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關注中國人的餐桌,從食物解讀節日文化。
分集劇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0 豆腐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英語,法語,德語,在全世界各國的語系中,豆腐都使用自己的中文發音。本身無味,憑著百搭食材的魔力,水嫩萌萌小方塊,蹦蹦跳跳游遍世界。(《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0 豆腐)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5 餃子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大年三十,餃子是年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全國人民都在春節期間吃不同的餃子,雖然製作工序大同小異,但是因為餃子餡不同,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好吃不過餃子”深深道出了人們對餃子的喜愛。(《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5 餃子)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8 暖鍋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外觀古樸,內容豐富,吃著過癮,讓人身心溫暖的這種菜品被當地人稱為暖鍋,它由十幾種食材匯聚而成。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自古處於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交融的地方,暖鍋融合了不同文化的飲食習慣,同時也寄託著人們美好的願望。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8 暖鍋)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6 年糕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年糕味美靠的是糯米的黏甜,古人不僅喜歡吃,還把它變成生活中的“萬金油”,修房築牆加入糯米槳堪比水泥,裱畫糊窗類似膠水,做鞋漿衣塑形挺拔,還讓糯米成為公務員的薪水。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6 年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1 東坡肉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過年吃肉曾經是我們最為盼望的事情,在歷史上有一道因文豪蘇東坡而名聲大噪的豬肉菜餚——東坡肉,沿襲至今,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角。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1 東坡肉)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9 糖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麥芽熬制的飴糖,誕生先秦時期,是精貴的甜味劑,它出現在國家重要的祭祀和國宴中。屈原說,高大的宮殿,豐富的菜餚,還有飴糖,祖國真強大。(《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9 糖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2 糖環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糖環,珠三角一帶過年吃的一種糯米食品,它誕生在西周,那個時候叫“粔籹”。楚辭說,粔籹是國宴必備的零食。(《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2 糖環)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7 蒿子面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麵條,最長的主食,第一根長達一尺的麵條誕生於魏晉南北朝,名叫“水引”,此時石磨技術成熟,更精細的麵粉出現,古人開始用揉搓拉抻探索麵條的筋道。(《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7 蒿子面)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4 鯉魚焙面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鯉魚焙面是“糖醋軟溜魚焙面”的簡稱,它是河南開封當地一道著名的漢族傳統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4 鯉魚焙面)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3 花饃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饅頭誕生在漢代,後來,隨著北麥南稻格局的形成,饅頭跟著原材料來到了北方。由於攜帶和使用都方便,打敗了餃子和麵條,成了北方主食集團的CEO,人們親切稱呼為“饃”。(《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13 花饃)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0 文昌雞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中國吃雞一直有著美好的寓意,中國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雞。在海南文昌,家家戶戶養雞,逢年過節吃雞。明清時期,在文昌各個村落的大榕樹下,吃榕樹籽長大的雞崽一代代演化,成為肉味甜嫩獨一無二的文昌雞。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宴席上,文昌雞給與會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詮釋著“無雞不成席”的當地民間俗語。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0 文昌雞)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1 黃米糕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人們說的糜子,是稷的一種。稷,位列五穀之首,因為它的特殊地位,成為祭祀宗廟的首選,農耕社會的古代中國十分重視宗廟和土地,社稷成了國家的代名詞。古人很早就發現,單吃一種糧食會導致疾病,尤其是不太容易消化的粗糧。粗糧細作看上去似乎是一個比較現代的概念,但實際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嘗試粗糧的精細製作。(《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1 黃米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2 七寶羹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羹湯誕生在先秦,有著至高的地位。隨著烹飪技術的進步,隋唐以後,羹湯在菜餚中不再處於主要地位。但有一種菜羹卻一直出現在初七的年桌上——七寶羹。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食用七寶羹便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感恩。(《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2 七寶羹)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3 全家福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鼎食文化一直是農耕文明的一大特色,到了漢代,人們把笨重的鼎簡化成了缽,這種古老的飲食方式至今盛行在湖南常德,被列為湖南省省級非遺,當地人管它叫缽子菜。由缽子菜演化出來的全家福是春節必吃的年桌大菜。(《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3 全家福)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4 龜粿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一隻能吃的龜,穩坐閩南人祭拜糕點的頭把交椅。人們把它做得足夠好看來取悅於神,也把它做得足夠好吃滿足凡人的口舌之欲,它就是龜粿。閩南人把米做的所有糕點都叫粿,龜粿是包有餡料的糯米粉團,壓上龜的紋樣,蒸熟後的一種粿。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4 龜粿)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5 葉兒粑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四川人過年,一定要吃葉兒粑,在川西懷遠古鎮,葉兒粑不但是當地人過年必備的賀年禮物,附近城市的四川人也會專門來懷遠置辦這種獨特的年貨。唐映雪是懷遠唐葉兒粑的第三代傳人,小小的葉兒粑傳承著唐家人的手藝。(《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5 葉兒粑)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6 臘肉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熏臘肉是四川人家家戶戶迎接新年的習俗,臘八一過,便是做臘肉最好的時節。本期節目通過殺豬、碎肉、醃製、燻肉的全過程讓大家了解閬中臘肉的製作流程。(《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6 臘肉)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7 拼三鮮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炸蒸煮燜、燉熘煎燒,一道菜二十多道工序,榆林人逢年過節的待客大菜,沒有之一,只有唯一,它就是拼三鮮。臨近過年,老榆林人張平早早請教了拼三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曉龍,親自下廚為南方的朋友準備這道經典的榆林老菜。(《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7 拼三鮮)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8 肉湯圓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春節過完,才胖了三斤的你,怎么能輕易放過自己。說話間正月十五元宵節就來啦。元宵節是乾什麼的,重慶人告訴你,這個節日是拿來吃肉湯圓的。(《餐桌上的節日》 20180228 肉湯圓)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1 寧波湯圓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過元宵節吃什麼,吃湯圓?吃元宵?湯圓和元宵究竟是不是同一種食物呢?元宵是把餡塊扔進裝滿糯米粉的簸箕里滾,通過餡料互相撞擊滾成的圓球;湯圓是把餡裹在糯米麵里,包出來的圓球。據說湯圓起源於宋朝的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寧波。(《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1 寧波湯圓)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2 元宵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正月十五元宵節,北吃元宵,南吃湯圓。南方的湯圓是包出來的,北方的元宵是滾出來的。(《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2 元宵)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3 豆面燈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你見過能吃的燈嗎?你知道燈怎么吃嗎?正月十五捏豆面燈,晚上點燈碗,是咱大膠東的重頭戲。人們點亮自己的屬相燈,再把燈吃在肚裡,為了祈求福大壽大,大家也是拼了的節奏。(《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3 豆面燈)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4 煎堆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過年了,全國各地的煎堆紛紛現身。文昌煎堆又稱珍袋,巨大的身形,金黃的表皮,是個空心的大圓球。九江煎堆,身體扁扁的,裡面藏著餡料吃起來脆甜。龍江煎堆,長的像個麻團,和麻團放在一起就是一對雙胞胎,去它們肚子裡一探究竟,結果大不相同。麻團餡軟,煎堆餡硬,一個是日常點心,一個只有過年才吃得到。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4 煎堆)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5 魚糕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湖北人羅曉曉已經在廣東生活五年了,卻一直對家鄉特產魚糕念念不忘。魚糕,俗稱楚夷花糕。它是採用魚糜、雞蛋及豬肉為主要原料加工蒸製而成的食品,入口鮮香嫩滑,清香可口,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乃民間宴席待客之上品。(《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5 魚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6 風鵝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風鵝是溧陽地方特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社渚、竹簀、天目湖一帶地產的風鵝最為著名,有風香鵝稱呼,簡稱風鵝。風味獨特,已入選《中國名菜大典.江蘇篇》58種名餚之一,是淮揚菜系代表菜之一。鵝肉含人體所需的八種必須胺基酸。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306 風鵝)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3 饊子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是寒食節,過寒食節的人越來越少,但寒食佳品—饊子,憑藉著價廉物美營養便利,意外廣泛流傳。(《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3 饊子)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4 子推饃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這是一個饅頭引發的故事,這是饅頭,這又不是饅頭。臨近清明節,榆林園則坪村的家家戶戶都會用面妝點起整個村落,能見到的花草、動物和根本見不到的瑞獸、祥龍,都會被捏成麵塑。但這些做好的麵塑並不是主角,今天,主角是一種叫做子推饃的食物,它是當地人清明節必吃的麵食。(《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4 子推饃)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5 青團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青團,創於宋朝,是清明節的寒食名點之一。蘇州人多喜歡吃用漿麥草汁製作的青團,並視為最地道的青團。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5 青團)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6 潤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潤餅,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台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等,潤餅嫩脆甜潤,醇香多味。亦可將包好的潤餅經油炸酥,俗稱“春卷”,別有一番風味。(《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6 潤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7 朴籽粿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汕頭,潮汕文化發源地之一。潮汕人依然遵循著祖祖輩輩的傳統,他們的生活和粿密不可分。潮汕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叫做粿,潮汕人把粿能夠做出幾十種花樣,同時潮汕人也講究時節做時粿。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7 朴籽粿)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8 五色糯米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清明之際,有一種飯,並非五穀相聚,卻五色相成。五色飯,選用優質糯米,除了糯米本身的白色以外,再用三種天然染料染成黃紅紫黑四種顏色,染料的獲取是五色飯製作的關鍵。(《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8 五色糯米飯)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9 糖環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環糖,珠三角一帶過年吃的一種糯米食品。它誕生在西周,那時人們稱之為“粔籹”,楚辭說粔籹是國宴必備的零食,後來水稻和小麥兵分兩路,在北方成為了麻花,而在南方就成為了糖環。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409 糖環)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2 晉中黃米粽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黍米是中國人最古老的主食,被山西祁縣當地人稱之為黃米。勤勞聰慧的先輩們用黍米與紅棗搭配,拿蘆葦葉包裹,最後用馬蓮葉綑紮製作出黃米粽,是最古老的北方粽子。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2 晉中黃米粽)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4 梘水粽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梘水粽是粵西人熟悉的家常食物,所謂梘水就是草木灰稀釋後的鹼性溶液,用梘水煮過的糯米清甜金黃,利於存放。梘水粽是取材于田間地頭的普通食物,卻包裹著親情與牽掛,變成了最親切的童年味道,變成了代際之間的親情象徵,變成了舌尖上人與自然之間的紐帶。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4 梘水粽)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4 燒肉粽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福建廈門的吳家三代人經營著一家廈門古早味店,燒肉粽是店裡的一張名片。這家店中的燒肉粽製作需要二十多道工序,與別處不同的是,製作廈門燒肉粽,必須有一套烹製的好功夫。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4 燒肉粽)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5 儋州粽子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海南儋州孫氏家族製作粽子的歷史長達數百年,簍簍粽是整個家族的招牌,孫氏一族世居海濱,而製作出來的粽子自然充斥著滿滿的海洋味道。以葉為簍,以花入粽,千年鹽田助力佐味,在中國的最南端,神奇的儋州粽子,已經邁出了進化的第一步。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5 儋州粽子)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6 廣西壯粽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榃僧村,粽子可以巨如枕頭,可謂雄霸江湖。作為端午節傳統,當地的舞獅與粽子缺一不可,每家每戶都把自己包的粽子高高掛起,作為彩頭,由舞獅登高獵取,號稱“采青”。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6 廣西壯粽)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7 嘉興粽子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今年71歲的馮月明是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的館長,如果包粽子有江湖,那么他就是嘉興的“一代粽師”。馮月明最拿手的就是鮮肉棕,食材的甄選可謂極致講究選用杭嘉湖的糯米、黃山的箬葉以及精心挑選的豬後腿肉。粽子作為嘉興人口中的“東方快餐”,這個古老的中國食物成了嘉興人揚揚自得的來源,讓整個世界都見識到了一種另類的中國製造。(《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7 嘉興粽子)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8 汨羅牛角粽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汨羅市位於汨羅江下游,戰國時為楚國境內,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曾被流放於此。秦滅楚國後,屈原救國無望,遂自盡於汨羅江,百姓自發地祭祀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年復一年的活動流傳下來漸成風俗,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與別處不同,在源頭汨羅千年祭祀仍存,追根溯源,上古重大祭祀,必選牛來獻祭,粽子就是以牛角為形。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8 汨羅牛角粽)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9 五毒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民間風俗稱農曆五月為“毒月”,為此中國古人依據以毒攻毒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祛毒儀式,五毒餅也因此應運而生。(《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19 五毒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20 十二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揚州,粽子並不是端午餐桌的主角,12道紅色為主的時令家常菜,成為這一天家家必備的宴席,人稱“揚州十二紅”。在古人的認知里夏季五行屬火,火為紅色,吃紅可以辟邪祛病。在江蘇當地風俗中,十二紅要在端午這天午時吃,故有“嘗午”之稱。(《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20 十二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21 綠豆糕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綠豆,是一種古老的中國作物,在2100年前,中國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變著花樣食用綠豆了。《本草綱目》對綠豆就多有點讚,稱其可以磨麵取粉製成糕,不但解熱,還能補氣安神,可謂一贊封神。(《餐桌上的節日》 20180621 綠豆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4 麻粩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糯米的酥、花生的脆、芝麻和油蔥的香在麥芽糖和白糖甜蜜的擁抱下就變成了香酥美味,口齒留香的麻粩。七夕吃麻粩的習俗流行於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龍巖有句俗語:“父母吃生日,女兒吃七夕。”每年七夕前幾天,母親則要把酥香的麻粩送給女兒和女婿。(《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4 麻粩)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5 卡小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七夕這天吃什麼?在中國北方小麥製作的麵食是人們的主要選擇,而在丹東有一類麵食被人們稱為卡小果。根據遼寧《安東縣誌》記載,七夕這天需要做應景的麵食,丹東當地年長的婦女教授年輕女孩做卡小果,用傳統的手藝迎接七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5 卡小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20 長壽水粉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江西南城百姓把平日裡吃的新鮮米粉叫水粉,在七夕它卻有個特別的名字——長壽水粉。南城人吃長壽水粉既是為了祈壽,還期盼在七夕獲得一份美滿的姻緣。(《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20 長壽水粉)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3 青海月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青海,一個充滿著壯美神話色彩的省份,世界屋脊、唐古拉山、三江源頭、崑崙山脈,這些名字深深存在於每箇中國人的靈魂深處,萬里塞外自此處起。中秋將至,當同一輪滿月照耀神州,青海再次顯現出它與眾不同的魅力。青海月餅,一種瀕臨失傳的古老美食,如今仍在這個世界屋脊之上的省份保存著。當青海與月餅兩個辭彙碰撞,這造物必然不同凡響。(《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3 青海月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4 蘇式月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南京人吃的是蘇式月餅,自古以來,蘇式月餅以麵皮酥軟,形如書頁而聞名,脆皮鬆而不散,薄如蟬翼,吹彈可破,如今,隨著現代工藝改進,以及市場的選擇,古法手制的蘇式月餅越來越稀缺。(《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4 蘇式月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6 糖塔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每年七夕節,即將入學的孩子都會得到一個長輩贈予的糖塔,度過一個特別的七夕節,沙縣人稱為“做七夕”。一尺多高的寶塔、金童玉女六件合稱一副糖塔,在沙縣一年一度“做七夕”沙縣的孩子甜蜜地開始了求學之路。(《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6 糖塔)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7 炸巧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陸小星是吳江區蘇式糕點的非遺傳承人,七夕節這天他會製作一種特殊的食物——炸巧果。從前古鎮在七夕這天有著許多風俗,食巧果就是其中之一,但隨著現在古鎮裡過七夕的人越來越少,許多風俗被淡忘,於是陸小星就開設了蘇式糕點鋪,尋找遺失在民間的老味道。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7 炸巧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7 哈尼拜月糕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哈尼人自從發現雲南哀牢山這片好山好水,就再也沒有離開,結束了千年的遷徙之旅,成為這片大地的雕刻師。哈尼族人對月真誠參拜,奉上自家田地中的出產,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與虔誠。(《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7 哈尼拜月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5 神池月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山西小城神池,以一方無始無終的泉池聞名於世。同樣為人讚嘆的則是這種奇怪的爐鏊烤制出的月餅,每當神池人開始用泥巴與煤磚壘起這種古代烤箱,就只意味著一件事,中秋節到了。(《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5 神池月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9 廣式月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如拳腳分流派,洪劉蔡李莫,月餅也有武林,廣潮京蘇滇。近代以來,粵港成為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西點工藝也隨之與嶺南早茶文化交融與共。廣式月餅以皮薄鬆軟,餡心多變為特色,尤其以漿皮麵團自成一派。在廣式月餅獨步江湖百年來,各路豪傑盡顯神通。(《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9 廣式月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8 京式月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自來紅,一種古老的京式月餅,以白糖。果仁和青紅絲為餡料,用香油和面做外皮,口感酥糯,香甜可口。(《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8 京式月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6 湖鮮與秋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秋將近,明月灑下了鄱陽湖的一池秋水,也賜予了這裡的人們不同別處的風味,佳節也好,相聚也罷,船頭饕餮,片刻歡愉,又回望浮生,山、水、月於此處匯聚,湖鮮與秋釀,早已刻進心頭。(《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6 湖鮮與秋釀)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8 煎油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巧,技也。自古以來,中國女人持家必有一技之長。在大西北,這裡的婦女們單憑一雙巧手能夠將最簡單的食材出落得精細別致。甘肅隴南地區,源於秦人對先祖巧娘娘的崇拜每年都要舉行乞巧儀式,而煎油果則是儀式上不可或缺的美食。(《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8 煎油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9 糖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石塘,一座位於我國浙江省台州市溫嶺縣的沿海小鎮,每年的七夕節這裡沒有玫瑰花和朱古力,而是過著一個古老的節日——小人節,小人節是小朋友的節日,石塘鎮凡是有小孩的家庭要準備“三牲”和“四福食”放在家裡的桌子上,以此來祝福孩子健康成長,而“四福食”中的糖龜是小人節最重要的食物。(《餐桌上的節日》 20180819 糖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0 衢州麻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中秋節到了,沿江飄來陣陣香氣,衢州人就知道,麻餅熟了。衢州,一個酷愛麻餅的城市,作為四省交界之地,千百年人來人往,此處不但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也是美食傳承的交叉原點。(《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0 衢州麻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1 滇式月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喜歡滑翔傘的瑪麗,可能是中國離月亮最近的月餅師傅了。瑪麗熱衷美景,於是她就飛到天上去看。她又是個喜歡自己動手的吃貨,於是自己做起了她認為最好的滇式月餅。(《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1 滇式月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2 玩月羹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唐宋,中秋賞月活動稱為玩月,玩月羹是餐桌上的主角,可惜,隨著月餅的崛起,玩月羹這個曾經的主角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玩月羹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喜愛研究古代美食的童樹春立志復原玩月羹。(《餐桌上的節日》 20180922 玩月羹)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3 九層粿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古人認為,九月九是個不吉利的日子,為了破解這種不祥,自古形成了一整套趨吉辟邪的節日習俗。在莆田,九層粿因其有九成,暗合登高之意,滿足了人們祈求平安,討個吉利的心理。重陽將至,不但登高還要吃糕,口腹之慾和心理慰藉兼得,實在是美事。(《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3 九層粿)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4 桐子葉麥粑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西南地區有重陽節吃粑粑的食俗,用以祭祀神祖、驅害求福,品種繁多的粑粑多取材大米和糯米,麥粑則獨樹一幟地取材小麥。桐葉麥粑有著甘甜糯軟的清香,饞的能讓人流口水。彭天智、周夕書夫婦是桐子葉麥粑的非遺傳承人。(《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4 桐子葉麥粑)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5 牡丹燕菜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唐朝時期武則天外出視察,適逢城東關下園村長出一顆特大白蘿蔔,御廚們反覆琢磨如何讓蘿蔔登上大雅之堂,於是把它做成了燕窩口味。女皇品嘗過,贊其清醇爽口,當即賜名為假燕菜,後又改為牡丹燕菜。恰因武則天登基在農曆九月九日,牡丹燕菜便成了洛陽當地重陽節餐桌上的一味佳肴。(《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5 牡丹燕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6 棗山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棗山,民間通俗稱為棗花糕,九月九日作棗糕相饋送,傳統綿延千年如一。棗山味道的精髓,則是在發麵的過程,周而復始存留的老面為發酵帶來了獨特的清香,而棗花糕是面與紅棗的花樣捏合,看似簡單樸實,製作卻相當複雜。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6 棗山)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7 重陽糕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吃重陽糕一直是上海人過重陽節的保留節目,西漢文獻《西京雜記》有載: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其中的蓬餌,便是重陽糕的前身。重陽節吃糕的傳統,在以水稻為飲食肌理的江浙一帶得以保留,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憧憬。(《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7 重陽糕)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9 九黃餅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東漢時期,荊州就有了九黃餅的雛形。重陽節野外登高,因九黃餅好吃、好攜帶,成為必備的乾糧。漸漸地,九黃餅成為荊州當地過重陽節不可或缺的美味。(《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9 九黃餅)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8 醅粿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古人把正在發酵的酒叫作醅,醅粿的醅字,既是它的製作工藝,又是它的味道特點,醅粿製作需要把酵母加入冷卻的米飯中混合發酵一天,同時把早稻米洗淨浸泡一晚,米飯發酵好後便與早稻米混合磨漿,之後再次發酵四到五個小時。(《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18 醅粿)
《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20 八八席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八八席號稱由16道熱菜組成,另外還要配上九道冷盤,碗碟之間,蔚為壯觀,八八席本出自宮廷,清康熙年間名臣陳廷敬正是皇城村人氏,宮廷宴席被其帶回老家與當地習俗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八八席。(《餐桌上的節日》 20181020 八八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