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許獲準批覆了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者將其中的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編排成16本《爭奇鬥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 這本由於淼、沈麗穎編寫的《浙江龍泉青瓷(彩圖版)》是其中一冊,講述了端午節。
基本介紹
- 書名:爭奇鬥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59頁
- 開本:16
- 作者:於淼
- 編者:沈麗穎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於淼、沈麗穎編寫的《端午節(彩圖版)》講述了端午節。
於淼、沈麗穎編寫的《端午節(彩圖版)》講述了端午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端午節的多種叫法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民俗活動
掛艾草、菖蒲、榕枝
龍舟競渡與端午活動
第二章 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跳鐘馗、鬥草與射箭之戲
玫瑰餅和黃米小棗粽
五彩粽子祈福增壽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國外過端午的習俗
端午的“申遺”之路
第三章 和端午節有關的傳說與風俗
與黃巢有關的端午傳說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背後的神奇故事
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由來
細數國內外的粽子風情
細說粽子的發展歷史
“十二紅”與佩香囊
第四章 中國端午節在世代交替中傳承
端午禮俗的和諧理念
中國端午與韓國端午
從端午節看漢文化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日本的傳承
流傳至今的端午節賽龍舟
重塑端午等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第五章 端午節不僅僅是漢族的節日
少數民族的萬“粽”風情
藏族的端午節
彝族的端午節
水族的端午節
納西族、普米族與仡佬族的端午節
苗族的端午節
布依族與傣族的端午節
土家族端午節
第六章 端午節在傳承中創新與延伸
古人怎么過端午節
粽子在國外的“變異”
“趕鴨子”曾是端午習俗
古人認端午節生子“命毒”
包粽子始於哪個朝代?
端午節是兩岸共同的節日
吳地端午豐富“中國節”內涵
從端午節看“國家情懷”
第七章 端午文化的保護與重鑄民族魂
元代為何禁止賽龍舟
端午飯“五黃俱全”
湖北秭歸每年有三個“端午”
打造多層次的端午文化
把端午節還節於人民
推崇屈原的重要現實意義
聞一多論端午的啟示
第八章 留在唇齒間的端午節
千奇百怪的粽子聚會
當代名人與粽子的情緣
別樣的端午風俗
古人也喜歡過端午
“龍舟雨”被認是好兆頭
你不知道的端午畫額習俗
民眾呼籲粽子回歸傳統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端午節的多種叫法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民俗活動
掛艾草、菖蒲、榕枝
龍舟競渡與端午活動
第二章 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跳鐘馗、鬥草與射箭之戲
玫瑰餅和黃米小棗粽
五彩粽子祈福增壽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國外過端午的習俗
端午的“申遺”之路
第三章 和端午節有關的傳說與風俗
與黃巢有關的端午傳說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背後的神奇故事
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由來
細數國內外的粽子風情
細說粽子的發展歷史
“十二紅”與佩香囊
第四章 中國端午節在世代交替中傳承
端午禮俗的和諧理念
中國端午與韓國端午
從端午節看漢文化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日本的傳承
流傳至今的端午節賽龍舟
重塑端午等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第五章 端午節不僅僅是漢族的節日
少數民族的萬“粽”風情
藏族的端午節
彝族的端午節
水族的端午節
納西族、普米族與仡佬族的端午節
苗族的端午節
布依族與傣族的端午節
土家族端午節
第六章 端午節在傳承中創新與延伸
古人怎么過端午節
粽子在國外的“變異”
“趕鴨子”曾是端午習俗
古人認端午節生子“命毒”
包粽子始於哪個朝代?
端午節是兩岸共同的節日
吳地端午豐富“中國節”內涵
從端午節看“國家情懷”
第七章 端午文化的保護與重鑄民族魂
元代為何禁止賽龍舟
端午飯“五黃俱全”
湖北秭歸每年有三個“端午”
打造多層次的端午文化
把端午節還節於人民
推崇屈原的重要現實意義
聞一多論端午的啟示
第八章 留在唇齒間的端午節
千奇百怪的粽子聚會
當代名人與粽子的情緣
別樣的端午風俗
古人也喜歡過端午
“龍舟雨”被認是好兆頭
你不知道的端午畫額習俗
民眾呼籲粽子回歸傳統
文摘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
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夏日來II缶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淚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淚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有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P8-10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
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夏日來II缶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淚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淚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有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P8-10
序言
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並獲準批覆了30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將其中的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編排成16本《爭奇鬥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具體內容我們將在這套叢書中做詳盡的介紹。
端午亦稱端五,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且吳越之地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淚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淚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西塞神舟會”賽龍舟,湖南“淚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祭伍子胥的“蘇州端午習俗”,就是中國大陸長江流域三個省份當地人民慶祝端午節時的習俗。
到現代,端午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內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曹娥的孝道,無論哪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永久紀念,一直傳承的。
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說明端午節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全民娛樂活動,這也是國家關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精華的又一有力證明。
端午亦稱端五,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且吳越之地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淚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淚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西塞神舟會”賽龍舟,湖南“淚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祭伍子胥的“蘇州端午習俗”,就是中國大陸長江流域三個省份當地人民慶祝端午節時的習俗。
到現代,端午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內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曹娥的孝道,無論哪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永久紀念,一直傳承的。
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說明端午節開始慢慢轉變為一種全民娛樂活動,這也是國家關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精華的又一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