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載,魏晉南北朝後端午節便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歸屈原沱建立屈原祠並寫下祭文,眾鄉親與各色龍舟匯集於此,作為起點,進行龍舟競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鮮明特色。自明代起,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於端午時吟誦楚辭或作賦,相互唱和。
主要活動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歡愉,一般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祭奠屈原貫穿節慶活動的始終,包括設壇祭拜、游江、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等程式,端午民俗過程因此而更見完整、緊湊和鮮活。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是中國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禮俗等的活態見證,具有人生觀、價值觀、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它宣揚和傳播了中國文人傑出代表之一的屈原之精神品格和中國文化傳統精神,把傳統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娛樂化,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同時,這一節日民俗還傳承了《
楚辭》與其他民間文化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傳承人物
譚國政,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項目名稱: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序號:05-2970,申報地區:湖北省秭歸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宜昌市民眾藝術館(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秭歸縣文化館(縣文藝創作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端午節(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6月8日,由國家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開幕式在秭歸縣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屈氏後裔和當地民眾一起,聚集長江邊緬懷屈原。。
2019年06月,“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開幕式暨禮拜屈原儀式”在湖北秭歸縣屈原祠廣場舉行,龍舟漢子高舉龍頭,一路疾奔至江邊,將龍頭裝上船身,龍舟依次離岸向水中央划去,圍著江心,繞圈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