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申遺

端午申遺

繼2005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申遺
  • 外文名: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全稱:“中國端午節”
  • 地區:中國湖北省
  • 歷史:距今2500多年
  • 意義: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認識和思考
申遺內容,歷史,申遺規定,三省四地,中韓民俗,積極意義,引發思考,

申遺內容

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4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證實,湖北代表中國“端午申遺”成功,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
端午申遺端午申遺

歷史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賽龍舟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

申遺規定

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2009年唯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此前,我國的崑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三省四地

中國端午節“申遺”,緣何“三省四地”聯合打包?
端午節習俗分布於中國境內以及海外華人生活的區域,重點地區在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等。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核心主題一樣,即驅瘟、除惡、消災、祛病。
端午申遺端午申遺
秭歸屈原故里——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蒿,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尤為獨特的是,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於端午時吟詩唱和,四百餘年傳承不息。
黃石——西塞神舟會以製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活動為主,從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開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祀活動。
汨羅江畔——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沿江一帶除了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讚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這些民俗儀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如“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
蘇州——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佩戴香包、貼端午節符剪紙、懸鐘馗為其主要習俗。蘇州舊時端午節還有掛鐘馗像驅鬼、喝雄黃酒強身的習俗。

中韓民俗

韓國“端午祭”2005年已被公布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中國端午節再“申遺”能否成功?省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不會有影響。中國端午節“申遺”有成功把握。
端午申遺端午申遺
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有人擔心我們申報端午節在後,其成功的可能性“會不會大打折扣”?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釀製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驅毒辟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著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亞塞拜然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積極意義

本次“申遺”的積極意義在於,有望喚起民眾對祖先創造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進行重新思考;有望促使搶救和保護科學化、規範化。這是一件好事,如能成功,我們當為之歡欣。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以當今社會的浮躁來預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上述“喚起”、“保護”,其作用可能是非常相對

引發思考

即便“申遺”之後,筆者還有一種擔心,那就是把申遺當做功利之舉———搶救保護的興趣遠不如開發利用的興趣高,其文化載體純被當做吸引客源、發財致富的金字招牌。與其申遺成功,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成了變味的“搖錢樹”?卻沒有在普通百姓心裡紮下根,那這樣的“遺”不“申”也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