次在東北提出“新質生產力”,既是因為新時代以來他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一招,也並非只針對黑龍江、東北。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時代內涵

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高效能、高效率、高質量,區別於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顯創新性、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黨領導下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深刻體現出黨對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孕育先進生產力。新時代以來,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和融合度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先進程度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涉及領域新、科技含量高、交叉屬性強、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實現了生產力的躍遷和質變。
(二)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產物。要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需以創新驅動為引領,逐步擺脫傳統的人力和資源能源驅動型增長模式,實現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變,創造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形成新優勢。與高速增長相比,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機制、發展模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就要求大力推動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這就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新質生產力是引領全球創新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科技創新催先進生產力對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和發展起決定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各國之間圍繞產業、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融合,大力推動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賦能支柱產業疊代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具有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徵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並發展先進程度躍遷的新質生產力,從而為全球生產力創新性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現實作用

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天空海洋產業等。2022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戰略性新興產業處在科技和經濟發展前沿,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未來產業代表著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的關鍵所在,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是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對未來產業不僅要精準 “選種”、精心“播種”,更要悉心“育種”、用心“培苗”,讓其更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必然要求。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量變與質變。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科技對國家命運、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民生的影響範圍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如何挺立時代潮頭、破解發展難題?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誰在科技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其主要載體是產業,核心引擎是創新。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包括四個維度:一是新勞動者。不同於傳統以簡單重複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適應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有知識快速疊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新勞動對象。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高端智慧型設備,還包括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和新勞動對象。三是新勞動工具,如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自動化製造設備等。四是新型基礎設施。要適應科技創新範式變革、模式重構的新需求,統籌布局大科學裝置,圍繞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最佳化升級傳統基礎設施,完善新型基礎設施。

基本特徵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動力源泉。回顧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其實就是社會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後到先進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大量的資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的資源能源。所謂傳統生產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機械化、電氣化、化石能源、黑色化(或者說灰色化,即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不可持續為主要特徵。區別於傳統生產力的概念,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知識密度大,是傳統生產力在信息化、智慧型化生產條件下因科技持續突破創新與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質態。
新質生產力是當今時代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其“新”主要體現在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其“質”主要體現為高效能、高效率、高質量,關鍵主要是面向新興領域,面向未來產業,著力高質量發展。既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又是新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即新類型、新結構、高技術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生產力,也就是以前沒有的新的生產力的種類和結構,相比傳統生產力而言其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人工智慧、高端算力和算法、高端晶片的設計生產技術和設備、高端機器人的生產和運用、5G和6G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量子通信技術和設備、現代航空航天技術和設備、深海探測和開發技術和設備、高端發動機和盾構機等各類機械設備及操作控制系統、高端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設備、核能和氫能等清潔能源、特高壓輸電技術和設備、現代生命醫藥技術和設備等,以及能夠創新、開發、運用、改進和最佳化各種高新技術和發展高新產業、改造最佳化傳統產業的高素質的勞動力。新質生產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信息化、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關鍵提升點。
(一)新質生產力是面向新興領域的先進生產力。新興領域主要指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在新一代高新技術群的孕育催化下,不斷拓展、衍生並獨立形成的領域,是認知域、物理域、信息域、產業域、資本域等綜合構成的統一整體。每個新興領域的形成、發展和演變,都建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曾經的新興領域可能成為當前的傳統領域,而現在的新興領域也將成為未來的傳統領域。新興領域大多孕育脫胎於傳統領域,但其發展演變過程,反映了不同時代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當前的時代發展階段和科技創新背景下,著力培育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即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二)新質生產力是面向未來產業的先進生產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改進了勞動工具,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帶來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產業結構快速最佳化升級,給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強大驅動力。而新質生產力作為當前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推動著未來產業的誕生和成長,也有賴於類腦智慧型、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的培育,並在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持續疊代最佳化升級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和壯大。從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到大數據,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成長的新產業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進而形成的新生產力。
(三)新質生產力是著力高質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依靠科技創新,而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要特徵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實踐。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當然,高質量發展還包括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內容,但這些都需要通過創新驅動發展來實現和引領,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來推動和支撐。

重要特徵

一是具有強大的戰略引領力。在帶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引導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形成頭雁效應並輻射相關產業,形成具有強大引領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興產業未必都是戰略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站在科技進步前沿,又要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帶動作用。
二是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潛力。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是靜態的、停滯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新興”的內涵處於不斷衍變過程中。19世紀和20世紀鋼鐵、石油等都成為不少國家的新興產業,甚至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21世紀,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型製造、電子信息等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可以預料,未來世界一定會在今天各種“新”產業的基礎上產生出更新的能源、更新的材料、更先進的製造和更先進的電子信息以及因顛覆性技術而產生的新產業。
三是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國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一定意義上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就是未來產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競爭,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國際市場競爭中可以出擊對手的“拳頭”,未來產業就是未來可以形成強大出擊力的“拳頭”。未來產業雖然處於孕育孵化階段,但它代表產業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高成長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猶如一棵剛破土而出的小松樹,必將成長為參天大樹。

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對全國其他地區同樣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依託科技,依託創新
從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到大數據,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成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進而形成的新生產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面向前沿領域及早布局,提前謀劃變革性技術,夯實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是不容錯過的重要戰略機遇,是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的先手棋。
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培育形成新產業
經濟發展從來不靠一個產業“打天下”,而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在持續疊代最佳化。光伏、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這些促進當前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都是從曾經的“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來。
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

戰略選擇

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我國生產關係總體上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上釋放活力。對於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平等競爭的環境要勝於任何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壓力又是其發展的動力,要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生產要素市場,最佳化政府服務,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減少企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二是要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要根據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狀況及時最佳化、調整和完善,要完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未來產業的政策措施。各地區要對產業發展狀況特別是對龍頭企業進行全面分析和摸底,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從中選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選擇上,要力避盲目鋪攤子,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規劃,既要制定共性的支持政策,又要根據企業訴求,“一企一策”制定個性化政策,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對於高成長性的未來產業要給予精準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儘快地把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新質生產力,要打通制約企業經營發展的堵點和痛點。
三是要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懂資本、懂市場、懂金融的戰略企業家。人才是市場競爭的制勝之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人才,特別是需要千百萬個“四懂”戰略企業家。企業家不是溫室中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激烈競爭的商戰中打拚出來的。當前我國不少企業家具有“單打冠軍”的特點,存在懂科技的未必懂市場、懂市場的卻不懂金融等問題,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需要的是“四懂”人才,也就是複合型的戰略企業家,政府在培養“四懂”人才方面大有可為,特別是可以為企業家成長提供實戰型的學習交流平台。

路徑舉措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在時代的關鍵時期,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帶動整體發展,以創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建立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深化“四鏈”“四化”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任務,推動高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成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系統性、整體性帶動發展
傳統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決定了我國必須轉換髮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和綠色低碳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其目的是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而要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只有把創新發展置於新發展理念的基礎與核心之上,以創新為核心、為動力、為先導,才能真正實現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更好地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才能實現系統性的、整體性的、貫穿於全局的創新發展,才能更好地形成並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三、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支撐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縱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著力發展高質量經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創新做好“動力引擎”、當好“開路先鋒”,注入強大動力。新時代新征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以創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以強大科技作支撐,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著力點、主要支撐體系和新的成長空間,實現創新驅動型增長,將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紮實落地。
四、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開闢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加大統籌力度,加強科技資金、人才隊伍、科研基礎設施的統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標誌性重大戰略產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高質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高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供給。建設高質量標準體系,強化產業標準系統化、國際化布局,以標準化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提升工業領域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五、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產業基礎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套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鋼鐵等重點行業加快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增強新能源汽車、光伏、移動通信、電力裝備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打造更多中國名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力,開闢更多新領域新賽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豐富完善套用場景,培育產業生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六、推動“四鏈”深化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安全保障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融合、三次產業跨界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事關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找準“卡脖子”、“掉鏈子”薄弱環節,著力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調整最佳化產業鏈布局,加快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進一步提升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產能儲備和備份。完善產業安全發展環境,開展重點領域產業競爭力調查和產業安全評估,建立健全產業救濟機制和政策體系。
七、推動“四化”深度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綠色底色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立足點,瞄準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方向,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推進高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四化”深度發展,增強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深入實施智慧型製造工程,推動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進工業數位化轉型,加快高階信息通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套用,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套用,推進智慧型網聯汽車、高端機器人等智慧型化產品的研發和製造;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套用,做強綠色製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最佳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八、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企業力量
生產力躍遷主要力量在企業。通過創新創業和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生態構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動企業由低階(L0級)向高階(L5級)邁進,既可以直接支撐生產力的躍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還可以引領地區的經濟社會由低階(L0級)向高階(L5級)邁進。要充分發揮大企業主力軍和中小企業生力軍作用,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激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微觀主體活力和動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堅持管理和服務並重,堅持發展和幫扶並舉,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大企業在技術、標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和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企業供應鏈,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
九、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突出管戰略、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加強行業指導,加強企業服務,健全產業治理體系。最佳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增強產業競爭力。持續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供給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不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十、全方位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質人才保障
科學技術依靠高素質的人才去掌握去發展,科學技術只有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生產工具,勞動資料才能成為現實的物質生產力,這一轉化過程就要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來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有賴於人的發展,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生產活動的承擔者。教育和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遷的基礎支撐。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最佳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針對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套用型人才,對於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典型措施

山東省發力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3月13日,山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支持磁懸浮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八條措施》。會議強調,加快培育發展磁懸浮產業,大力支持創新平台建設、原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優質企業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加強標準體系和品牌建設,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大磁懸浮產品推廣力度,強化金融、人才等保障支撐,提高磁懸浮產業發展質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如何發展

  • 發展方向
2023年11月,伊利憑藉國際化舉措和數位化成果閃耀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2023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其多款高品質產品吸引國內外消費者,也讓更多人看到,伊利對“新質生產力”的有力詮釋。正如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所說,“要加快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既是現實所需,更是未來所向。”
2023年11月,16件大國重器上周已在電商平台上架,雖然只作新品展示,但“最硬核”國貨展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趨勢,也顯示著更廣闊的市場前景。盛會廣受歡迎,購物車裝滿“尖貨”,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給世界帶來更多新機遇。
  • 套用科創成果
及時套用科技創新成果。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套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 布局產業鏈
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 新型生產關係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最佳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政策檔案

2023年11月10日至11日,2023中國上市公司企業家年會·香蜜湖在深圳舉行,並發布《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深圳)倡議》指出,上市公司是孕育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激發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攜全體會員上市公司發出相關倡議。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一組圖,一起了解新質生產力的含義,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相關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2023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新質生產力在列。
2023年12月4日,“新質生產力”入選《咬文嚼字》編輯部“2023年十大流行語”。
2024年1月,入選2023勞動熱詞

學者觀點

從演進邏輯的角度分析新質生產力的深遠意義。有學者指出,從“經濟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到“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整個過程是一脈相承的科學推進。“經濟新常態”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語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塑造我國未來前途的大邏輯,“新質生產力”則釋放了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黨中央將以更大決心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
從詞源學的角度分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有學者指出,從詞源學上看,新質生產力的主體是“生產力”,“新質”則是這種生產力的修飾語。所謂“新質”,就是在質態、本質上,這一生產力與“舊”的傳統生產力有所區別,在驅動方式上不同。而定性是“生產力”,就是說這一生產力要套用到現實的生產中去,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有學者認為,“新質”即新的質態,新質生產力就是新質態的生產力。創新驅動成為“新”的關鍵,高質量發展成為“質”的錨點。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有學者認為,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指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中的“質”,指物質、質量、本質、品質;新質生產力中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在“新”,關鍵在“質”,落腳在“生產力”。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學者指出,新質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的經濟成長方式,以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要求,以創新性、融合性、引領性和超越性為基本特點。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生產關係,推動體制機制變革,以改革創新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動力。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形成並發展先進程度躍遷的新質生產力,以更高的發展效率和效能持續升級產業體系,從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打造發展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套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產工具,特別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賦能發展新興產業;三是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係,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是重點任務。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發展壯大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激發湧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內涵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密切相關。因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理念在於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這包括綠色技術的發展,其套用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從而與綠色發展相契合。而且,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於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而綠色產業的湧現正是這一創新性配置的重要體現,有助於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另外,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確保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存在。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共生,與綠色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輔相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面而綜合的戰略方向。
這是因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於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而其中綠色技術的套用成為關鍵。隨著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日益增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綠色技術的廣泛套用。這不僅包括清潔能源、節能技術等方面的創新,還包括對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的探索,以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此外,“新質生產力”的這個概念的內涵,強調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質變。在這一過程中,綠色產業的崛起將成為推動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更加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而綠色產業的發展正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途徑。這意味著在新的生產力理念中,綠色產業將不再是邊緣性的選擇,而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可以預想,不久的未來,就跟穿衣吃飯、以及日常呼吸空氣一樣,會習以為常。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斷增加,人類活動的不斷“破界”、對於土地用途的改變,給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嚴重威脅。正是人類活動,一手製造了將我們自己置身於“第六次大滅絕”的窘困境地。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將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只有確保了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存在,才能實現新質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因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2024年2月1日,世界數位技術院元宇宙委員會(籌)秘書長、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元宇宙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吳高斌認為,元宇宙作為數實融合高級形態,能夠推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可以做為新質生產力的抓手和引擎,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才評價

設立依據

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第二條第(六)項:積極培育各類專業社會組織和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有序承接政府轉移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等職能;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三(八):暢通人才評價渠道。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關係等限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68號)》第三自然段最後規定: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依據市場需要自行開展能力水平評價活動,

申報條件

不同的人才評價機構不一樣,以泰安社評職業技能鑑定中心發布的新質生產力人才評價公告為例,破除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係障礙,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含大陸和港澳台)居住、工作、生活、學習(滿足任一即可)或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含大陸和港澳台)的人士均可平等參加;凡是具備前瞻性、顛覆性、原創性的設計、產品、觀點等均可申報,不限學歷、戶籍、身份關係、均可申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