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生產力

空間生產力指人類開發利用空間的能力和力量。這一概念是盧嘉瑞首先提出的。他認為,現有的區位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生產布局學所研究的僅僅是在地球平面上進行的經濟活動。然而平面空間只是空間的一部分,完整的空間是三維空間。大到宇宙空間,我們應擴大研究範圍。他指出:空間具有無限性、物質性、永恆性、系統性等特性。空間是最寶貴的資源,空間資源包括空間物質資源、空間廣度資源和空間布局資源。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三希望(陸地資源曾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希望,開發和利用海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二希望)。空間生產力可區分為自然的空間生產力和勞動的空間生產力、平面空間生產力和立體空間生產力、潛在的空間生產力和現實的空間生產力、物質的空間生產力和精神的空間生產力等。空間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繼承性、指向性、加速性和國際性等特點。人類遵循空間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空間經濟(太空經濟),就能把空間(太空)逐步建設成為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天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間生產力
  • 含義:人類開發利用空間的能力和力量
  • 提出者:盧嘉瑞
  • 特點:三維性
三維性,二重性,

三維性

空間生產力的三維性主要是指:
1、對象性要素具有三維性。空間生產的對象既存在於地球等天體的表面空間,又存在於其表面之上的空間及其地下空間。
2、工具性要素的作用具有三維性。空間生產的區位和空間生產消費的對象分布在那裡.空間生產工具的作用就延伸到那裡。
3、主體性要素的活動具有三維性。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是生產力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
在一般生產力中,主體活動的範圍僅限於地球的表面宅間和地下空間,而在空間生產力中,主體活動的範圍還包括地上立體空間直至太空。
地下空間與地表空間、地上空間一樣.都是人類所需要的 ,在整個宇宙空間中,“地下空間” 是對於整個宇宙空間中的地球、月亮、火星、太陽和其他垣星、行星、衛星和慧星等天體而言的,是三維空間中的“上下” 的“下”穿過這些天體表面在其內部的延伸,是人們可以經過開鑿而“創造”的空間 這部分空間本來屬於宇宙空間的一部分,只不過由於某一天體實體的自然存在而使之湮沒,故而需經開鑿才能再現。
僅以地球而言,人類開鑿利用地下空間的歷史雖然悠久(主要指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物質資源),但更大規模地利用地下空間還只是上一個世紀後期以來的事情。地下空間的利用是多樣性的 例如捷運的鋪設,自1863年英國倫敦建成第一條使用蒸汽機車的地下鐵道的130年來,全世界已有35個國家的80多個城市、地區共建成捷運4200餘公里。建設地下城市這個構想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也已成為現實。此外,在我 還出現了大型地下商街,我國首座地下水庫也已在山東龍口市開工興建,這標誌著我國僅靠地上儲水的歷史即將結束。可見,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科技進步柏空間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有著廣闊的前景,必將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二重性

空間生產力作用的對象是空間,是要將空間作為資源加以殲發利用。空間資源包括空間物質資源、空間廣度資源和空間布局資源 除掉空間中的物質和一切實體,空間廣度資源和空間布局資源就只剩下一個“向度”問題了。恩格斯曾經指出,空間的向度即“向前或向後,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 , 即三維性。馬克思也曾提到 空間的向度”。他說:“……如果再把這個空間的向度抽去,最後我們就只有同純粹的數量,即數量的邏輯範疇打交道了”因此可見,空間具有向度性。空間的物質性是空間的應有之義,是空間的實質 空間的物質性和空間的向度性共同構成空間生產力對象的二重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