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80)厘米。莖斜升、
蔓生 或攀援,多分支,被疏柔毛。偶數羽狀複葉長2-6厘米,葉軸頂端卷鬚發達;
托葉 半箭頭形或披針形,長約0.15厘米,有2-5齒,被微柔毛;小葉4-6對,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1-2.5厘米,寬0.2-0.5厘米,先端平截或微凹,具短尖頭,基部近楔形,
葉脈 不甚明顯,兩面被淺黃色疏柔毛。
花1-2(3-4)腋生,有小苞葉;
花萼 鐘形,萼齒5,三角形,外面被黃色疏柔毛;
花冠 紅色或紫紅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圓、微凹,有瓣柄,翼瓣與旗瓣近等長,龍骨瓣短於翼瓣;
子房 紡續形,被毛,胚珠5-8,子房柄短,花柱頂端具一束髯毛。莢果長線形,微彎,長2.5-5厘米,寬約0.5厘米,種皮黑褐色,革質,腫臍線形,長相當於種子圓周1/6。花期3-6月,果期5-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歐洲、北非、亞洲;中國
西北 、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亦有分布,在中國東北,其分布的上限為海拔700米,在北亞熱帶的大別山區,分布的海拔上限為1000米,在中國西藏高原南部的
丁青 ,林芝,拉薩、亞東地區,則分布在海拔3000-3680米之間。
窄葉野豌豆 窄葉野豌豆喜生於
河灘 荒地、山坡草地、灌叢林下及農區的路邊,田埂、溝邊等閒荒地上。多散生,有時亦形成優勢群落。最適於在濕潤而肥沃的沙壤上生長,最適應的土壤pH位為6.5-8.5。耐寒性較強,在亞熱帶地區,秋季苗,能以綠色體越冬。當溫度下降到-10℃以下即被凍死。不耐高溫,在夏季35℃以上的持續高溫下,植株難以生存。窄葉野豌豆根系較淺,耐旱性較弱,當10-15厘米土層含水率下降到10%以下時,即停止生長,葉片從基部向莖枝的上部依次演化,凋落。如旱情繼續加重時,可影響開花結實,直至造成植株死亡。
繁殖方法 窄葉野豌豆主要靠
種子 繁殖,發芽率一般都在90%以上。需3個月左右的休眠期。播種期,在溫帶地區3-4月為宜,而在亞熱帶以南地區春季2-3月,秋季9-10月均可播補。
播種量 為35-52.5千克/公頃,行距以40-60厘米為宜。
窄葉野豌豆 栽培技術 播種地應選擇濕潤、肥沃的沙壤土,施足基肥、翻耕耙勻。在北方,經過冬季,翌年春季才能發芽,在長江以南秋末即可發芽,並以綠色體越冬。不耐踐踏,再生性不強,生長旺季僅能刈割2-3次。出苗後應加強田間管理,封壟前
鋤草 1-2遍,封壟後應拔除生長高大的雜類草。在初花期或株高達50-60厘米時刈割,每年可刈割2次,當莢果有50%成熟時,應及時收穫,種子可達450-600千克/公頃。
主要價值 飼用: 窄葉野豌豆的莖蔓細弱且柔嫩多汁,無異味,各種
畜禽 均喜食。馬、牛、羊喜食其莖葉,適口性被評為最喜食級。其嫩莖葉經切碎調製,豬、鴨,鵝等也喜食。種子加工後是一種很好的飼料,屬優良野生牧草。從窄葉野豌豆的化學成分看,粗蛋白質含量中等,無氮浸出物和粗纖維的含量均較高。與野豌豆屬植物相比,同
廣布野豌豆 相仿,略遜於
山野豌豆 和
四籽野豌豆 。結果期的窄葉野豌豆,含有畜禽所必需的胺基酸,比如
蘇氨酸 ,蛋氨酸、
苯丙氨酸 的含量相當高,其餘含量不太高。窄葉野豌豆還含有較多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比如鐵、錳、鋅等微含量都相當高,這有利於畜禽的營養需要。但窄葉野豌豆不含硒,在飼餵畜禽的營養需要。代謝能均能達優等的水平,有利於畜禽對熱能的需要,只是可消化
粗蛋白質 的含量低。供草期較短,莖蔓細弱且葉量多,產草量不高,在野生群落中,一般青草產量15-30噸/公頃人工栽培條件下;一般青草產量為30-45噸/公頃。窄葉野豌豆草質好,畜禽利用率高,適於放牧和割草利用,以青飼較好,亦可曬制青乾草或製作草粉。青乾草飼餵牛、羊最適宜。幼嫩時可刈割飼養兔、雞,鴨、鵝和豬。一般在初花期刈割為好、產草量高,質量也佳,但不能過度利用,以免影響再生。
綠肥: 窄葉野豌豆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等肥分元素,且能生長大量的根瘤菌,是一種很好的綠肥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