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半兩
- 館藏地點:上海市黃浦區復興中路301號
- 所屬年代:秦
- 所屬博物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 所屬地區:上海
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戰秦及漢初銅幣名。銅鑄,圓形方孔,小樣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2.5-3.35克。大樣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
秦代貨幣。銅鑄,圓形方孔,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2.5-3.35克,個別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兩”二字。公元前221...
此展品為秦代文物。(左上圖)直徑3.5厘米,重6.9克;(右下圖) 直徑2.3厘米。戰國中晚期始出於秦國,今多定為自惠文王“初行錢”時(前336年)起鑄。半兩錢形...
此展品為秦朝時期文物。“秦半兩”奠定了秦半兩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山東,南抵廣州、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進大渡河上游,說明當時的流通範圍之廣。現收藏...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西漢半兩劉邦時期 劉邦時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鑄的錢絕大多數都不到三銖...
也叫半兩錢。中國古代銅鑄幣。是秦國最重要的一種圓形方孔銅錢,重兩半,故名。是在商鞅變法中改革的錢幣 ...
半兩莢錢直徑1.5厘米,重0.75克青銅質地,體小肉薄,圓形方孔,穿孔較大,無內外郭,製作粗陋,邊沿不規整。面文“半兩”二字篆書,字文狹長,順讀,背平素。...
小半兩銅錢是兩漢時期的貨幣,於1956年河南省陝縣後川出土。...... 西漢半兩重量比秦半兩減輕,俗稱小半兩。小半兩銅錢是西漢前期的主要貨幣。圖集 小半兩銅錢圖...
世上存有一種極其罕見的微型銅鑄古幣,面文為“半兩”,其直徑多在 5毫米,重量不過0.5克。因只有黃豆般大小,故亦稱“豆半兩”。現存最小的豆半兩在竹貓神社...
秦統一中國,也統一了貨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合20兩);銅為下幣,單位“半兩”。半兩錢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國錢,旋即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
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
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
五帝錢有大五帝錢與小五帝錢之分,大五帝錢指秦朝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大五帝錢材質屬於青銅,距今年代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