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形象,人物名片,正冊判詞,注釋,賞析,紅樓夢曲,注釋,賞析,現實中的原型,人物分析,內心愿望,青春朝氣,做人姿態,生存環境,人性優點,政治才能,詩社東道,悲劇結局,影視形象,
人物形象
人物名片
字:宮裁
詩社別號:稻香老農
父親:李守中
公公:賈政
婆婆:王夫人
夫君:賈珠
兒子:賈蘭
身份:榮府大奶奶
性格:貞靜淡泊、清雅端莊、處事明達,卻又超然物外。她是深巷中一泓無波的古井,她是暮靄里一聲悠揚的晚鐘。那古井,那晚鐘,沉靜,從容,卻也滄桑.
花名簽:一枝老梅【寫著“霜曉寒姿”四字,那一面舊詩是:竹籬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梅》:“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風流說到今”[1] 】 住所:稻香村【題額“杏簾在望”,對聯“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數楹茅屋”,外面“編就兩溜青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儼然是一派“竹籬茅舍”的農家風光。這個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 出場介紹:原來這李氏即賈珠之妻。珠雖夭亡,倖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讀詩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謂“女子無才便為德”,故生了便不十分認真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讀讀,認得幾個字罷了,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了;卻以紡績女紅為要,因取名為李紈,字宮裁。因此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
詩作-文採風流(匾額)
秀水明山抱復回,風流文采勝蓬萊。
綠裁歌扇迷芳草,紅襯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應傳盛世,神仙何幸下瑤台。
名園一自邀游賞,未許凡人到此來。
正冊判詞
![黛玉傳--李紈 黛玉傳--李紈](/img/2/526/nBnauAzMyMjNxADZ2YjM1QmZ2ImM2cTZxYmY3EGZxUDNjRGZlZDZhVDZhF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注釋
1.茂蘭:指賈蘭中舉顯貴。鳳冠:一種上繡鳳圖、珠花點翠的禮冠,皇后、宮妃、誥命所戴。霞帔:宋以後定為誥命披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鳳冠、霞帔,均朝廷賜予,暗切“ 宮裁”二字。這畫面表示賈蘭中舉做了高官,李紈成了誥命夫人。
2.李:切李紈的姓。完:以同音切李紈的名。這句比喻李紈生賈蘭後即喪夫守寡,如同桃花李花,結了果實,春色也就完了一樣。
3.一盆蘭:“蘭”——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蘭草或春蘭。此處的蘭和畫中的茂蘭皆暗示賈蘭。賈府子孫後來都不行了只有賈蘭“爵祿高登”做母親的也因此顯貴。
賞析
賈珠死後,李紈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對賈蘭的培養上,這是可以理解的。她對賈蘭的培養是全方位的,不僅督促他讀聖賢書,為科舉考試做案頭準備,還安排他習武。書里有一筆描寫,讀者不應該忽略,就是在第二十六回,寶玉在大觀園里閒逛,順著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魚。這時候,忽然那邊山坡上兩隻小鹿箭也似的跑了過來,打破了詩意,可愛的小鹿為什麼驚慌失措?寶玉不解其意,正自納悶,只見賈蘭在後面拿著一張小弓追了下來,一見寶玉在面前,就站住了,跟寶玉打招呼。寶玉就責備他淘氣,問好好的小鹿,射它乾什麼?賈蘭怎么回答的,記得嗎?說是這會子不念書,閒著作什麼呀?所以演習演習騎射。李紈望子成龍心切,對賈蘭也是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要他能文能武。
紅樓夢曲
晚韶華
鏡里恩情,更那堪夢裡功名!
那美韶華去之何迅!
再休提繡帳鴛衾。
只這戴珠冠,披鳳襖,也抵不了無常性命。
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
也須要陰騭積兒孫。
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
威赫赫爵祿高登;昏慘慘黃泉路近!
問古來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注釋
1.“鏡里”二句——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誰料到兒子的功名、自己的榮華,也像夢境一樣虛幻。
2.韶華——這裡喻青春年華,與曲名中喻榮華富貴有別。
3.繡帳鴛衾——指代夫妻生活。
4.“珠冠”三句——是說待李紈可享榮華時,死期也就臨近了,這是得不償失。只,即使,即便是。珠冠、鳳襖,是受到朝廷封賞的貴婦人的服飾,這裡指李紈因賈蘭長大後做了官而得到封誥。
5.陰騭——即前曲所謂“陰功”,指暗中有德於人,為兒孫積德。
6.簪纓——古時貴人的冠飾。簪是首飾,纓是帽帶。
7.金印——亦貴人所懸帶。《晉書·皇后紀論》:“唯皇后貴人,金印紫綬。”
8.“問古來”二句——說李紈本來大可不必望子成龍。
賞析
在小說中許多重要事件中,李紈都在場,可是她永遠只能充當“敲邊鼓”的角色,沒有給讀者留下什麼特殊的印象。這也許正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的——榮國府的大嫂子,一個恪守封建禮法、與世無爭的寡婦,從來安分順時,不肯捲入矛盾鬥爭的旋渦。
作者在第四回的開頭就對她作了一番介紹,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結局外,已可作為她的一篇小傳:“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說‘女子無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她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卻只以紡績井臼為要,因取名為李紈,字宮裁。因此這李紈雖然青春喪偶,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
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中被人稱為賢女節婦的典型,“三從四德”的婦道的化身。清代的衛道者們鼓吹程朱理學,宣揚婦女貞烈氣節特別起勁,婦女所受的封建主義“四大繩索”壓迫的痛苦也更為深重。像李紈這樣的人,在統治者看來是完全有資格受表旌、立牌坊、編入“烈女傳”的。雖則“無常性命”沒有使她有更多享受晚福的機會(李紈年齡不比諸姊妹大多少,她的死原稿中或另有具體情節,但已難考出),但她畢竟在壽終前得到了“鳳冠霞帔”的富貴榮耀,這正可以用來作為天道無私、終身茹苦含辛貞節自守者必有善報的明證。然而,曹雪芹偏將她入了“薄命司”冊子,說這一切只不過是“枉與他人作笑談”罷了(後四十回續書以賈蘭考中一百三十名,“李紈心下自然歡喜”為結束,這樣,李紈似乎就不該在“薄命司”之列了),這實在是對儒家傳統觀念的大膽挑戰,是從封建王國的黑暗中透射出來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現實中的原型
曹寅為李紈的住處起名稻香村,也是根據李煦的生活經歷而設定的。李煦的奏摺之中,就有關於實驗新種稻米的內容。康熙很重視稻米品質,經過多方試種,培育出一種優良品種,發交各地官紳試種。李煦經常詳細奏報試種情況。如康熙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奏:“竊奴才所種御稻一百畝,於六月十五日收割,每畝約得稻子四石二斗三升,謹礱新米一斗進呈。而所種原田,趕緊收拾,乃六月二十三日以前,又種完第二次秧苗。至於蘇州鄉紳所種御稻,亦皆收割。其所收細數,另開細數,恭呈御覽。”可見李煦還負有“種御稻實驗田”的任務。康熙將“御稻”種子普遍發交各地官紳商人試種,每人試種的田畝多數是兩畝至三畝。李煦種到一百畝,是最大的實驗農場。所產的米當時叫做“御苑胭脂米(玉田胭脂米)”,色紅味香,煮粥最美。《紅樓夢》寫莊頭烏進孝進給賈府的,就是這種米。
人物分析
內心愿望
李紈進入大觀園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二月二十二日,姑娘們搬進園。春天還沒有過完,也就是一個月左右,她就想到要辦詩社。
金陵十二釵——李紈
![金陵十二釵——李紈 金陵十二釵——李紈](/img/2/e1f/nBnaucTOhBTM1UWO5gjY3Q2YmVWNiZTZzADMkJmM3kDOxIWY0ITOwYTMx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李紈辦詩社,決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要知道,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是從文化開始的。西方的文藝復興、中國的五四運動,均是證明。這充分說明她的內心並非“心如古井”,而是涌動著波濤,期望著變革,充滿著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但她是謹慎的,她沒有去操作她的創意。直到將近半年以後,八月,探春才醒過來,撿起李紈的構想,發出帖子,邀集眾人創辦詩社。李紈並不與探春爭功,一聽到訊息,立刻趕到探春那兒,稱讚探春“雅的很”。並採取一系列行動來支持探春,支持詩社。
一是自薦為掌壇人。
二是拿出自己的稻香村作為社址。
四是出了個人人叫好的主意,邀王熙鳳做監社御史,好解決經費問題。
李紈知道,沒有錢,是什麼好創意也沒法實現的,是萬萬不能的。為了讓王熙鳳就範,李紈對王熙鳳發動炮轟:一口氣送給王熙鳳“無賴泥腿市儈”“下作貧嘴惡舌”“黃湯灌狗肚”“狗長尾巴尖”“潑皮破落戶”“楚霸王”的系列雅號,“恨不得將萬句話來並成一句,說死那人”,有如獅子搏兔,勢不可擋,顯現了她性格中的奇光異彩。
李紈這個要錢的辦法,是主動進攻,又是創新之舉。王熙鳳居然甘拜下風。說我不答應你,豈不成了大觀園的反叛了!王熙鳳非常清楚,大觀園眾女兒的心,與李紈是相通的。所以不能與李紈對抗,也用不著與李紈對抗。李紈在權力鬥爭中已經棄了權,只不過說說狠話、快活快活嘴巴而已。這二妯娌只有矛盾而無對抗,和平共處了一生。
李紈社會活動的潛在能量讓人吃驚。從進大觀園之後,從建立詩社之後,李紈完全變了一個人,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她的笑容,聽見她的笑聲。她既寫詩,又評詩,活躍異常。她和姐妹們一起,利用詩社,向封閉、窒息她們生活和心靈的綱常名教發起了挑戰。
青春朝氣
大觀園中的李紈可謂是青春煥發。寡婦身份阻了李紈追逐外在形象的權利,雖不能穿鮮艷服裝,不濃妝艷抹,但卻阻止不了她對自然美的欣賞感悟與追求。
稻香村內幾百隻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杏的色與形的熱烈奔放正是李紈內心感情的外放。她對自然美的審度能力之高令人讚嘆。大觀園詩社的第一次詩會是在李紈的提議下以白海棠為題詠對象的。白海棠是賈芸讓人送給賈寶玉的,李紈只是在來的路上碰巧遇見。她雖沒有題詠,但她對花的美是敏感而有欣賞力的,然而花的主人只是在詠完後會回怡紅院“忙著看了一回”(第三十七回)。蘆雪庭擁爐作詩也是李紈提出來的,在這片紅粉玻璃世界裡,每種景物都成了冰雪世界難得的裝點。寶玉落了第,李紈便罰他去向妙玉乞紅梅,這罰的方式相對於王熙鳳更是雅致。李紈對櫳翠庵的紅梅情有獨鐘,一見不足,還想帶回去細細欣賞,對美的審度之高及愛美之心之烈,又非其他人所能及!
參與創建詩社,李紈就進入了性格發展的第一高峰。她們是二月十二進入大觀園的,那時李紈就有了結社的想法。延至八月,探春一提議,李紈立即趕去,說:“雅的緊!要起詩社,我自長壇!”並且薦以自己的稻香村作為社址。李紈的熱情一下子達到頂峰,緊接著詠白海棠、蘆雪庭即景聯詩等等,李紈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進去。在詩的王國里,李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進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人公的態度與熱情對待詩社的一切活動,使得大觀園詩社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為大觀園兒女理想生活提供了屏障。有了詩,就要評詩。評詩是曹公塑造李紈青春形象的又一精彩之筆。在這裡,李紈不是標準的寡婦,更不是“槁木死灰”,在這裡李紈生命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噴涌著灼熱豐富的情感。
與眾姐妹在一起時,沒了禮法的束縛,李紈便顯得格外活潑,亦不乏幽默。如第六十三回寶玉過生日,到了晚間,大觀園群芳開夜宴,李紈笑道:“有何妨礙?一年之中不過生日節間如此,並不夜夜如此,這倒也不怕。”相比之下,李紈則更無所顧忌。不僅如此,她還和姑娘們玩得十分開心,甚至她還和湘雲等人一起強死強活的灌探春喝酒。這時的李紈已忘記自己特殊身份,忘了那束人的禮教,於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青春女性形象便展現在我們眼前。探春被黛玉打趣,便央求李紈解圍:“這是個什麼,大嫂子順手給她一下子。”這時李紈笑了笑說:“人家不得貴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她的幽默風趣把大家都逗笑了。
大觀園外的李紈被禮法束縛了個性,使她不得不在禮法的夾縫下生存。但遠離了世俗牢籠,在大觀園相對純淨的女兒理想王國里,李紈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其主色調“槁木死灰”衝突。作者正是通過這一衝突來展現封建禮教壓抑人天性的殘忍。因此,李紈雖形固有使如槁木,而心卻不像死灰一般。李紈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被封建禮教壓抑的悲劇性人物。
做人姿態
一些紅學家對李紈的態度不是嘲笑,就是批評。他們認為,李紈在賈家守節,是作了封建綱常禮教的犧牲品,說她這一輩子白活了!好像賈珠一死,李紈非得立馬重勻粉面再度嫁人不可,否則就是發傻。其實,這是對人的生存方式多樣性的否定。
作為一個為賈家生養了接續香火之人的大少奶奶,按理說,李紈更有資格、也更應該發揮她在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積極“參政議政”才是,可事實上,李紈對整個家族的事務卻是不聞不問。鳳姐生病,王夫人是把家政管理工作託付給李紈的,探春的身份不過是李紈的助手。但實際工作開展起來後,一切卻成了探春主持,李紈反而退到了後台。這並非是探春喧賓奪主,而是李紈的有意避讓。因為李紈知道,整個家族之中,鳳姐的位置是風口浪尖,是“鍋里斗”的焦點,主子與主子之間的矛盾,奴才與奴才之間的矛盾,主子與奴才之間的矛盾,全都集中在這裡,弄不好就會翻船。鳳姐如此機警,又有賈璉時不時出謀劃策還動輒被“參”呢,更何況她一個寡婦!
李紈不出頭露面,並不影響她的形象,相反,倒提高了她的聲譽。在下人的心目中,她心善面軟,是一個活菩薩。在眾小姑子眼裡,她是一個作詩吃酒能和大家玩到一塊去的大姐姐,一個隨和的好嫂子,在她身上看不到節婦常有的那種矜持勁兒。在賈母眼裡,她“帶著蘭兒靜靜地過日子”,是一個好孫子媳婦。賈母除了認為她好,還覺得她“寡婦失業的”可憐,平時領的“工資”,讓她跟自己一樣多,“年終獎”也讓她拿最高的,此外,還給她園子讓她收租子。所以,如果不考慮李紈孤衾冷枕的寂寞的話,她的日子過得還算是滿滋潤的。
什麼樣的教育造就什麼樣的人。李紈是被溫良恭儉讓、三從四德等“主題教育”教化好的,她的思維也就跳不出這個圈子去。這也決定了她在改變自己的命運上不會有什麼作為。李紈在寶玉的生日之夜掣籤吃酒,她掣出的簽是“竹籬茅舍自甘心”,這正是對她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她不甘心又怎樣呢?拿出大奶奶的款來像鳳姐那樣指東打西?那樣的話,做事時稍有參差,小人們的唾沫星子就把她淹死了。領著蘭兒再醮他人?也未必有好的結局。若嫁個好人還好,若嫁個歹的呢?不僅既得利益丟失無遺,後半輩子又落到苦海里去了,李紈賭不起這個博,也不敢邁這一步。在李紈看來,維護一個美好的形象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待人接物,她便採取了一種寬容的態度,一種隨和與超脫的態度。惜春都可以進佛門,我李紈課子讀書、平平穩穩地過日子又有什麼不好呢?青春的渴望總會過去,對鳳姐、賈璉輩年輕夫妻的男歡女愛,置若罔聞就是。人咋過不是一輩子啊!
李紈教子(張硯鈞 作)
![李紈教子(張硯鈞 作) 李紈教子(張硯鈞 作)](/img/3/550/nBnauYmZkJWOzQDZzQmNzU2YyETOxYGOkZ2M1I2MzAjY5QzM0MDOyEmM1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生存環境
李紈課子她和兒子賈蘭在大觀園里的處境,是非常邊緣化的。老祖宗口口聲聲說她可憐,但只是保證她該有的尊嚴與利益,並不見發自內心的疼愛;婆婆王夫人本來就是木雕泥塑般的人物,也就是見寶玉時還有點笑容;至於賈赦賈政之流,更不會關心這個兒媳婦。第七回“送宮燈賈璉戲熙鳳”,展現那對小夫妻的閨房之樂。同一時刻,李紈卻歪在炕上打盹。這只是擷取一個小小的場景,更有多少難挨的夜晚,不知道李紈如何度過。
和李紈較為親近的,該是那些姐妹們,她們一道吃酒做詩,戲謔調笑,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正是一團高興時候,李紈因平兒觸動心事,說起賈珠在世時,也有幾個房裡人,可惜這些人守不住,日日在屋裡不自在,只好趁年輕都打發了。“若有一個守得住,我倒有個膀臂。”說著滴下淚來。
李紈的日子,過得精明,她不占別人的便宜,也不肯吃虧。李紈算是一個精明人,她精明在骨子裡,只爭利益,不爭意氣。她不像鳳姐那樣要壓人一頭,只要不損害她的利益,她樂得做好人。趙姨娘的弟弟死了,她張口就賞四十兩,按照規矩,只該賞二十兩的,這規矩探春都知道,李紈未必一定沒有聽說過。所以底下人都說她是大菩薩,面子裡子俱得實惠。
人性優點
“李紈笑道:‘……昨兒還打平兒,虧你伸的出手來!那黃湯難道灌喪了狗肚子裡去了?氣的我只要替平兒打抱不平兒。忖奪了半日,好容易‘狗長尾巴尖兒’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裡不受用,因此沒來。究竟氣還不平。你今兒倒招我來了。給平兒拾鞋還不要呢!你們兩個,很該換一個過兒才是。’……李紈笑問平兒道:‘如何?我說必要給你爭氣爭氣才罷。’”(45回)
李紈是個尚德不尚才的,她私心喜歡寶釵,而不大喜歡黛玉、妙玉、鳳姐等才女。如37回評海棠詩“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50回評妙玉“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他”。難能可貴的是,在釵黛之爭中,李紈並沒有偏向寶釵和金派,而是保持中立。如51回釵、黛因寶琴懷古詩發生爭論時,她對寶釵說不;37回贊黛玉海棠詩“風流別致”,38回推黛玉菊花詩為魁。她能做到如此公私分明,是很了不起的。
98回黛死釵嫁,陪在黛玉身邊的正是紫鵑、探春、李紈三人,原文寫道:“把個李紈和紫鵑哭的死去活來”,“李紈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憐,也便傷心痛哭”。鳳姐道:“還倒是你們兩個可憐他些。”可見李紈有情、忠厚、公道。
李紈孝敬賈母,獲得了賈母的讚賞與憐愛。43回湊份子給鳳姐過生日,賈母主動攬下了李紈的那份。45回交代賈母將她的月錢漲到和自己平等。108回賈母贊她比鳳姐達觀:“他有的時候是這么著,沒的時候他也是這么著……倒難為他。”107回賈母贊她:“珠兒媳婦向來孝順我,蘭兒也好。”
50回賈母遊園,李紈忙往上迎,賈母命人止住;然後賈母要吃糟鵪鶉,李紈忙要水洗手,親自來撕,賈母又命她只管坐下。此處李紈的兩個“忙”字,皆出自孝心天性,她遠遠地挪到姑娘們的下邊坐了,正是她身為孫媳婦應守的禮節;賈母的兩個“命”字,也表現出對她的疼愛。
110回賈母喪禮期間,李紈抽空兒叫了她的人來吩咐道:“你們別看著人家的樣兒,也糟踏起璉二奶奶來。別打量什麼穿孝守靈就算了大事了,不過混過幾天就是了。看見那些人張羅不開,便插個手兒也未為不可,這也是公事,大家都該出力的。”(110回)這番話體貼人情,寬宏大量,姚燮評曰:“李紈之言,極和平、極允當、極公道、極大方。”東觀閣評曰:“自侍於老祖宗跟前無不孝之心,此論事所以貴公平也。”
政治才能
但李紈終究是大觀園政治家,她入主大觀園後,對園內事務卻也十分熱心,其政治才華得以施展,並深得園內居民讚許和敬服。
原著多次提到,李紈奉賈母、王夫人之命總理大觀園。37回起詩社,李紈上場就說道:“要起詩社,我自舉我掌壇。”42回黛玉指著李紈道:“這是叫你帶著我們做針線、教道理呢。”45回鳳姐道:“姑娘們原叫你帶著念書,學規矩、針線,俱要教導他們的。”49回為大觀園成員略作一總,原文道:“李紈為首,余者……”55回鳳姐臥病,王夫人“將家中瑣碎之事,一應都暫令李紈協理”。65回興兒道:“只教姑娘們看書寫字,針線道理,這是他的事情。”97回紫鵑心思:“園中諸事,向系李紈料理。”
經李紈治理,大觀園內的政治環境相當寬鬆,姐妹們在一起自由呼吸,看不出有誰在掌權,有誰在發號施令。這已經相當接近於無為而治的境界了,可謂之“情治”。海棠詩社在李紈主持下一度興旺發達,探春理家離不開李紈壓陣,都說明她有一定的庶政才能。賈母喪禮期間,鳳姐應付不來,鴛鴦氣色不好,李紈暗自調停協助,文中且寫到“那些素服李紈的人”,可見李紈之德能頗受人敬重。
李紈的情治或被誤解為懦弱無能。如55回寫她“是個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縱了下人”,下人們說她“素日原是個厚道多恩無罰的,自然比鳳姐兒好搪塞”,65回興兒拿她與鳳姐比較:“這大奶奶暫管了幾日,總是按著老例兒行,不象他那么多事逞才的。”如此寫法正好反映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李紈在大觀園內實踐了她的情治政治,把大觀園治理成一派清淨女兒的樂土。然而,大觀園畢竟處在賈府末世陰影的籠罩下,外部環境惡劣。當此之際,李紈的情治政治到了現實社會外人眼裡被大大貶低,也就不足為奇了。此處評李紈“尚德不尚才”,她的德發乎情,與禮教有別。
有人說大觀園不平等,如怡紅院的門限,什麼身份,進哪一道門,是有規矩的,大丫頭、小丫頭、婆子、媳婦,也分等級,故有王蒙評晴雯“不奴隸,毋寧死”。這種等級制的確存在,但它不是李紈和大觀園的問題。在賈府末世格局中,大觀園本就處於寧府、榮府的雙重統治之下。李紈治理大觀園,統治者授予她的權力是有限的,她只能在賈府現有制度的框架內進行政治實踐。
詩社東道
![李紈肖像 李紈肖像](/img/7/c95/nBnaucTZ3EWO1EjNhJzNkljZ4QWYmVjMxYzYjhjZiVGN0cDOzMzYwAjNhZ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鳳姐曾經給李紈算了一筆賬:“你一個月十兩銀子的月錢,比我們多兩倍子。老太太、太太還說你寡婦失業的,可憐,不夠用,又有個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兩銀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給你園子裡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終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兒。你娘兒們主子奴才共總沒有十個人,吃的穿的仍舊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來,也有四五百銀子。”(45回)於是,有人誣衊李紈自私吝嗇小氣,又捏造將來賈府危機時李紈不肯出手相助的一段秘史。
鳳姐提及作東的事大有計較。詩社通常都由誰作東呢?寶釵提議“一月只要兩次就夠了”(37回),李紈主動應承“初二、十六這兩日,是必往我那裡去”,這不就是作東么?既然作東,不就是出銀子錢么?並且還不是鳳姐所說輪流作東,而是凡正經社日都被李紈包了。您看詩社裡真正負責出資的正是社長李紈,而非監社御史鳳姐。由此正好說明李紈慷慨大方。
49回聯詩,從詩情雅趣上講,稻香村不適合雪下聯詩,李紈道:“我這裡雖然好,又不如蘆雪亭好。”下回蘆雪亭聯詩果然盡興,證李紈是真懂詩情,真懂詩人。蘆雪亭為雪下聯詩的首選之地,但那裡屬公共空間,當日又非正經社日,無人作東。所以,李紈提議湊份子,又蠲免香菱、寶琴、李紋、李綺、岫煙、迎春、惜春的份子,只要寶、黛、釵、探各一兩,她自己出二兩,湊成六兩。寶、黛、釵、探都是詩社的正人,又是主子,不差錢,這份銀子不讓她們出誰出?“寶釵等一齊應諾”,並未譏笑李紈吝嗇,證李紈的處置又公道又得人心。
類似的例子還有63回怡紅夜宴,襲人操辦,她自己和晴雯、麝月、秋紋四個人,每人五錢銀子,共是二兩。芳官、碧痕、春燕、四兒四個人,每人三錢銀子,共是三兩二錢銀子。晴雯道:“這原是各人的心。”此例足以決49回湊份子之疑。開社聯詩原是大家的雅興,正該由寶黛釵探紈湊份子,方可盡大家的心意。反之,這當兒若由李紈全攬,倒讓人覺得她虛偽、矯情、不懂詩意了。後文寶玉回憶道:“還記得咱們初結海棠社的時候,大家吟詩做東道,那時候何等熱鬧!”您看大觀園詩人誰不視做東道為美事?個個搶著做呢!
37回海棠詩會,湘雲遲來,李紈等因說道:“他後來的,先罰他和了詩,若好,就請入社;若不好,還要罰他一個東道再說。”湘雲笑道:“你們忘了請我,我還要罰你們呢!就拿韻來,我雖不能,只得勉強出醜。容我入社,掃地焚香,我也情願。”這段話全作詩人情趣。李紈等人說要罰湘雲一個東道,正有詩才比拼之意。所以,“眾人見他這般有趣,越發喜歡”。
湘雲海棠詩後來居上,免於受罰。但她主動提出:“明日先罰我個東道,就讓我先邀一社。”這仍是她的雅興,眾人當然不好拂她的興致,所以都道“這更妙了”。當日非正經社日,誰有興誰做東,這是規矩,有約在先:“這其間你們有高興的,只管另擇日子補開,那怕一個月每天都開社,我也不管。”
70回道:“咱們的詩社散了一年,也沒有一個人作興作興。”那是不是李紈吝嗇,不肯按期作東呢?非也。海棠詩社無疾而終,因大觀園悲劇使然。大觀園由盛轉衰,詩人們也沒往日的興頭雅集作詩了。70回好不容易重建桃花社,也是曇花一現。
悲劇結局
第5回判冊、曲子預示賈蘭爵祿高登,李紈鳳冠霞帔。賈母臨終囑咐賈蘭道:“將來你成了人,也叫你母親風光風光。”賈母喪禮期間,眾人奉承道:“(寶玉)那裡及蘭哥兒一零兒呢。大奶奶,你將來是不愁的了。”(110回)賈蘭讀書長進,末二回果然中了舉人,“李紈心下喜歡”,薛姨媽道:“你看大奶奶,如今蘭哥兒中了舉人,明年成了進士,可不就是做了官了么?他頭裡的苦也算吃盡的了,如今的甜來,也是應為人的好處。”(120回)
但作者後期重新給賈蘭設定了悲劇結局。曲子“昏慘慘黃泉路近”一句緊接上文“氣昂昂”“光燦燦”“威赫赫”三句,其對象都是賈蘭。下句“問古來將相可還存”,同《好了歌》“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照應,更確定這黃泉路盡的是做了將相的賈蘭。稻香村“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亦隱喻賈蘭之死。
盧生的故事隱喻了賈蘭結局。當海疆反賊全盛時期,賈蘭正好中舉。此時賈府的政敵如忠順王構陷,派賈蘭掛帥出征。結果賈蘭沒有盧生那么命大,沙場征戰,壯烈犧牲。“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表示他死得光榮。119回海疆靖寇報捷,皇上大赦天下,“賈蘭等朝臣散後,拜了座師”,證作者後期確有改寫賈蘭戰死海疆的計畫。
賈蘭之死對李紈打擊很大,曲子“抵不了無常性命”,證李紈在得知賈蘭噩耗時便氣絕身亡,落了個“枉與他人作笑談”的結局。《晚韶華》曲歸咎為“也須要陰騭積兒孫”,即不善積陰功。
概括而言,李紈一生有三大悲劇:一是青春喪偶,“那美韶華去之何迅!再休提繡帳鴛衾”;二是賈蘭戰死;三是她自己抑鬱而逝。
影視形象
1927年復旦影片公司電影《紅樓夢》:邢半梅飾李紈
1975年香港TVB電視劇《紅樓夢》:程可為飾李紈
1977年香港佳視版電視劇《紅樓夢》:朱承彩飾李紈
1987年大陸央視版電視劇《紅樓夢》:孫夢泉飾李紈
1989年中國內陸電影版《紅樓夢》:邢紅飾李紈
1996年台灣華視版電視劇《紅樓夢》:李威儀飾李紈
2002年梁永璋指導的越劇電視劇《紅樓夢》:宋蓓蓓飾李紈
2010年李少紅版電視劇《紅樓夢》:周毅飾李紈
2017年潘禮平版電視劇《紅樓夢》:孫伊雯飾李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