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空間

市場空間是在客觀經濟規律作用下,商品在自由貿易和互相競爭中自然形成的流通網路所占有的地域範圍。市場空間即市場的地理界限。從經濟運行來看,是商品流通以及形成商品流通的商品供給和商品需求的空間範圍。市場空間是市場主體和市場客體的活動區域或範圍。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市場活動的參與者日趨增多,參與度日趨深入,交換形式不斷豐富。這一切促使市場的空間範圍擴大化和層次化,形成空間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場空間
  • 商業布局1:多層次商業中心
  • 商業布局2:帶狀商業網點
  • 商業布局3:專業化商業區
市場空間的分類,城市內部市場空間,

市場空間的分類

(1)按社會分工的空間來分:地方小市場、地區市場、區域市場、全國市場和世界市場;
(2)按商品銷售範圍不同來分:當地市場、鄰近市場、遠方市場、國外市場;
(3)按商品流通過程的環節來分,有產地市場、中轉地市場或集散地市場和銷地市場。

城市內部市場空間

城市內部的商業布局一般分為三種:①多層次商業中心;②帶狀商業網點(購物街和幹道商業帶);③專業化商業區。城市內部市場空間則是由這三種商業布局組成的複雜的系統結構。
以市中心商業區為首的多層次商業中心結構包括市中心商業區、居住區級商業中心、小區級商業中心、鄰里性商業中心、純粹是為便利居民而孤立設立的日用雜貨店鋪,以及更低層次的流動攤販。這是城市內部市場空間的主體。不同層次的商業服務網點的級別和數量,所提供的服務檔次和出售商品的價錢、種類都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在層次系統的頂部,網點級別高,數量少,貨品檔次高,種類多,例如,大型的百貨公司等。在層次系統底部,網點級別低,數量多,並且是檔次低的貨品,品種單調,以日常用品為主。服務範圍也是在層次系統的頂部的商業中心最大,往往包括整個城市地區,其它商業網點的服務範圍隨著它們的地位下降而縮小,局限其周圍地區。這種呈層次系統的商業中心所銷售的貨物以日用品、食品為主,顧客以鄰近地區的占大多數。
帶狀商業網點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遊城市傳統的購物街,主要幹道兩旁呈帶狀連續分布的商業網點,以及歐美超級公路為提供長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帶狀商業性設施。這些商業網點所銷售的貨物以非日常用品為主,顧客多為遊客。
專業化商業街即城市內一些十分專門化的商業區域,如西方城市常見的汽車專門區、印刷品專門區(如書店等)、娛樂區、古怪物品專門區(包括古玩店區)、家具區以及醫療區等。這種商業區域所銷售的貨物或提供的服務都是不常用的,或只是服務於有特殊需要的顧客。這些行業在地理上聚集一起,供顧客比較和選擇,對顧客吸引力大。否則,零散分布就沒有吸引力,甚至難以存在下去。
我國城市內部市場空間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受極“左”思想影響,不重視城市商業服務網點的建設,壓縮原有商業網點數目,致使城市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由於歷史的積澱,第三產業發展起點低,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城市內部還沒有形成結構完整的市場空間。有關我國城市內部市場空間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借用中心地理論,分析城市內部商業中心等級體系的水平上。下面通過三個實例介紹,說明我國城市市場空間的一般特徵。
1.北京市商業服務地理研究
(1)商業服務分類。根據居民的不同需要,把商業服務分為四大類:①生活必需品,②飲食、服務業;③修理業;④專門項目服務。
(2)商業服務中心分級。在實地調查基礎上,以各商業區商店的種類和數目多少,把所有商業服務中心劃分為五個等級:①市一級商業中心A;②區一級商業中心C;③各區中生活小區的商業中心E;④市一級和區一級中心間的過渡型商業中心B;⑤區一級和小區級間的過渡型商業中心D。規模較大、等級較高、提供服務項目齊全的商業中心主要位於市中心區。
A級商業中心包括眾所周知的北京市三大商業中心區,按商店數目、種類和規模,排列順序為王府井、前門-大柵欄-珠市口和西單。A級商業區的服務項目和總數,與B級商業區有顯著差別,主要表現在專門性商業服務的種類和數量上。C級商業中心是區一級商業中心,平均商店總數不及A級的一半,專門性商店種類一般也僅為A級的一半。E級商業區是各區中生活小區的商業中心,以經營滿足居民日常必需用品為主,這類中心商店的典型組合內容是副食品店、蔬菜店、小食店和日用小百貨店。此級商店經常表現為一個商店同時經營幾種生活必需品。B級和D級是介於前三者之間的商業區,它們的特點介於各自前後兩者之間,D級中較特別的是那些因交通樞紐而發展起來的商業區,如北京站、動物園商業區,那裡沒有副食店,而食品店比重大,如北京站,食品店竟占商店總數的46.9%。
從A級到E級商業區,副食、蔬菜商店占整個商業區的比例從不到2%逐漸增加到百分之十幾、二十幾;而其它專門性商店的比重逐漸下降,這也證明了“中心地學說”根據居民需求而形成商業區分級情況是存在的。
(3)影響商業中心區位的因素:①歷史因素。五個B級商業區和三個A級商業中心區,除了崇文門、菜市口兩個B級中心外,其餘六個中心都圍繞過去的皇城故宮,形成了一個基本上等邊的六邊形。A級商業區平均直線距離為2.6km,A與B和A與C之間約為2.1km和1.7km。②人口密度因素。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比市區邊緣的人口密度高若干倍;而且市中心區的商業中心不僅為本市居民服務,還為郊縣和外省市來的流動人口服務,故市中心區擁有較大、較多的商業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齊全。③交通易達性(或地點便捷性)因素。商店為爭取更多的營業額,十分注意地點的便捷性狀況,高級商店尤其如此。因為它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某一特定地點周圍的流動人口數量。不言而喻,城市中心是整個城市便捷性最好的地方,從城市各個部位到市中心的交通都比較方便。此外,市區各地的交通幹線附近是本區域中便捷性較好的地方。因此,商店布局多趨向交通中心或交通幹線附近。交通線路發生變化,商業中心的等級也有可能上升和下降。總交通易達性指數,西單、王府井分別為第一位、第二位,西四、東單分別為第三、第四位,前門區為第五位。過去的要道菜市口現已不是入城必經之路之一,它在全市商業中的地位也隨之下降,不再是全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地位上升的突出例子是西單,現在由它和王府井、前門區共同組成了北京市的商業中心區。
2.上海市區商業中心的等級體系
(1)商業中心的形狀。上海市區商業服務部門的分布格局,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集中於一段街道兩旁,形成條帶形商業街,這是一種主要的形狀。如南京路、淮海中路等。另一種是圍繞交叉路口發展,形成一個商業聚集區。如曹家渡、提藍橋等。一條商業街或一個商業聚集區往往就形成一個商業中心。
(2)商業中心的分類。採用聚類分析方法,選用反映商業中心規模與性質的指標(如商店數量、職能種類、職能單位數量等),把上海市區的商業中心分為三個級別(市、區、居住區)、五種類型。
①市級商業中心: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
②較大區的商業中心:徐家匯、靜安寺、西藏路、大自鳴鐘、老西門、金陵路、小東門。
③較小區的商業中心:北站、八埭頭、曹家渡、長陽路、石門一路、中山公園、打浦橋、東長治路、大興街、東昌路、提藍橋、滬東文化宮。
④小區商業中心:高郎橋、石門二路、康定路、江蘇路、太平橋等。
⑤新村商業中心:新華路、武寧路、天山路。
(3)商業中心的職能構成。根據商業中心的分類結果,歸納出不同級別商業中心的職能構成特點。居住區級商業中心一般具備20—25種職能,主要為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較小區的商業中心一般有30—35種職能,除包括居住區級商業中心可能有的全部職能外,增加了一些與居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非耐用消費品職能,如文化用品、書店、飯店等。較大區的商業中心一般擁有35—40種職能,除包括較小區商業中心的全部職能外,新增了少量耐用消費品職能,如家用電器。該類商業中心的主要特點是,擁有一家綜合性的、經營商品品種十分豐富的百貨商店。各類商店的經營和服務向高中檔發展,出現一些專門化商店。市級商業中心一般擁有47—52種職能。其主要特點是:以中高級職能的商店為主,專業性商店、特色店、名店占較大比例。行業的分工更細,如服裝店,分為一般服裝、時裝、西服、童裝等類。此外,還有一些特殊職能商店,如古玩、珠寶、工藝品商店等。
從以上不同級別商業中心的職能構成中,我們可以發現,高一級的商業中心一般總是包括了比它低一級的商業中心所擁有的全部職能,另外再加上一部分同自身級別相稱的職能。同一級商業中心的職能構成基本相似,略有差異。整個等級體系的結構猶如金字塔,頂部由中心商業區和準市級商業中心組成。越往下,商業中心的數量越多,眾多的普通商業中心組成了這個“金字塔”的底部。這些特點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中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的概念基本相符。
(4)影響商業中心區位的因素。除了歷史、市區人口密度和地點便捷性因素外,還分析了地價、消費者行為及城市規劃對商業中心區位的影響。
3.廣州市城區零售商業企業區位布局研究
(1)商業中心的分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選擇六個反映商業中心規模和性質的指標(商業中心內的商店數,商業中心的職能種數,商業中心的職能單位總數,高級職能單位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低級職能單位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大型綜合商場、大飯店、賓館職能單位數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採用聚類分析方法,把廣州市區主要商業中心分為市級、區級和小區級三個級別。共五種類型:市級商業中心,旅遊購物中心,區級商業中心,舊城區小區商業中心和邊緣區小區商業中心。這些不同級別的商業中心構成了廣州市零售商業等級體系,其特徵是級別越高,數量越少,與中心地理論中中心地等級體系的概念基本相符。
(2)商業區位分布的特徵及原因。廣州市區商業中心區位示意圖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商業區位呈東西向帶狀分布,由西向東,商業中心分布逐漸變疏;二是老商業中心和高級商業中心集中於市區內部,邊緣區散布著較低級別的新商業中心。很明顯,廣州市商業區位分布與中心地學說的六邊形等級體系分布原則並不完全一致。形成廣州市區商業區位分布特徵及理論與實際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心地學說是靜態分布理論,而實際上任何一個城市的商業區位布局都是一個動態過程。城市商業等級體系是歷史的延續,存在的分布特徵是自然、歷史、社會經濟、人口甚至政策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講,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城內各部分發展過程差異性的影響,受到人口分布、交通易達性和居民購物行為等因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