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籙派
- 外文名:fuzhuanpai
- 符籙派:道教中以符咒治病驅鬼的各道派
符籙派,符籙派道教聖地三茅觀,相關概述,宗派歸類,
符籙派
符籙派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於符籙派。該派自宋元時順應新潮流對舊的教理教義進行了革新,並產生出神霄、清微、淨明等新的符籙道派,使符籙方術有了新的發展。元以降,符籙派統一於道家。該派由古代的巫鬼道發展而來,用符籙祈禳,以消災卻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等為職事,與中國民間生活習俗聯繫較密切。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傳淨明靈寶秘法,創立淨明道。該派傳行 "淨明法"的新符籙。淨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它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形成該派特色。
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淨明道宗。新淨明道自稱"淨明忠孝道",宣揚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符籙派道教聖地三茅觀
三茅觀位於杭州吳山風景區的南面,是符籙派道教的著名的聖地,三茅是指秦漢時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後世稱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大茅君茅盈是南方道教的創立人,三茅觀原名三茅堂,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因東都舊名賜額“三茅寧壽觀”,殿名太元,內奉徽宗御畫茅君像。宋時此觀極為顯赫,近志則增以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七寶數珠、軒轅鏡為觀中七寶,故此山都以七寶山為名。舊時觀後築“七十二”瑤台,遍植桃花,春時郊祭,時有“瑤台萬玉”之稱,為當時“吳山八景”之一。元朝時三茅觀毀於兵火,明初重建。明朝時,三茅觀還辦過學堂,于謙就在這裡讀書。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臣于謙小時候在吳山三茅觀讀書時寫的。——抗戰時三茅觀為日軍拆毀,現今其規模甚大的遺蹟仍依稀可辨 ,三茅觀遺址還可看到一口石龍泉、一座青石拱橋,水池、小橋、巨石構建仍存。遺址南側岩壁上的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漶,僅存一方明萬曆時重刻的紹興年間賜額寧壽觀的尚書省牒文,牒文為:牒奉敕宣賜寧壽觀,牒到準敕,故牒。紹興二十年。尚書省奉赦賜題臨安府七寶山三茅堂,太師尚書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押),參知政事余(押)。簽書樞院事參知政事巫(押),紹興二十年天牒。經考古發掘,三茅觀遺址上保留較為完整的圍牆牆址,園路和建築格局,作為遺址保護,已向遊人開放。
相關概述
道教中以符籙咒語驅鬼治病為主的各教派的通稱。從古代巫術和民間鬼神信仰發展演化而來。早期以太平道、五斗米道為代表。南北朝隋唐時興盛的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龍虎山天師道,以及宋元時新興的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淨明道、太一道等,皆屬於符籙道派。以上諸符籙派以天師道為首,在元以後逐漸集合為正一道,與全真道為首的丹鼎道派並立。
宗派歸類
在我國,符籙派可歸類為傳統的正一道與南傳的符籙派。前者即常見的正一火居道士,他們擅於齋醮法事,共分福建(閩南)、客家、廣府(廣肇)等方言幫,各幫中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派別。他們家族代代相傳,鮮少外傳;後者為純符籙派,純粹以符籙行事,不進行齋醮法事。
南傳符籙派的歷史並不久遠。大約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於中國南方閩粵客家人聚集之處。傳習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裝束,頭盤髮髻,多有妻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期間,這些客家道士雲遊東南亞時,向華人民間傳教,且是無私的傳授予各籍貫華人。與上述家族相傳的正一道士比較,則顯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