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芷苓

童芷苓

童芷苓 (1922年8月21日-1995年7月6日),原籍江西省南昌市,生於天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女演員,工旦。

童芷苓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的四姐,童祥苓與二哥童壽苓、四姐童芷苓、五姐童葆苓一起使“童家班”揚名京劇界。

童芷苓戲路極寬,不拘成規,表演細膩,善於刻畫人物。她的嗓音甜潤嫵媚,她的唱腔聲情並茂,她在唱法上,以“荀派”的爽朗俏麗為基調,適當揉和“梅派”的典雅華貴和“程派”的含蓄委婉,於豪放中有細膩,在柔媚中見端莊,令人感到清新別致,獨具一格。她的念白功力深厚、情緒充沛、節奏鮮明、感人肺腑。她的表演不拘成規,善於將傳統技巧的運用與人物性格的刻畫相結合,塑造各種性格迥異的婦女形象。她多才多藝的非凡才華,一直為世人所稱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芷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22年8月21日
  • 逝世日期:1995年7月6日
  • 職業:著名京劇演員
  • 代表作品:《紅娘》《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武則天》《尤三姐》等。
  • 主要成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
    除演出,先後參加拍攝電影多部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演藝經歷,演出劇目,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其父酷愛京劇,芷苓受家庭薰陶,11歲即能演出《女起解》。後拜近雲館主及張曼君等為師,在天津與白家麟高盛麟李盛斌等合作演出。1939年拜荀慧生為師,並向王瑤卿問藝。1940年自組苓社,偕李盛藻去上海演出。並與林樹森唐韻笙高百歲等合作很久。後又拜梅蘭芳為師。

演藝經歷

1956年1月10日
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央領導於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劇場觀看京劇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於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劇場觀看京劇。
演出劇目
打漁殺家》(周信芳,童芷苓)
《斷橋》(李玉茹俞振飛
《泗州城》(張美娟
《小放牛》(趙國幀,孫正陽
1956年8月
農曆丙申年:中國藝術團1956年赴東歐演出
童芷苓、李仲林王正屏等參加中國藝術團赴東歐,演出《貴妃醉酒》、《鬧天宮》、《通天犀》、《秋江》等劇目。
1959年
農曆己亥年,下半年:上海京劇院為支援西北建設的上海工人進行慰問演出
下半年,上海京劇院由童芷苓領銜的京劇隊17人去蘭州、酒泉、柴達木西寧、延安、寶雞等地,為支援西北建設的上海工人進行慰問演出。
1959年7月
農曆己亥年:上海舉行各劇種流派觀摩大會串
7月至8月上海舉行各劇種流派觀摩大會串,7月9日、7月10日,京崑劇大會串在人民大舞台舉行,周信芳蓋叫天、俞振飛、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紀玉良、王正屏等參加演出。周演出劇目為《義責王魁》、《徐策跑城》等。
1959年8月
農曆己亥年:上海京劇院二團應邀為“歐梅閣”建立40周年紀念演出上海京劇院二團應南通市文化局邀請,為“歐梅閣”建立40周年紀念演出。由李玉茹、童芷苓、張美娟主演《百歲掛帥》、《人面桃花》等劇。
童芷苓劇照童芷苓劇照
1960年7月22日
農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第三屆全國文代會開幕。這次會議是“文代會”與各協會的代表大會穿插進行。
上海越劇院的袁雪芬吳琛徐玉蘭王文娟顧振遐蘇石風合作越劇團戚雅仙和北京越劇團的范瑞娟傅全香,上海京劇院的周信芳陶雄、童芷苓、李玉茹王燮元馬科梁斌等出席。
中國劇協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當選名單
副主席:周信芳
常務理事:馬彥祥
書記處書記:馬彥祥
1961年6月13日
農曆辛丑年五月初一日:上海市京昆傳統劇目會串舉行
6月13日至6月18日,上海市京昆傳統劇目會串舉行,主要演出建國後較少上演或從未上演的劇目,其中有周信芳、俞振飛的《群借華》和《打侄上墳》,童芷苓、孫正陽的《十八扯》,趙文奎童祥苓的《五台山》,小王桂卿的《雅觀樓》等。新華、新民黃浦三個京劇團分別演出《金錢豹》、《盤絲洞》、《十八羅漢斗大鵬》、《別宮祭江》、《金雁橋》、《周仁獻嫂》、《武文華》、《馬前潑水》、《斬經堂》、二本《俠義江湖》等,上海京劇院二團演出《兩將軍》、《盜銀壺》、頭二本《虹霓關》等劇。
1963年2月
農曆癸卯年:彩色戲曲片《尤三姐》、《武松》同時開拍
童芷苓主演的彩色戲曲片《尤三姐》和蓋叫天主演的《武松》同時在上海電影製片廠開拍。兩片於5月底攝製完成。《武松》開拍前後曾在天蟾舞台等處公演,由筱高雪樵主演武松。
1979年1月21日
農曆戊午年十二月廿三日:童芷苓、俞振飛、劉斌昆文革後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
上海京劇一團在人民劇場演出《金玉奴》。童芷苓、俞振飛、劉斌昆主演。這是他們三人在文化大革命後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演出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79年6月21日
農曆己未年五月廿七日:上海為促進關於恢復上演《斬經堂》、《惡虎村》、《連環套》、《四郎探母》的討論而播出《惡虎村》、《坐宮》
1979年6月上旬因上海京劇團編劇許鐵生呼籲儘快恢復上演《斬經堂》、《惡虎村》、《連環套》和《四郎探母》,引起戲劇界熱烈爭論。為促進這場討論,1979年6月21日,上海電視台與劇協上海分會聯合組織播出蘇州京劇團和上海京劇二團演出的《惡虎村》和《四郎探母·坐宮》。主演童芷苓、張文涓及小蓋叫天等。
1980年
農曆庚申年:武漢江夏劇院落成
原武漢京劇院(大舞台)因年久重修,歷時近兩年落成,慶祝新劇場演出的名家雲集,如張君秋、俞振飛、李薔華、童芷苓、關正明、孫正陽、李慧芳等人士參加。
三天演出主要劇目(不分先後)
全部《法門寺》(童芷苓,關正明,孫正陽)
全部《穆桂英·轅門斬子》(李慧芳)
《春秋配》(張君秋,俞振飛)
《春閨夢》(李薔華,黃正勤
打漁殺家》(童芷苓,關正明)
李慧芳、董少英還在漢首演了《盜魂鈴》,李學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則迎合武漢觀眾,學楚劇名家李雅樵的《打金枝》唱腔,因為新穎,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80年5月6日
農曆庚申年三月廿二日:張君秋1980年赴滬舉行藝術交流演出
1980年5月6日起張君秋在上海勞動劇場舉行藝術交流演出,劇目有《龍鳳呈祥》、《春秋配》等,俞振飛、童芷苓、言少朋李薔華、張文涓、張學津、王正屏、李松年等參加演出。
1983年12月18日
農曆癸亥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京劇界紀念田漢誕辰85周年
為紀念田漢誕辰85周年,上海京劇院、上海市戲曲學校在人民大舞台聯合演出《謝瑤環》,童芷苓主演。
1984年8月
農曆甲子年:香港主辦1984年中國戲曲匯演
香港市政局主辦中國戲曲匯演,上海童芷苓、汪正華、孫正陽、李長春、顧永湘等赴港參加演出。
1984年9月
農曆甲子年:鎮江市京劇團特邀荀令萊在滬演出
鎮江市京劇團特邀北京京劇院二團荀令萊在上海大眾劇場合作演出《香羅帶》、《勘玉釧》等,並與童芷苓、李薇華齊淑芳、曾慕潔等合演《紅娘》。
1984年10月30日
農曆甲子年十月初七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五場
文化部和中國文聯等6個單位在北京聯合舉辦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會和演出活動,演於人民劇場。馬彥祥觀摩了全部演出並主持了部分討論會。
演出劇目
《捧印》(李秀英
《廉錦楓》(李炳淑
《宇宙鋒》(童芷苓)
1985年11月15日
農曆乙丑年十月初四日:南北京劇表演藝術家交流演出舉辦
11月15日至11月21日,上海音像公司、上海唱片公司、上海電視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市演出公司在人民大舞台聯合舉辦南北京劇表演藝術家交流演出。
上海的李玉茹、童芷苓、李薔華遲世恭、張文涓、張少樓、王正屏、王夢雲艾世菊、孫正陽、黃正勤,北京和天津的袁世海、杜近芳、趙榮琛、楊榮環李鳴盛馬少良等參加演出,劇目有《群借華》、《龍鳳呈樣》、《福壽鏡》、《鎖麟囊》等。
1987年1月1日
農曆丙寅年十二月初二日:“上海京劇展覽演出”舉辦
《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文化局、上海京劇院聯合舉辦“上海京劇展覽演出”,為期20天,在延安劇場公演了18台多種流派和特色的劇目(總計大小50餘出)。主要劇目有:李如春的《路遙知馬力》、童芷苓、言興朋的《游龍戲風》、李玉茹的《貴妃醉酒》、王正屏的《九江口救駕》、童祥苓的《春秋筆》、李麗芳的《白門樓》、李炳淑的《孽緣記》、張南雲的《誆妻嫁妹》、張文涓的《法場換子》、夏慧華的《生死恨》、關懷的《乾隆下江南》、奚中路的《八大錘》、齊淑芳的《青石山》等。
1988年5月7日
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二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二天
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是由上海海外聯誼會、中國梅蘭芳學會、上海京劇院、上海演出公司舉辦,在人民大舞台演出。除內地的梅派傳人外,來自港、台地區和美國的梅派演員亦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盜仙草》(李勝素)
《坐宮》(童小苓(美),盧德先(美))
《大登殿》(梅葆玥,李炳淑,王鳳蓮王樹芳
《游龍戲鳳》(童芷苓,言興朋)
1988年5月15日
農曆戊辰年三月三十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十天
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由上海海外聯誼會、中國梅蘭芳學會、上海京劇院、上海演出公司舉辦,在人民大舞台演出。主演除內地的梅派傳人外,來自港、台地區和美國的梅派演員亦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童芷苓,梅葆玖,關懷,言興朋,張少樓,梅葆玥,楊榮環(特邀飾演蕭太后),艾世菊,孫正陽,於萬增黃世驤王夢雲,張嘯竹)

演出劇目

除演出外,先後參加拍攝電影多部,如《夜店》、《傲雷·一蘭》、《尤三姐》、《宋士傑》、《十八扯》、《粉墨箏琶》、《女大亨》、《太太問題》、《婚姻大事》、《歌衫情絲》等。為一多才多藝演員,其代表劇目有《紅娘》、《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武則天》、《尤三姐》、《金玉奴》、《姑嫂英雄》、《鐵弓緣》、《釵頭鳳》等。

人物評價

多才多藝童芷苓
作者:龔義江
十年浩劫中,上海文藝界在被批鬥後都被集中到奉賢海灘邊的"五七幹校"進行勞動鍛鍊和思想改造,童芷苓也是其中一員,當時她給我的印象完全是一個樸素、粗獷的北方老大娘,誰也看不出她原來是京劇舞台上響噹噹、光彩四溢、風姿卓越的著名花旦。的確,提到童芷苓,上海人都會讚不絕口,扮相好、聰明、灑脫、又會演戲。她師從梅蘭芳荀慧生、兼學程硯秋、尚小雲,再經過通天教主王瑤卿的點撥,在藝術上打下深厚基礎。人們說她具有梅神、荀韻、程腔、尚骨。她是1940年隨李盛藻高盛麟來上海的。1946年再次來滬,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天打炮戲是《鳳還巢》《鎖麟囊》《紅娘》《漢明妃》,四大名旦的代表作她-個人全唱了,這一炮便轟動了上海灘,以後她就在上海長期定居下來。
童芷苓藝宗梅、荀,但她不囿於師承,多有創新。她的演出重人物、重生活。她的《金玉奴》當父女隨莫稽上任,在舟上金松被冷遇時,做女兒的無限心痛,那種被凌辱的思想感情,叫人看了不禁酸鼻。最後"洞房",荀慧生演出是大段念白,而她發揮自己長處,改為大段三十餘句的唱。她的《尤三姐》,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剛烈、深沉、辛辣如火的古代女性形象。即使是大家都會唱的《四郎探母》,她演來也不同一般,她的公主不但唱的好,而且時時人在戲中,連懷中的道具"阿哥",她也有戲。這是我所看過的《四郎探母》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個。她之所以會演戲,本人的聰慧好學固然是主要原因,但與她藝術上的多方面開拓,兼演話劇、電影,吸取它們的表演方法,融入京劇表演藝術,以及長期與眾多藝術名家如周信芳唐韻笙林樹森芙蓉草、劉斌昆等同台合作,接受他們影響也不無關係。
有一件事很少人知道,值得一提。那是在60年代初,上海戲曲舞台不景氣,大家研究認為劇目貧乏,應當挖掘傳統,豐富上演劇目。於是由文化領導部門發動劇團把過去叫座不演的老戲再排練上演,這個舉措名叫"翻箱底"。在這號召下,各劇種的老戲紛紛出籠,周信芳也演出了一直被認為是宣揚奴隸道德,擱置不演的《一捧雪》。領導點名要童芷苓上演紅極一時的《紡綿花》,可是她不演。我記得領導在一次局務會上要京劇院的一位負責幹部去做童芷苓的思想工作,勸她回響號召,可童芷苓就是不演。這之前,她曾寫過一篇談"從《劈、紡》到《趙-曼》"的文章,總結自己藝術上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因此她不願作違心之舉,再走老路,所以這場思想動員終究沒有成功。不久,一陣猛烈的左傾風再度刮來,"翻箱底"的舉措被否定,那些回響號召者翻身落馬,受到批判,而童芷苓卻逃過了這一關,說明她具有遠見與判斷力。她擁護什麼,捨棄什麼,都是出於真誠的意願,絕非隨波逐流,虛偽作態。當然最後還是難逃十年浩劫,但這條"罪狀",她卻是避免了。
這是基於她當時的思想認識,今天評判的標準變了,對《紡棉花》自是另一種評價,但她已離開人世,無須再為之折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