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刀魚

竹刀魚

竹刀魚是約四種細長海魚的統稱。體型小,但也可長到35厘米(14吋)長;兩齶呈喙狀,牙細小,背、臀鰭後各另具一行小鰭。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域,生活接近海面,常躍出並飛掠水面。代表性種類有大西洋竹刀魚(Scomberesox saurus)和太平洋竹刀魚(Cololabis saira)。本魚分布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

基本介紹

簡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營養成分,適宜人群,

簡介

竹刀魚是頜針魚目竹刀魚科秋刀魚科的唯一一種。其學名 Cololabis saira 取自日本紀伊半島當地對此魚種的名稱,其中saira系俄語(сайра)。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 '秋刀魚' 可能是源自於其體型脩長如刀,同時生產季節在秋天的緣故。秋刀魚在部分東亞地區的食物料理是種很常見的魚種。體型細圓,棒狀;背鰭後有5-6個小鰭,臀鰭後有6-7個小鰭;兩頗多突起,但不呈長緣狀,牙細弱;體背部深藍色,腹部銀從色,吻端與尾柄後部略帶黃色。分布於熱和溫帶海域/漢魚日,竹刀科的4種。是能食用的經濟魚類,長的35厘米。兩呈狀。牙細小。育後各另具一行小。常躍出並飛掉水面。有大西詳竹刀角(分布於大西洋及大利垂對近再域)和太平洋竹刀魚(狀刀)。
竹刀魚( Cololabis saira)又稱秋刀魚。竹刀魚科的一種。冷溫性中上層魚類。體細長、側扁。頭中等大,頂部扁平。吻尖,尾呈叉型。體背深綠色、腹部銀白,尾部帶黃色素。繁殖期在日本南部主要在冬末春初。攝食橈足類、箭蟲、鉤蝦以及甲殼類的幼體等。分布於日本、俄羅斯遠東海區、朝鮮以及太平洋美洲沿岸的溫帶水域,偶見於中國黃海和渤海。主要用秋刀魚舷提網,即舷外燈光板繒網及近岸定置張網捕撈。漁獲體長一般為250~300厘米,體重70~140克。日本產量很高,屬幾十萬噸級但世代數量波動劇烈。夏季隨黑潮向北洄游,僅極少數個體進入黃海水域,秋季離開,向南遊回日本南部水域。鮮銷為主,鹹乾烤魚亦很美味;有的還製成罐頭銷售。豐漁年份大量用作網箱養魚的餌料。秋刀魚竹刀魚。

特徵

本魚體延長而纖細,側扁。兩顎向前延伸短喙狀,下顎較上顎突出。背鰭與臀鰭位於身體之後方,均無硬棘,其後方均具小離鰭;背鰭具10~12枚軟條及6~7枚小離鰭,臀鰭具12~14枚軟條及7枚小離鰭;腹鰭位於體中央之略後方;尾鰭開叉脊椎骨約63個;體被細圓鱗側線下位,近腹緣。體背部及側上方為暗灰青色,腹側面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銀藍色縱帶。體長可達35厘米。

生態

為表層洄游性魚類,無胃,腸短;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猶喜蝦類。在日本太平洋側於8月下旬至冬季會南下洄游,而在日本海側其南下洄游群不明顯,但在6月左右向北洄游之群甚明顯,以棒受網及流刺網可捕獲。體長25厘米以上即成熟,在日本南部海域於秋季及冬季,在日本北部海域則於初夏,會在流藻及潮境聚集而產卵,產卵時也會進入內灣,其卵具纏絡絲,以隨波流物移動免至沉入海中。秋刀魚有幾類天敵如海洋哺乳類烏賊鮪魚等。

習性

中上層魚類,棲息在亞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亞熱帶溫帶的190-580N水域中,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北部溫帶水域,是冷水性澗游魚類,適溫範圍為10-24℃,15-18℃蝦類和卜足類,其次為魚卵,撓足類為其比較穩定的餌料,攝餌活動主要在白天,夜裡基本上不攝食。攝餌時的最適溫度為15-21℃。
日本太平洋一側魚從8月到12月在北海道至東北地區南下徊游到達日本南方水域,從2月至7月進行北上徊游,到達北海道至千島外海秋刀魚。

分布

本魚分布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北緯67度-18度,東經137度-西經108度,喜歡的水溫是攝氏15-18度。中國主要分布在黃海
水深0~230米。

營養成分

體內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味道鮮美,所以蒸、煮、煎、烤都可以,而且價格便宜(在日本產地市場的銷價每公斤70-90日元之間)。從上海水產大學對秋刀魚營養成分分析來看,秋刀魚蛋白質含量為20.7%。
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酸,據分析,秋刀魚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廿碳五烯酸(EPA)、廿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飽和脂肪酸,EPA、DHA有抑制高血壓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的作用。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