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鴻釗

章鴻釗

章鴻釗 (1877—1951)章鴻釗,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地質科學史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字演群,1877年3月11日生於浙江吳興縣(今浙江省湖州市),1951年9月6日卒於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鴻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吳興縣
  • 出生日期:1877年3月11日
  • 逝世日期:1951年9月6日
  • 職業: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
  • 代表作品:《三靈解》、《石雅》、《古礦錄》
人物生平,家庭背景,求學經歷,人生轉折,工作經歷,學術成就,教授課程,教育成就,所獲榮譽,科研成果,人物評價,紀念,主要論著,參考文獻,故居,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章鴻釗,字演群(後改為愛存),筆名半粟。幼時家境小康,共有兄弟4人,姊妹3人,他排行第三。1882年5歲時進入他父親章藹士所開的蒙館讀書,由他父親授讀“四書”、“五經”約六七年,奠定了他堅實的漢學基礎。17歲時,自習鑽研算學,到21歲時便輯成《初步綜合算草》一冊。章鴻釗後來進而研究科學,自習算學實為始基。

求學經歷

1899年考中秀才後,應邀當私塾教師數年1902年以第一成績考入上海南洋公學開辦之東文書院。除學習文外,還兼學歷史地理哲學社會學諸門。他在校學習努力,僅年余對本文義已盡了解,課餘開始譯書。本想3年後畢業工作,不料洋公學因經費支絀而決定將東文書院停辦,這對求學以報祖國章釗來說,實是意外之打擊1904年在家深受綴學之苦,及秋間奉原東文書院校長羅韞錫函召,去廣州在兩廣學務處襄辦輯教科書。1905年官費赴日本留學,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畢業後本擬轉入大學農科,由於農科名額所限,只能改變學科願。

人生轉折

章鴻釗在這關鍵時刻,抱定“宜專攻實學以備他日之用”宗旨,決然改學地質。當時他認為,“予爾時第知外人之調查中地質者大有人在,未聞國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國人之眾,無一人焉得詳神州一塊土之地質,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也,已可恥矣。且以我國幅員之大,凡礦也、工也、農也、文地理也,無一不與地質相需。地質不明,則棄利於地亦必多,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貨其所有、易其所無如是而欲國之不貧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質學者有體有用,僅其用言之,所系之巨已如此,他何論焉。予之初志於斯也,不其後,不顧其先,第執意以赴之,以為他日必有繼予而起者,不患無同志焉,不患無披荊棘、辟草萊者焉。惟願身任前驅與倡之責而已”。這段自述,充分反映了他決心開創祖國地質事業宏偉願望1911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質系畢業獲學士學之後,立即回國開展工作。

工作經歷

1911年9月,當時京師學部舉行留學生考試,他赴京參考,最優等成績而得“格致科進士”。同榜中還有一從英國學地質歸的丁文江,同行相遇,相談甚洽,都有一顆為創辦我國地質事的決心。他隨即應聘為京師大學堂農科的地質學講師,所以章鴻釗是國人在大學講授地質學的第一人。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章鴻釗在實業部礦政司下設的地質科任科長。為實現其遠大抱負,35歲的章鴻釗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必須勘查以摸清家底,於是行文各省考查徵調4項:地質專門人員、地質參考品、各省輿圖、礦山區域圖說。並擬就《中華地質調查私議》一文,強調地質工作之重要,以喚起全國人民關注,文末附籌設地質研究所簡章,意在培養青年。經過一番艱辛努力,於1913年地質研究所正式在北京成立,Z章鴻釗任所長。此名為地質研究所,實為我國最早的一所地質專科學校。此後,他便全力以赴培養地質人才。
1916年地質研究所培養的學生畢業之後,與該所同時成立的地質調查所擴大,章鴻釗便出任地質調查所地質股股長,從事地質礦產的綜合研究工作。
1922年,在章鴻釗積極倡導下,於年初成立中國地質學會,章鴻釗被推選為首任會長。這一學術團體為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8年因病,只得放棄野外地質調查,決意辭去地質調查所工作,以便有較多時間休養並從事著述。此後一段時期,章鴻釗撰寫論著甚多,涉及地質科學的多個領域。
抗日戰爭時期,章鴻釗因年高多病而困居北平,閉門謝客。1940年因長子病故而心情不佳。1941年乘車失足致使左足踝骨骨折,入院近年始愈,因經濟拮据,部分醫藥費用仗他的學生自重慶饋贈。當時日本侵略者屢次赴門敦請,他始終不屈,拒絕同日人合作。在經濟條件極端困難時,寧願將整套地質書籍出售度日,仍堅決不向侵略者低頭。
1946年應聘為南京國立編譯館編纂,從上海遷居南京地質調查所,專心著述。
194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前夕,雖已72歲高齡,章鴻釗仍欣然應聘出任浙江省財政經濟處地質研究所顧問,為新中國的地質工作盡力。1950年8月25日,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成立,李四光出任主任委員,由周恩來總理任命章鴻釗為該委員會顧問。同年11月,章鴻釗專程從南京去北京參加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第一屆擴大會議,並致開幕詞。他說:“我從事地質工作已經43年,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愉快。過去環境不好,在沉悶中過日子,自從人民政府成立,情況大變,很重視地質工作……今天我們在好的環境下齊集一堂,是開地質界的新紀元。希望大家努力團結,為新中國的大事業而努力”。這段話語,十分清楚地反映了章鴻釗這位中國地質界的元老對地質學人的厚望。當年他被邀請作特邀代表參加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曾賦詩暢舒情懷:“爆竹聲聲祝太平,於今始解問蒼生,林間小鳥解人意,也效嵩呼鬧晚晴。”

學術成就

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創辦了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地質講習班),為我國培育了第一批地質學家,其中許多人成為我國早期地質工作的主力。他從近代地質科學角度研究了中國古籍中有關古生物、礦物、岩石和地質礦產等方面的知識,撰寫《三靈解》、《石雅》、《古礦錄》等著作,開我國地質科學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廣泛影響。參與籌建中國地質學會,並任首屆會長,為我國地質界一代宗師。

教授課程

為了開展我國的地質工作,章鴻釗認為必須有人才才能去開創事業。1911年從日本學成歸國不久,即應聘於京師大學堂農科講授地質學。自地質研究所——我國最早的一所地質專科學校於191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之後,他便不遺餘力投身於地質教育,培養地質人才。章鴻釗精心地安排了學制(3年)與課程,基礎課有國文、微積分、解析幾何、三角、物理、化學、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圖畫等;專業基礎課有動物學、地理學、地文學測量學機械學、照相術等;專業課有地質通論、普通礦物學、造岩礦物及岩石學、古生物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冶金學及採礦學等。外語課除學習英語外,還開德語。保證了學生有比較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同時,章鴻釗十分重視野外地質工作能力的培養,增加了野外實習時間。3年共安排野外實習11次,每次短者數天,長者月余,在每次實習之後,都要寫野外實習報告,章鴻釗親自批閱學生實習報告,審定通過後方許參加期終考試。

教育成就

致力於中國的地質教育培養了我國第一代地質人才
章鴻釗深知辦學優劣之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所以為選聘教師曾多方苦心奔走。1913年從比利時學習地質獲博士學位回國的翁文灝,立即被聘為地質研究所專任教授,其餘如教冶金學、採礦學、測量學、德文等課程的教師,都是他悉心選聘的專家來兼職。他自己不僅具體組織領導地質研究所,而且也直接參加教學工作,課前精心編寫講義,講授地質學、礦物學等科目。他不僅在課堂上講解,而且親自帶領學生去野外實習,多方面地培養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
地質研究所的學生,初招30名,其中有的未報到入學,有的中途因故、因病退學,到1916年畢業時共為22人,其中得畢業證書的18人,得修業證書的3人,未得任何證書的1人。這些數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章鴻釗治學要求之嚴。畢業生中的葉良輔、謝家榮、朱庭祜、王竹泉、譚錫疇等10餘人由農商部安排到地質調查所工作。正是這些人進入地質調查所之後,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才真正開展起來。如河北、山東、山西、河南、江蘇的地質圖幅,就是由他們填制編繪的。事實證明,地質研究所培養的學生具有深湛的專業知識和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其中很多人都成為我國地質界極有影響的骨幹力量。這就說明,章鴻釗主持的地質研究所辦學是有成效的,由國人培養的第一批地質人才是成功的。
還應提到的是,1914年時地質研究所歸屬農商部,部長張季直認為該所的性質應屬教育部,欲立即下令解散,後來全仗章鴻釗兩次陳述意見,經過一番周折,張季直雖不堅持立即解散,但令辦至該班學生畢業為止。所以,地質研究所得以如期培養出我國第一批地質人才,章鴻釗悉心創業之功,將永留中國地質教育史冊。
章鴻釗積極倡導地質教育事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從不懈怠。地質研究所畢業生葉良輔在畢業後30餘年撰文說:“領導我們的老師是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三先生。他們極少用言辭來訓導,但憑以身作則來潛移默化”。他們“奉公守法,忠於職務,虛心容忍,與人無爭,無嗜好,不貪污,重事業,輕權利”,這些為人之道,潛移默化使得“地質調查所內部,頗富於雍雍和睦,與實事求是的風氣,從未有恭維迎合,明爭暗鬥,偏護猜忌的那些衙門惡習”。

所獲榮譽

1946年10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章鴻釗“民國初年創辦最早之地質教育機關……其本人對於研究工作之興趣,數十年來從未稍減。在礦物、岩石、地質構造及地質學史等方面,均有重要貢獻”,授予金質葛利普獎章。

科研成果

章鴻釗除了從事地質教育之外,還在地質科學的多個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他以其淵博的數理知識,早在1926年就發表《從相對說檢討地質的同時》,說明地質學上的“空時”問題應如何處理。他著重指出:“中國地層對比工作不應單以古生物為標準,有時不如以造山期為標準尤為適宜。”造山運動是劃分地史時期的主要根據之一,因為地層對比工作決不能脫離地質構造。所以提出這一看法,對地質科學的基礎工作是具有指導意義的。後來又相繼發表《從原子能推導地史晚期地理與地質同時變遷之源》(1947年)、《造山運動於地史上象徵同時之規範並其施於對比之效力》(1951年),正確地闡明了時間、空間聯繫的重要性。
震旦運動問題
章鴻釗十分注意震旦運動問題。早在東京學習地質時,在導師小藤文次郎指導下對太平洋區地質構造發生興趣,對日本三島起源問題常加注意。1936年撰文《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詳細闡述了我國的震旦運動,並且指出:“日本三島即非全部出自震旦運動之賜,亦必與南嶺山脈同為震旦運動重要區域”。1947年章鴻釗又撰文《太平洋區域之地殼運動及其特殊構造之成因解》,根據震旦運動動向和主要火成岩特點,注意到太平洋西岸(我國沿海諸省尤著)與東岸(尤在北美西側)自侏羅紀後均可分為五期造山運動。這種看法,對太平洋區域地殼運動的認識是富有啟發性的。
中國地質學史礦物學史
章鴻釗在學術上最顯著的成就是對中國地質學史、礦物學史的研究。章鴻釗少時就感到“每遇金石名類,輒多未解,前人箋釋,亦只依類相從,不加細別”而大為不便。所以從日本歸國後,產生訂正名物的想法。我國歷代典籍涉及金石者為數眾多,“一名數物”、“一物數名”、“同名異譯”等混亂現象十分普遍。他抱定“第一,要溝通古今中外名實,追求其異同沿革;第二,要推論古代文和金石的關係;其餘對於是非真偽聚訟不決的問題,也要在可能範圍內加以科學的或比較合理的剖析的宗旨,他耗費六七年時間完成20萬字的巨著《石雅》,於1921年出版。這是研究中國礦物學史的開創性工作。該書史料豐富,論述精詳,例如經過詳細考證,認為古書中的“襄陽甸子”就是綠松石(turquoise);《山海經》中所稱的“涅石”就是礬土石(aluminite)或明礬石(alunite),而“石涅”則是石墨(graphite)。《石雅》確實起到了“溝通古今中外名實”、了解“其異同沿革”的作用,無論對中國學者還是外國學者,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英國劍橋大學J.李約瑟(Needham)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25章“礦物學”曾把《石雅》列為主要參考文獻,並多處引用。
1922年,章鴻釗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大會上的演說詞為《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歷史》,其中歷述《禹貢》、《山海經》、《詩經》等典籍和莊周、顏真卿、朱熹等人對於風化、侵蝕、石化、化石等地質現象的認識,並指出這是我國古代學者地質思想之根苗。章鴻釗為頌揚中華民族文化,先後發表了不少這方面的論著,《中國地質發展小史》(1936年)即是其中之一。
用鋅問題
章鴻釗很早就注意到我國用鋅的問題,相繼發表論文《中國用鋅之起源》(1923年)和《再述中國用鋅之起源》(1925年)。他據分析新莽泉布含鋅的事實,認為《史記》及《前漢書》中提到之“連”(或作“鏈”)即為鋅礦之一種,由而隋唐之“鑞”、宋之“白錫”,也當屬之,並且又以分析四銖半兩錢無不含鋅為證,提出中國之用鋅可遠溯至西漢文景之世(公元前179—前141年)。這種見解,無論對於礦物學史或冶金史的研究,都是有所啟迪的。
在研究了美國B.洛烏弗爾(Laufer)所著《中國伊蘭卷》(Laufer’sSino-Iranica)之後,又出版《洛氏中國伊蘭編金石譯證》(1925年),對洛氏書中金石部分作了譯證。除譯證之外,又專列“紫磨金”、“鍮石”和“金精”三者之補證,行文旁搜博考,實事求是,其中尤以“鍮石”(銅鋅合金,即黃銅)為最。洛氏認為中國“鍮”字是從波斯語“偷梯雅”(tutiya)音轉而來,章鴻釗經詳細考證,其實是由支謙(公元222—280年吳國人)翻譯印度梵文《阿難四字經》中“坦拉”(tamra)一詞音轉而來,並且指出“鍮石”二字雖出自梵文,但“若言中國與印度用鋅之先後,似尚不能視鍮石之出處為斷”,“一物之微其所繫於一國之文化實至巨,故復詮釋而詳述之”。
章鴻釗於1935年著手編撰《古礦錄》,據我國兩漢以來多種史書中有關礦產地點的資料,“以行省為經,以歷朝為緯”,按礦種加以彙編,並作圖示。數年間不辭辛苦,常伏案於北京圖書館蒐集鉤沉,到1937年60歲時方脫稿,1938年又再整理注釋,並加一詞《水調歌頭·好江山》於卷首。他對日本侵略者入侵義憤填膺,在詞中用雙關語“浩蕩江河南北,赤縣神州萬里,終古地靈蟠”來抒發他對正義力量必將蟠踞江河南北、神州萬里的愛國情懷。詞末兩句“不信江山改,依舊好江山”,更是直截了當地表達他不信江山能為日本侵略者所改,依舊是我大好江山的堅強信念。章鴻釗之不屈侵略勢力、昂然翹首之態躍然紙上。該書1954年由地質出版社出版。

人物評價

章鴻釗是一位淵博的學者,治學旨趣不盡以地質為限,他既是地質學家、岩石學家、礦物學家,又是愛國詩人。他撰有不少詩詞佳作,來表達他不同時期的情懷。1946年69歲時寫的一份《自述》里,作有治學七律一首:
治學何嘗有坦途,羊腸曲曲幾經過。
臨崖未許收奔馬,待旦還應傲枕戈。
虎子窮搜千百穴,驪珠隱隔萬重波。
倘因誠至神來告,倚劍長天一放歌。其中充分反映了章鴻釗治學嚴謹,追求真理不怕艱險的堅毅精神。就在他準備將已成而未付印之稿冊得擇要次第問世,在治學征途上繼續攀登之時,不幸因患肝癌不治,在1951年9月6日逝於南京。
1951年,在中國地質學會召開的章鴻釗先生追悼會上,李四光特別陳述了章先生早年創辦地質研究所的勞績和高尚品格,並且著重說:“章先生為人正直而有操守,始終不和惡勢力妥協;他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多次拒絕和日人合作,對於中國地質事業的開創貢獻尤大。因此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不是別人而是章先生。”

紀念

為了紀念我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地質學會首任會長、傑出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和武漢地質學院聯合於1987年4月召開紀念章鴻釗誕辰110周年大會,並且專門組織出版了章鴻釗遺著《六六自述》和《寶石說》。同年10月,又與北京大學聯合召開紀念丁文江先生100周年、章鴻釗先生110周年誕辰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討論會,會議期間專門播放了由章鴻釗作詞並譜曲的錄音帶《水調歌頭·好江山》,地質界學人都深深地懷念著敬愛的地質先輩。
為紀念我國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將1 9 5 7年、1 9 6 0年我國地質調查隊分別在大柴旦湖、內蒙古包頭新發現一種含硼酸鎂鹽礦物(MgO.2B2O3.9H2O)命名為章氏硼鎂石(英文名:Hungchsaoite可譯為鴻釗石)。1 9 6 9年李四光選章鴻釗《石雅》一書給毛澤東主席參閱, 英國大英圖書館將章鴻釗《石雅》著作存入檔案。
人物年表
1877年3月11日 生於浙江省湖州荻港三瑞堂。
1899年考中秀才。
1900—1901年 在縣城當家庭教師。
1902—1903年 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東文書院。
1904年 去廣州,在兩廣學務處襄辦編輯教科書。
1905—1908年 在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
1909—1911年 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學習。
1911年 夏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12年 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科長,後任北洋政府農林部技正,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系講師
1913—1916 年任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代所長、所長。
1916—1928 年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股股長。
1918 年在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任教。
1919 年兼任農業大學礦物學講師。
1921 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系講師。
1922 年倡議成立中國地質學會,被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會長。
1927 年冬赴東京出席東方文化委員會會議。
1932 年任農礦部設計委員會委員。
1937 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1946 年任南京國立編譯館編纂。
1949 年任浙江省財政經濟處地質研究所顧問。
1950 年任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顧問。由中國科學院聘任為地質學科專門委員。被邀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
1951年9月6日 因患肝癌病逝於南京。享年74歲。

主要論著

1910-1930
1 章鴻釗.世界各國之地質調查事業.地學雜誌,1910(3,4);1911(12—14).
2 章鴻釗.中華地質調查私議.地學雜誌,1912(1,3,4).
3 章鴻釗,翁文灝.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京華印書局,1916.
4 章鴻釗.石炭紀略.農商公報,1918.
5 章鴻釗.三靈解.法輪印刷局,1919.
6 章鴻釗.石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印行.1921;1927.
7 章鴻釗.中國研究地質學之歷史.中國地質學會志,1922,1(1).
8 章鴻釗.達爾文之天擇律與莊子之天鈞律.學藝,1923,6(2).
9 章鴻釗.中國用鋅之起源.科學,1923,8(3);中國地質學會志,1923,2(1—2).
10 章鴻釗.杭州西湖成因一解.科學,1924,9(6);中國地質學會志,1924,3(1).
11 章鴻釗.火山.商務印書館,1924.
12 章鴻釗.洛氏中國伊蘭卷金石譯證.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印行,1925.
13 章鴻釗.地質學與相對說.科學,1925,10(9).
14 章鴻釗.從相對論檢討地質的同時.學藝,1925,8(1);中國地質學會志,1926,5(1).
15 章鴻釗.中國溫泉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關係.地理學報,1926,2(3);第三屆泛太平洋科學大會論文集,1926.
16 章鴻釗.從寶石所得古代東西交通觀.地學雜誌,1930(1).
1931-1947
17 章鴻釗.十五年來中國地質研究.學藝小叢書第七種,1931.
18 章鴻釗.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地質論評,1936,1(1).
19 章鴻釗.中國中生代初期地殼運動與震旦運動之異點.地質論評,1936,1(3).
20 章鴻釗.中國地質學發展小史.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1936.
21 章鴻釗.川鹽之分布與震旦運動之關係,並關於滇鹽及其他石油之一瞥.地質論評,1940,5(3).
22 章鴻釗.太平洋區域之地殼運動與其特殊構造之成因解.地質論評,1947,12(1-2).
23 章鴻釗.從原子能推尋地史晚期地理地質同時變遷之源.地質論評,1947,12(1-2).
24 章鴻釗.就所謂震旦運動及對此批評重加一省.地質論評,1947,12(5).
1951-
25 章鴻釗.因悼念南延宗君想起湘桂間之鈾礦.地質論評,1951,16(2).
26 章鴻釗.造山運動於地史上象徵同時之規範並其施於對比之效率.地質論評,1951,16(2).
27 章鴻釗.周髀算經上之勾股普遍定理(陳子定理).中國數學雜誌,1951,1(1).
28 章鴻釗.禹之治水和勾股測量術.中國數學雜誌,1951,1(1).
29 章鴻釗.古礦錄.北京:地質出版社,1954.
30 章鴻釗.中國溫泉輯要.北京:地質出版社,1956.
31 章鴻釗.中國古歷析疑.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32 章鴻釗.寶石說.武漢: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 章鴻釗.六六自述.武漢: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1987.
〔2〕 葉良輔.老師作育的成功.地質論評,1947,12(1):71-72.
〔3〕 孫雲鑄.紀念中國地質事業創始人章鴻釗先生.地質學報,1954,34(1):1-9.
〔4〕 夏湘蓉,王根元.中國地質學會史.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
〔5〕 王根元.中國礦物學史研究述評.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6),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259-264.
註明:章鴻釗先生(章氏十四世.湖州荻港三瑞堂人),文章及照片由章欣(1957-湖州荻港三瑞堂人,湖州渤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章氏十六世、章鴻釗先生之外孫),2007年為紀念我國地質事業創始人章鴻釗先生誕辰130年所提供。

故居

三瑞堂系章氏第八支建於清乾隆年間,位於集鎮荻港西南,座北朝南,北臨市河,屋宇達64間,總占地3200多平方米。章氏十九座堂名分指:慎余堂、承志堂、振麟堂、鴻議堂、壽疑堂、墨耕堂、鳳大堂、芸業堂、成緒堂、鳳四堂、三瑞堂、惇裕堂、帶碧堂、瑞四堂、凝遠堂、聿新堂、三省堂、業桂堂、清芬堂。朱氏五座堂名分指:鴻遠堂、鴻志堂、四本堂、根本堂、春暉堂。吳氏十二座堂名分指:永倫堂、禮耕堂、仁德堂、燈禮堂、華德堂、思敬堂等。三瑞堂為荻港章氏、朱氏、吳氏三姓大宅36堂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瑞堂原建築由三軸線和附房備弄組成。其主軸線建築為四進深,廳樓間由義門貫通,門樓均毀。前為廳堂,統面闊12.3米,統進深13.31米,構架用材碩大,梁枋施簡練弧線裝飾。明間為抬梁式,次間為穿斗式,山牆作觀音兜。二進統面闊11.3米,統進深9.2米,重檐造,山牆作觀音兜。明間作抬梁式,次間作穿斗式。中間天井原栽有玉蘭樹、桂花樹各一棵,象徵玉堂富貴。現僅存玉蘭樹,距今約230餘年,蒼勁挺立,為一勝境。三、四兩進樓屋,面寬各三間並帶西廂,均作穿斗造。兩側次軸紅各為二進深。其西建築存平屋二進,面闊各三間。經再三建築,前存平屋三間,後存重檐樓屋三楹。磚雕門樓,額書“緝熙純石段”。其東耳房僅存平房三間。故居尚存槅扇和檻窗,製作簡練,裙板與木頭多作素麵,槅心鑲有玻璃。

家族成員

章宗仁(章鴻釗親哥哥章鴻德之孫)、章宗和(章鴻釗之子章元龍長子)、章宗亮(章鴻釗之子章元龍次子)、章宗宇(章鴻釗之子章元龍三子)、章宗德(章鴻釗之子章元龍四子)、章欣(章鴻釗親弟弟章鴻恩外孫)、周晞(章宗新之夫)、章宗蕙(章鴻釗之子章元龍長女)、章宗新(章鴻釗之子章元龍次女)、楊幗華(章欣之妻)、吳慧玉(章宗亮之妻)、陳群(章宗宇之妻)、馬美娥(章宗德之妻)、章晨煜(章宗亮之子)、章佳霖(章宗德之子)、顧慧君(章宗亮之兒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