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是流傳於江蘇省蘇州市的地方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蘇州端午習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全民參與,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蘇州地區富於江南特色的民俗傳統。中國大地歷古以來在農曆五月初五紀念屈原。蘇州市端午節的漢族民間習俗與其他地區不同,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主要活動有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戴香囊、掛鐘馗像驅鬼等傳統項目。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
  • 節日飲食:包粽子、吃端午飯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3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保護單位:蘇州市姑蘇區文化館
  • 申報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活動類型,活動儀式,龍舟活動,習俗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的起源較早可追溯到對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紀念。相傳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構築姑蘇古城,贏得吳人的感戴,他被沉屍當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成為吳人紀念他的節日,人們相繼為他立祠於江邊,王充《論衡》說:“子胥恚恨,驅水為濤”,已有2500年歷史。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紀念伍子胥為始的端午節逐漸演化成蘇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節,形成了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條件、生產生活、經濟特徵和文化發展狀況相對應的端午民俗活動。

主要活動

活動類型

蘇州端午節活動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龍舟表演的大型活動;第二類活動主要表現蘇州人適應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藥、掛艾葉、掛菖蒲等;第三類活動展現蘇州悠久的絲織文化和特有的服飾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類活動包粽子、吃端午飯是其核心內容。

活動儀式

每年端午,蘇州都要舉行祭祀伍子胥的儀式。儀式結束後,舉行龍舟競渡。龍舟隊的若干代表上台,每人手持一炷燃香,朝盤龍行三鞠躬禮,龍首向濤神伍子胥三拜。

龍舟活動

《清嘉錄》《吳郡歲華紀麗》等古籍上記載,端午那天,人們聚集在胥江、山塘河,用船裝扮成華麗的龍船,四周錦繡披掛,彩旗飄揚,龍首高翹,牽繫彩繩。船中還配有鼓樂班子,搭有亭子,由俊童美女裝扮成台閣故事。船頭上站著“撐頭篙”的篙師,兩邊有16人組成的“劃手”班子,船尾有掌握刀式船舵的舵手。競賽開始,但見龍舟快如飛梭,兩邊水珠飛濺,船艙內鼓樂喧天。觀看龍舟競渡時,胥江兩岸,七里山塘,幾無駐足之地。袁學瀾《山塘觀競渡行》有句云:五月停橈虎阜曲,山塘十里新蒲綠。龍舟簫鼓哄江湄,猶見吳依古風俗。

習俗活動

泡雄黃酒
把雄黃粉放在白酒裡面,泡好後塗抹一點在小孩子的額頭、手心和腳心,蘇州人過去住的都是老房子,在牆角落裡撒一些,用來驅除毒蟲。
包粽子
包小腳粽:兩片粽葉一疊壓,捲成一個圓錐狀,放進糯米,加一點赤豆,把粽葉翻過來、卷進去、再用嘴裡咬著的一根粽繩打幾個圈,一個粽子瞬間就包好了。蘇州人不說包粽子的,都說是“裹粽子”。
香囊製作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稱佩幃、容臭。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蘇州人縫製的小繡囊,類似荷包的形狀,裡面裝上雄黃,叫作“雄黃荷包”。把銅錢繫上彩色的絲絨,做成五色符,就叫作“裹絨銅錢”。而這兩種飾物都是系在襟帶用來避邪。
懸掛艾草莒蒲
在端午節的環境布置上,蘇州百姓家家用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有的人家還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蘇州人還要采草藥、掛艾葉掛菖蒲。有的人家還將艾草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用以辟邪。

文化特徵

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時,蘇州粽子的香甜讓這位“風流”刺史印象深刻。有《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昆新合志》云:“五月五日端陽節,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曰‘端陽景’,簪艾葉、石榴花於頭,以辟邪。”蘇州的婦女在頭上插上艾葉、石榴花,稱為“端五景”。端午節時,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百毒齊出,蚊蟲滋生,疫病增多。蘇州人家就會在家門口掛上艾草、菖蒲、大蒜,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用來殺蟲驅毒。
清代記錄蘇州風俗的《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於虎,較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
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亦有《詠網蒜》詩:“不隨蔥薤付蘭錡,網結千絲壓線遲。絕似簾波垂影處,誤他銀蒜入罘罳。”選擇不分瓣的大蒜,編結線網將蒜裝在裡面,系在身上做裝飾,叫作“獨囊網蒜”。蘇州人家也會找來獨頭蒜,外面結線網裝好給小孩佩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對研究吳地的經濟發展、文化特徵、地域性格特質及強化文化認同感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蘇州端午節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傳統民俗節日,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凝聚著蘇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智慧以及追求祥和、安定、健康的社會生活的文化精神。蘇州端午節文化空間的傳承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傳承狀況

蘇州端午節的龍舟競渡等大型活動在“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後來有所恢復,但不成規模。其他各種習俗在蘇州居民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延續著,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已經越來越少了。

保護措施

2009年,蘇州端午習俗作為中國端午節的四處重要傳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蘇州市姑蘇區文化館獲得“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蘇州市姑蘇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6年,蘇州市姑蘇區盤門片區開展了創意粽子比賽,263種花式粽子成功申報了上海大世界“單場粽子花式較多”金氏世界紀錄
2022年6月2日,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管委會主辦,姑蘇區委宣傳部、姑蘇區教育體育和文化旅遊委員會、姑蘇區滄浪街道辦事處共同承辦的第十八屆蘇州端午民俗文化節拉開序幕。本屆端午民俗文化節由“一款數字藝術品”“一場虛擬實景秀”“一本精選詩集”等篇章組成。

文化軼事

伍子胥本為春秋末期楚國人,生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入吳後,伍子胥帶來了楚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表現出傑出軍事家,謀略家的才能,被拜為吳國大夫。他與孫武二人戮力同心,共襄國事,整治軍備,富國強兵;幫助吳王闔閭在公元前506年,五戰五捷,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使吳國闔閭成為春秋五霸。闔閭死後其子夫差即吳王位,建姑蘇台,造館娃宮,終日與越國進獻的美女西施荒淫無度,還把囚禁在蘇州的越王勾踐放虎歸山。由於夫差長期不理朝政,吳國國力衰敗,兵不能戰,越國卻“十年生聚,十年教誨",日益強大起來。伍子胥拚死相諫,卻於公元前484年五月初五,慘遭吳王夫差賜屬鏤劍自刎。伍子胥死後,頭顱被掛在城門上示眾,屍體被裝在牛皮口袋裡投到了江里。蘇州先民感念伍子胥帶來了楚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崇敬伍子胥忠勇剛強,爭相用飯糰、粽子、饅頭投入江水,放生泥鰍和河蚌,給魚整食用,以免魚鱉去吞噬伍子胥的遺體,並且用舟船去尋找伍子胥的遺體,為了儘快找到伍子胥的遺體,舟船行動迅速,後來就演變成了龍舟競渡。
民間傳說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死了許仙,這個故事原型是《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在明朝蘇州人馮夢龍寫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現。古人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將雄黃研磨成粉末,把菖蒲的根切碎,也有單獨用雄黃浸酒的,泡在酒里,叫作“雄黃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