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嘉興端午習俗)

端午節(嘉興端午習俗)

端午節(嘉興端午習俗),流行於浙江省嘉興市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嘉興端午習俗萌茅於南宋時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民國以來遺風尚存,新中國成立以後再次盛行。特別是近年來,一年一度的中國·嘉興江南文化節,將端午民俗文化活動作為固定項目在端午節期間舉辦,使這一項民間習俗得以恢復、傳承和弘揚。主要活動有:規模盛大的伍子胥祭祀;在南湖上舉行龍舟競渡和搖快船競技;除民間裹粽子外,還有掛菖蒲艾葉、燃熏蒼朮白芷、佩香袋、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鹹鴨蛋、雄黃酒)、吃“五白”(白乾、白鰲、白菜、白切肉、白斬雞)、吃煨蛋等民間習俗。

2011年,浙江省嘉興市申報的端午節(嘉興端午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Ⅹ-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節(嘉興端午習俗)
  • 批准時間:2011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嘉興市
  • 遺產編號:Ⅹ-3
  • 遺產類別:民俗
  • 保護單位:嘉興市文化館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嘉興端午是傳統節日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發端於紀念春秋末期中國名將伍子胥。嘉興百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因此都要舉行祭祀伍子胥等活動。明代以來,地方志記載延續不斷。
嘉興端午節俗延續了古代“惡月“的禁忌風俗。萬曆《秀水縣誌·風俗》卷、崇禎《嘉興府志·卷三十五·里俗》卷、光緒《嘉興府志·卷三十四·風俗》和清乾隆中葉嘉興人項映薇《古禾雜識·卷一》等地方史料中都有明確記載。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避惡”是嘉興古時端午的核心元素,體現出端午的本義。
從地域與地緣角度觀之,嘉興端午節俗的淵源流脈與聞一多先生的觀點最為接近。聞一多《端午的歷史教育》和《端午考》兩文對端午的起源作過深入考辨。他從圖騰主義的研究理論和視角出發,認為端午起源於吳越民族的圖騰祭。嘉興地處吳越交界,市境地處太湖流域,為水鄉澤國,河湖縱橫交錯,其人“以舟代車”,生活“一日不能廢舟楫”,這給舟船製造和龍舟競渡創造了條件。嘉興農村盛產稻作,唐代嘉興農業即發達,《全唐文》記載文學家嘉興人李翰《嘉興屯田紀績頌並序》:“嘉禾在全吳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給裹粽食黍提供了方便。而這正是嘉興端午兩大主要活動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端午由禁忌向節日方向轉變。漢代以後,上古傳說和記憶逐漸出現歷史化、倫理化傾向,與端午有關的一些歷史人物的傳說也見於記載,在吳地出現了五日紀念伍子胥的節俗。《史記·伍子胥列傳》有詳細記述。吳越故地每到端午也就有了龍舟競渡、“迎伍君”等習俗。《吳越春秋》《越地傳》《吳郡歲華紀麗》等都記載了此說。嘉興自古至今,一直堅持“端午祀伍”說。光緒《嘉興府志》記載: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弘曆第四次南巡,重遊煙雨樓,龍舟競渡掀起高潮。當時嘉興詩人馬學乾(生卒年不詳)在煙雨樓上目睹其盛況後,賦詩《煙雨樓觀競渡》,詩中亦有南湖競渡“我禾風俗近荊楚,中天節合傾城歡。不迎三閭迎伍相,千秋往輒誰辛酸?”之說。詩中“伍相”即伍子胥。而從上述史料的梳理,可知龍舟竟渡在嘉興一直流傳,到清代端午競渡還被看作是紀念“伍相”的一項民俗活動。
有關嘉興端午節俗單獨記載始見於唐代。此時,嘉興已建制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在唐宋時期的詩文中,均有記載嘉興端午節俗文字。《全唐詩》載唐時嘉興詩人殷堯藩(780—855?)《七律·端午》(卷492-23):“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過端午的重要內容:插艾、喝蒲酒;過端午的主要景致:似火榴花;過端午的人生感慨:佳節難得,生命不永,嘉興端午節俗的核心元素在詩中已有較完備體現。
宋代海寧詞人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亦作《端午》一詩云:“縱有靈符共采絲,心情不似舊家時。榴花照眼能牽恨,強切菖蒲泛酒卮。”詩中靈符、采絲、榴花、菖蒲和泛酒,都是嘉興地區端午節俗的主要事象。

主要活動

嘉興端午習俗主要內容包括祭祀習俗、飲食習俗、娛樂習俗和信仰習俗。 祭祀習俗:一是伍相祭,端午節當天,百姓都會帶著祭品到南湖伍相祠和胥山廟祭祀伍子胥;二是神龍祭,舉辦規模盛大的南湖龍舟競渡之前,參賽船隊先要抬著龍頭進行神龍祭。然後,將龍頭安裝在船頭,在龍舟上掛上彩燈,抬龍舟下水。由祭司(儀式主持人或現場年齡最長者)用毛筆蘸硃砂,點於龍頭上。一聲炮響,百舸爭流,引得兩岸歡呼,萬人喝彩。 飲食習俗:一是吃蠶花飯。端午節正是嘉興春蠶收穫的季節,為慶祝蠶花豐收,當天晚上蠶家點燭焚香,供奉雞、豬頭等祭祀蠶神嫘祖,磕拜“蠶花利市”,也有犒勞自己的意思,俗稱“吃蠶花飯”;二是吃“五黃”。即在端午節當天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鹹鴨蛋)、雄黃酒;三是吃粽子。作為稻作文化發祥地之一,端午節包粽、吃粽的風俗千百年來盛行不衰。 娛樂習俗:在嘉興歷史上,南湖龍舟競渡一直是端午節的主要民間賽事。 信仰習俗:一是家家戶戶掛菖蒲、大蒜、艾葉;二是燃熏蒼朮、白芷。三是用雄黃在小孩額頭上寫“王”字,身上佩香囊。
舊時新豐、淨相鄉一帶,農家有以磚測午(在院子當中豎磚一塊,當看不到磚影時即為正午)的習俗,並在此日熏黃煙(用硫磺、雄黃等物)驅蟲。四是婦女用絲綢製成小人、老虎、蜈蚣、蛇等形狀的髮飾,插在頭上,謂之“健符”,以辟邪健身。五是在堂上懸掛鐘馗、關帝像除邪;市面上敲鑼打鼓,跳黑面鐘馗、紅須天師舞驅邪,祈求平安。嘉興素以“天下糧倉”“魚米之鄉”著稱,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競渡文化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和吳越文化的深厚積澱,為嘉興端午習俗的傳承奠定了基礎。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嘉興端午習俗獨特的江南水鄉傳統節日活動,傳承著源遠流長的太湖流域民間端午習俗傳統,有重要的歷史學、民俗學價值。嘉興端午習俗歷史悠久,節日內涵豐富,傳統習俗完整,地方特色濃郁。
保護措施
2008年6月 “嘉興端午習俗”被浙江省文化廳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022年9月,該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為合格,予以公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嘉興市文化館獲得“嘉興端午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端午節(嘉興端午習俗)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嘉興市文化館(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2020年6月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首場活動——桐鄉·崇福端午民俗風情活動,在千年運河畔的千年古鎮——崇福拉開帷幕。包括龍獅巡遊、展演,百鼓迎端午,百村紅旗飄,龍舟競渡,非遺美食雅集,傳統服飾走秀,端午習俗體驗互動,運河花燈傳承製作,“年年有餘·福滿安康”主題燈展,“幸福接龍 提燈走橋”民俗遊藝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