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之際月表

秦楚之際月表

《秦楚之際月表》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表”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創立的一種史書體例,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現某一時期的史事、人物的。秦楚之際是指秦二世在位時期和項羽統治時期。時間雖短,但事件變化多端,所以按月來記述,稱為“月表”。本文是司馬遷在《秦楚之際月表》前面所寫的序言。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際政治形勢的特點:即陳涉發難、項羽滅秦、劉邦稱帝,而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時間內發生的。文章回顧了歷史上一些帝王統一天下的艱難歷程,分析了秦楚之際“號令三嬗”,而漢高祖終於稱帝的原因,結論有獨到之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楚之際月表
  • 作品別名: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史記》
  • 文學體裁:表
  • 作者:司馬遷
簡介,序文,三家注,注釋,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簡介

基本概況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
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序文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2;虐戾滅秦自項氏3;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4。五年之間,號令三嬗,②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5!③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④然後在位6。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後乃放弒7。⑤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8。以德若彼,⑥用力如此,⑦蓋一統若斯之難也9!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⑧鋤豪傑,維萬世⑨之安10。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11。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⑩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⑪安在無土不王12?⑫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13?⑬豈非天哉14?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15?

三家注

①○索隱張晏曰:“時天下未定,參錯變易,不可以年記,故列其月。”今案:秦楚之際,擾攘僭篡,運數又促,故以月紀事名表也。
②◇集解音善。○索隱古“禪”字,音巿戰反。三嬗,謂陳涉、項氏、漢高祖也。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索隱音己力反。亟訓急也。
③◇集解韋昭曰:“謂舜受禪,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④○索隱後乃放殺。殺音弒,謂湯放桀,武王討紂也。
⑤○索隱即契、后稷秦襄公、文公、穆公也。
⑥○索隱謂湯、武及始皇。
⑦◇集解徐廣曰:“一作‘鍉’。”○索隱鏑音的。注“鍉”字亦音的。案:秦銷鋒鏑,作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也。
⑧○索隱維訓度,謂計度令萬代安也。
⑨○索隱鄉秦之禁適足資賢者。鄉音向,許亮反。謂秦前時之禁兵景不封樹諸侯,適足以資後之賢者,即高帝也。言驅除患難耳。
⑩○索隱指漢高祖
⑪◇集解白虎通曰:“聖人無土不王,使舜不遭堯,當如夫子老於闕里也。”
⑫○索隱言高祖起布衣,卒傳之天位,實所謂大聖。
註:○為索隱文,◇為集解文。

注釋

1. 秦:
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項羽。表:是《史記》創立的一種體例,它用表格的形式來表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史記》中的表一般為年表,因秦楚之際天下未定,變化很快,就採取按月記述,把當時發生的大事列為月表。
2. 太史公
司馬遷自稱。因司馬遷曾任漢太史令,所以自稱太史公。作難(nàn):作亂;造反。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
3. 虐戾(nüè lì):
殘暴,兇狠。項氏:這裡指項羽。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和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
4. 踐:
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5. 三嬗
三次更替。指陳涉、項氏、漢高祖、嬗(shàn),通“禪”。更替,變遷。生民以來:謂有人類以來,即有史以來。斯:這,這樣。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堅決的語氣。
6. 洽:
融洽,悅服。攝行:代理。
7. 湯:
商湯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發,西伯姬昌之子。誅殺商紂(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嚳之子。虞舜之臣,封於商,賜姓子氏,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時農官名。棄掌管其事,因亦稱棄為后稷,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縣南,又名河陽渡。周武王伐紂,曾在這裡會集八百諸侯。《書·武成》:“既戊午,師逾孟津。”放弒(shì):指商湯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誅殺商紂,《孟子·梁惠王下》:“湯放桀,武王伐紂。”
8. 襄公:
秦襄公,周平王東遷時始列為諸侯。章:顯著,顯赫。文、繆(mù):秦文公、繆公,春秋時候秦國兩個國君。繆,一作“穆”。獻、孝:秦獻公、孝公,戰國時期秦國兩個國君。蠶食:像蠶吃桑葉般慢慢地吞併。並:兼併。冠帶之倫:高冠大帶之輩,指六國諸侯。一說,比喻習於禮教的人民,別於夷狄而言。
9. 彼:
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10. 兵革不休以有諸侯:
這是一個表示前果後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為有諸侯的緣故”。以,因。墮(huī):毀壞。銷:熔化;鋒:刀刃。鏑(dí):箭頭。維:同“惟”。度量,計算。
11. 閭巷:
里巷。合從(zòng):即“合縱”,謂聯合各路軍隊。軼(yì):勝過。三代:謂夏、商、周三代。
12. 鄉:
通“向”。從前。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為”後省賓語“之”(代賢者)。難,謂困難。耳,而已,罷了。無土不王:這裡用的是一句古語。
13. “此乃……乎?”句: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是……吧?”疑問句。傳(zhuàn):謂書籍記載。
14. “豈非……哉?”句: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難道不是……嗎?”反詰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15. “非……孰能……者乎?”句: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不是……誰能……的呢?”反詰句。

作品譯文

太史公研讀關於秦楚之際的記載,說:最早發難的是陳涉,殘酷暴戾地滅掉秦朝的是項羽,撥亂反正、誅除凶暴、平定天下、終於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漢家。五年之間,號令變更了三次,自從有人類以來,帝王受天命的變更,還不曾有這樣急促的。
當初虞舜、夏禹興起的時候,他們積累善行和功勞的時間長達幾十年,百姓都受到他們恩德的潤澤,他們代行君主的政事,還要受到上天的考驗,然後才即位。商湯、周武稱王是由契、后稷開始講求仁政,實行德義,經歷了十幾代,到周武王時,竟然沒有約定就有八百諸侯到孟津相會,他們還認為時機不到。從那時以後,才放逐了夏桀,殺了殷紂王。秦國自襄公時興起,在文公、穆公時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到獻公、孝公之後,逐步侵占六國的土地。經歷了一百多年以後,到了始皇帝才兼併了六國諸侯。實行德治像虞、夏、湯、武那樣,使用武力像秦國這樣,才能成功,統一天下是如此艱難!
秦稱帝之後,憂慮過去的戰爭所以不斷,是由於有諸侯的緣故,因此,對功臣、宗室連一尺土地都沒有分封,而且毀壞有名的城池,銷毀刀箭,剷除各地的豪強勢力,打算保持萬世帝業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業,興起於民間,天下英雄豪傑互相聯合,討伐暴秦,氣勢超過了三代。從前秦國的那些禁令,恰好用來資助賢能的人排除創業的患難而已。因此,發奮有為而成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說沒有封地便不能成為帝王呢?這就是上天把帝位傳給所說的大聖吧!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聖,誰能在這亂世承受天命建立帝業呢!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著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