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秣陵街道區位優越,擁有高效、便捷的立體交通網,南距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5公里,物流運輸可暢通全國各地,境內機場高速、繞越公路、將軍大道、雙龍大道等多條交通主幹道,與滬寧、寧杭等高速公路相互連線,捷運一號線南延線、寧杭高鐵等均穿境而過,2014年
南京捷運3號線、機場線都將在秣陵正式運營。
南京市
江寧區秣陵街道是原
秣陵、
百家湖、
方山合併而成立的新街道,地處江寧中部與江寧新城區毗鄰,東隔
秦淮河與湖熟相望,西與谷里接壤,南瀕祿口,北與開發區、科學園兩大園區相互交織。山水資源豐富,
秦淮河、秦淮新河、牛首河、陽山河、等百河交匯,百家湖、
九龍湖、
梅龍湖等相映成輝,機場高速、
將軍路、清水亭大道、寧溧路四條交通要道穿境而過與祿口國際機場相銜接,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兩大園區工業發展的重要板塊。街道總轄區面積182平方公里,是全區地域面積第二大街道,全區十個街道,秣陵與六個街道交界接壤,下轄30個社區(村),總人口40多萬,其中常住人口21.5萬,流動人口24萬,是全區人口規模最大的街道;有基層黨組織81個,黨員5361名。
秣陵街道地處
江寧區中部,與
開發區、
科學園互接。3月8日區劃調整後,由原百家湖、
秣陵、方山等3個街道合併而成。全街道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轄39個社區、6個村,常住人口13.98萬人,流動人口24萬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3億元,財政收入3.69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引進外資項目21個,
契約外資2693萬美元,到位外資1068萬美元;引進內資項目110個,投資總額14.38億元,內資到位8.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89元。是年,秣陵街道先後被評為省綠色社區創建先進集體,市
社區建設示範街道、雙擁模範街道和區文明街道。秦淮、
成山社區被評為省級綠色社區。交通便利,金秣線、東旺線、義旺線、廣龍線、東祿線、東銅線可直達東山街道,安祿線、安銅線可直達南京市區。
全國文明集鎮--秣陵鎮,位於
南京市東南方21公里處,總面積57.3平方
公里,人口3.3萬,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蘇名鎮,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秣陵區,區城就在秣陵鎮,秦漢以後秣陵一直是江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國初年
孫權才把這箇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素有“先有秣陵後有金陵”之稱。《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身住秣陵時,留有佳句:“一帶江南新雨後,杏花深處秣陵關”秣陵鎮屬半山半圩地區。2004年,秣陵撤鎮設秣陵街道。
物產豐富:山區有杉木、
毛竹、茶葉、果類等應有盡有,蘊藏著鐵礦、
砂石、紅土資源。秦淮河圩區,地勢平坦,沃土萬頃,旱澇保收,盛產稻迷魚蝦各類特產。近幾年工業發展迅速,實力雄厚,已擁有工業企業126家,其中有20家三資企業落戶。
自然資源
秣陵街道自然資源豐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稻麥豆茶、瓜果蔬藥、林竹桑麻、菱藕魚蝦,應有盡有,是
金陵南郊著名的魚米之鄉,休閒高效農業已初具規模。
街道產業特色明顯,形成了工業集中區、標準廠房區、社區產業園三大產業體系,創建了南京市電子特色街,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配套、智慧型電網和無線通信四大主導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四大主導產業分別達到80億元、40億元、30億元、20億元的產業規模,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集群優勢進一步體現。
當前,全體秣陵人正積極搶抓
南京青奧會發展新機遇,以打造
江寧“三個發展”示範區為目標,進一步發揮優勢,克難奮進,爭創一流,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爭通過五年時間,把秣陵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集聚地、城市化高尚組團板塊、綠色人文樂居區、城鄉一體化新市鎮。
概況
南京市江寧區轄街道。位於區境中部,與開發區、高新園相互交融。目前實際管理21個社區、4個行政村。
沿革
1957年建秣陵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改鄉,1989年建鎮。1996年,面積57.3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東旺、西旺、橋南、周橋、大里、小里、建農、東埠、火炬、後圩、雙基、家園、高塘、新豐、鳳凰、金村16個行政村和秣陵鎮居委會。2000年末,秣陵鎮北與縣城東山鎮相接,東隔秦淮河與龍都鎮相連,西與東善橋鎮接壤,距南京市區21千米,南距祿口國際機場7.5千米,面積57.3平方千米,9328戶33606人,轄4個居委會、16個村、1個林場,98個自然村(村民小組)。2003年,秣陵鎮轄橋南、東旺、雙金、西旺、家園、新豐、高塘7個社區和火炬、後圩、鳳凰、周里、建東5個行政村。
原方山街道1950年為橋頭鎮、共和鄉、方山鄉、洋橋鄉及解溪鎮一部分,1956年合併為橋頭鄉和解溪鄉,1957年並歸東山鎮一部分,1958年屬東山公社,1961年析建方山公社,1982年改鄉。1996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橫嶺、高山、方前、楊村、洋橋、新河、健康、方山、東方、茶園、共和、成山、橋頭13個行政村和橫嶺鎮居委會。2000年2月21日,市政府批准撤銷方山鄉,設立方山鎮;3月,撤銷方山鎮,併入東山鎮,設立方山辦事處;6月,將成山、橋頭、高山3個村交由南京民營科技園管理。2002年10月22日,將原方山鎮地域劃出設立方山街道,由科學園管理,轄科苑、橫嶺2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12月底,將湖熟鎮的龍都、雙龍、東陽、雙新、淮源、光明、晶明、新農、萬安、解放、樂安、新林12個行政村及龍都社區,淳化鎮解溪、新華、焦村3個行政村劃歸方山街道管理;方山街道管理28個村(居)。2003年,方山街道轄科苑、方山、泉都、龍都4個社區和橫嶺、楊村、健康、方山、東方、共和、成山、高山、橋頭、陵里、宋墅、王墅、解溪、新華、永寧、雙龍、東陽、樂安、解放、萬安、淮源、光明、雙新、新農、晶明、新林26個行政村。
原百家湖街道清屬隨車鄉,1949年前為殷巷鄉。後設殷巷、渡橋等鄉,隸屬江寧縣東山區。1957年並稱殷巷鄉,1958年歸東山公社,1962年析建殷巷公社,1982年改殷巷鄉。1996年,面積31.5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殷巷、前莊、下墟、鋪崗、渡橋、朱村、其林、五庫8個行政村和殷巷鎮居委會。2000年3月,撤銷殷巷鄉,併入東山鎮,由開發區管理。2002年3月29日,將原殷巷鄉地域劃出設立百家湖街道;6月26日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轄8個社區、9個行政村,79個居民小組、1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258人,其中農業人口29095人。2003年,百家湖街道轄勝太、龍池、湖濱、秦淮、太平、學府、殷巷、長山8個社區和水閣、殷巷、下墟、前莊、鋪崗、渡橋、其林、朱村、五庫、新河10個行政村。
2004年,撤銷秣陵鎮,設立秣陵街道。2006年3月,撤銷百家湖街道、秣陵街道、方山街道,合併設立新的秣陵街道,並劃入原淳化街道管理的王墅、宋墅、永寧、解溪、新華5個居委會,原上坊街道管理的陵里居委會以及原湖熟鎮管轄的新林村;調整後,秣陵街道轄區面積182平方千米,人口13.94萬人,管理39個社區、6個行政村。2007年3月村(社區)整合後,轄25個社區、5個行政村;年末常住人口18.57萬人。2010年常住人口386552人(六普)。2011年末,株陵街道面積18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2.43萬人,轄25個社區、5個村。2012年,將秣陵街道的方山、新林、新華、王墅、成山、陵里、橋頭、楊村、永寧、科苑、解溪、橫嶺12個社區移交淳化街道管理,谷里街道的童前、東善橋、祖堂、吉山、霞輝廟、元山、勝家橋7個社區(即原東善橋片區)移交秣陵街道管理【7月江寧區委、區政府作出“一園一街,街村託管”決策】。
經濟建設
經濟發展
已有15家企業開工投產。主要行業有開採、
建材、鑄造、機械、
化工、電子、燈飾、服裝、印染、製鞋、家具、汽車修理、食品加工等,研製生產出一些尖端產品和競爭力產品,利稅7000多萬元。全鎮有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擁有耕地3.5萬畝,水面養殖達5000多畝,林地面積2154畝且溝渠縱橫,排灌設施貫通齊全,
農業機械化水平在75%以上。這裡氣候怡人,年平均氣溫16-18℃,年日照時間為1800小時左右,
土壤類型主要有馬肝土、河淤土、
粘土等,有機質量在2-3%左右,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各種農機水利設施,為農業生產和結調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特色農業
稻田養殖基地:秣陵鎮地處秦淮河圩區,水網縱橫交錯,在產業結構全面調整的新形勢下,全鎮在1萬多畝低洼田改養殖方面做
文章,吸引各類資金投入農業,鼓勵農戶自行調整,現已流轉出土地7000多畝,開發稻田養殖5000畝。生產出大量的優質
魚蝦供應南京市場。
四大家魚良種繁育基地:該基地建於上世紀50年代,具有近40年的人繁魚苗生產歷史,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隊伍。在周邊其它同行紛紛停產的情況下,該企業獨樹一幟,產銷兩旺。特別是98年融入外資後,生產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生產能力有很大提高,年生產能力達5億尾,被列為南京市良種繁育基地,年產四大家
魚苗2.5億尾,其產、銷量均位居全市同行這首,所生產的四大家魚苗種不僅滿足周邊地區,而且通過空運銷往東北三省,在東三省客戶中有一定的優勢,而該基地利用人繁魚苗生產基地,活餌料充足的優勢,大力開展特色水產平鱖魚精養,已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年產量近萬斤,成為經濟效益新的增長點。
現代農業
省級現代化農業秣陵示範片,位於寧銅路兩側,總體規劃面積2000畝,其中:核心方投資700多萬元,用於鋼架大棚、
道路、排灌設施、綠化建設,初步成立了1000畝,基礎設施一流,環境優美,科技含量較高的綜合性生產科研基地,該基地直屬秣陵鎮農業服務中心,主要承擔新品種的試驗示範和新技術的試驗推廣;展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整個基地分為:
大棚花卉種植區、無公害生態農業示範區和特種水產養殖區。其中:大棚
花卉種植區面積達300畝,建有鋼架大棚200畝,年產各類草木花卉300萬盆,是南京地區最大的草苗生產基地,且產品供不應求,無公害生態農業示範區,承擔著國家農業部跨越計畫研究項目和南京農業大學的
教學、科研
試驗,重點內容是以沼氣為核心的種養生態鏈的生產試驗,開發無公害的優質特色米和特色蔬菜,年產無公害優質米4萬公斤,特色
蔬菜20萬公斤,特種水產養殖區開展無公害特色蝦、蟹的養殖,同時,該示範片每年都要引進一批新品種特色瓜果進行示範種植,為全鎮的農業結構調整做好技術
儲備。秣陵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
生態農業、高科技工業、三產旅遊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格局。同時也是很美的地方,有豐富的特產。
近年來,街道工業發展迅速,實力雄厚,水、電等資源、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齊備,是一塊投資興業的熱土,區內主要行業有開採、建材、鑄造、機械、化工、電子、燈飾、服裝、印染、製鞋、家具、汽車修理、食品加工等,研製生產出一些尖端產品和競爭力產品。目前,街道境內擁有
福特汽車、金陵光電、
TOTO、
統寶光電、
愛立信、
百事可樂、
通用磨坊、
摩托羅拉、南瑞繼保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的投資項目,其中包括22家世界排名500強企業,現已形成了汽車、電子、機械加工等多條產業鏈和多個產業集群。2009年,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2億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5億元,排名全區第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1億元,
實際利用外資1167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442元,主要經濟指標均位於全區前列。
全市涉農街道20強
2006年,秣陵街道以標房經濟、工業經濟和房東經濟為支撐,實現經濟和綜合實力快速增長,躋身涉農街道“20強”。一是發展標房經濟。在百家湖科技產業園,集聚近30家國內外知名設計研發機構,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6億元。聘用國家二級物業管理公司——海燕物業公司對園區進行標準化物業管理。全年新建標房10萬平方米,創造全街道70%的稅收。二是主攻工業經濟。規劃1平方公里的工業集中區,投入3000多萬元建設基礎設施,重慶李爾、英特空調兩家
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工業集中區,全年引進內外資企業134家,創歷史新高。三是開拓房東經濟。外出“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在誠信大道商業街、
文化街、步行街、
東南大學商業街等建設一批共8萬平方米的商業用房,全年增加房屋出租收入3000多萬元。
“金洽會”引資列全江寧區鎮街之首
2006年“南京金秋經貿洽談會”期間,秣陵街道引進內外資項目19個,在全區9個鎮街中名列第一。簽訂利用內外資項目21個,投資總額1.21億美元,協定利用外資4304萬美元。一是項目數量多。“金洽會”上的19個項目中,外資項目11個,契約利用外資4304萬美元;內資項目8個,總投資3.7億元。二是投資規模大。引進項目中內資億元以上項目1個;外資千萬美元以上項目4個。三是項目質量高。3個項目參加市、區項目簽字發照儀式,其中內資項目1個,總投資2.5億元;外資項目2個,總投資1140萬美元。四是項目成熟度高、投資結構最佳化。在所有工業項目中,電子信息類項目2個,總投資1300萬美元。
軌道交通
南京捷運S1號線南京南站至祿口機場段(簡稱機場線)南起
祿口機場,經祿口新城、東善橋~
秣陵片區、東山副城西側,止於
南京南站。線路總長35.8km,共設8座車站,其中
高架車站3座,地下車站5座。
該線路已於2014年7月1日通車運營。 南京捷運3號線途徑
浦口區、
鼓樓區、
玄武區、
秦淮區、
雨花台區和
江寧區,線路北起
林場站,下穿
長江進入南京主城一路南下,南至秣周東路站,串聯起江北新城、主城和東山新城。線路全長44.83千米,其中高架線2.4千米,地下線42.4千米;共設定29座車站,其中地下站28座,高架站1座;列車為6節編組A型鼓型列車。
該線路已於2015年4月1日通車運營。 社會保障
秣陵街道重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南京市充分就業保障街道”驗收
2006年,秣陵街道以創建南京市
充分就業保障街道工作為重點,先後投入100多萬元用於街道、社區兩級勞動保障平台建設,紮實推進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創業工作。全年培訓1.5萬人次,幫助36454名失地、失業農民實現就業和
再就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4368人,就業率91.26%;3.21萬名征地“農轉非”人員實現基本養老生活保障。是年,秣陵街道通過“市充分就業保障街道”驗收,成山、健康、共和、東方等11個社區獲“南京市充分就業保障社區”稱號。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對城鄉低保1062戶2095人,發放月救助資金17.6萬元;街道管幹部每人幫扶1戶,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6496人享受生活保障金。二是社會救助。全年辦理
農村低保714戶,救助1387人,月救助資金10.9萬元;辦理城鎮低保344戶,救助708人,月救助資金6.7萬元。三是困難救助。對63戶低保家庭子女就學給予救助,發放救學救助金13.9萬元;實行大病救助38人,發放救助金13.5萬元;23個村(社區)的6200名老年人享受社區老年人生活補助金。
擴大失地農民就業
2006年,秣陵街道在各村(社區)建立勞動力
就業中心,設立視窗,建立就業需求網路,配備專職人員100多名。同時與園區36家企業建立聯繫,全年提供就業崗位4000個。通過開展專場招聘會、送崗位進社區、常設就業視窗、進企業尋崗等活動,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全年舉辦8場
招聘會,有65家企業提供保全、保潔、綠化、物管等18個工種8000多個崗位。把就業同崗前培訓結合起來,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崗前培訓。全年舉辦服裝、餐飲、電焊、保全等30期培訓班,培訓失地農民、農村勞動力1263人。
基礎設施建設
秣陵街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已經從原來單一的農業鄉鎮轉變成為現代化都市。秣陵街道在城市建設上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完善便民設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城鎮建設與管理
2006年,秣陵街道著力推進城鎮建設與管理,先後投入450萬元,對正方東路、金龍路等4條道路進行瀝青攤鋪和管網改造,建設面積3萬平方米;投入100多萬元對城鎮廣場及空置地段進行補綠,新增綠化面積8000多平方米;投入400多萬元實施鳳儀街兩側迎街建築出新工程,改善市容市貌;投入200萬元增設路燈146盞,完成
寧溧路渡橋至初級中學段和正方東路亮化工程;投入220多萬元,新建150平方米吊斗式垃圾中轉站和260座封閉式垃圾房;在復建小區新建4000平方米商業配套用房;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8000平方米殷巷
農貿市場;整治通信線路,實現“桿線入地”。同時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道路集中整治行動,拆除破舊和違章建築18萬平方米,居民區樓院衛生整治率100%。
完善教育設施
2006年,秣陵街道在實現村級國小撤併的基礎上,投資900萬元,新建3170平方米的
秣陵中學、
秣陵國小食堂和5500平方米的秣陵中心幼稚園。是年,秣陵中心幼稚園創建成市優質幼稚園;清水亭幼稚園增班擴容,“幼兒扶持工程”和“合格學校達標工程”全部通過市級驗收。發展衛生事業:2006年,秣陵街道完成秣陵第二水廠改造工程,新增鳳凰、橋南自來水用戶400戶。先後投資新建楚襄苑、周里和新林3個社區衛生中心站。楚襄苑社區衛生中心站於11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周里、新林社區衛生中心站將於2007年交付使用。
氣候環境
秣陵處於亞熱帶中部,屬於亞熱帶濕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度,無霜期225天,降水1000毫米,區域內自然環境優美,水質清冽,青峰疊嶂,是人居絕佳之地。街道屬半山半圩地區。物產豐富:山區有杉木、毛竹、茶葉、果類等應有盡有,蘊藏著鐵礦、砂石、紅土資源。秦淮河圩區,地勢平坦,沃土萬頃,旱澇保收,盛產稻迷魚蝦各類特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秣陵街道正立足實際、夯實基礎,克難求進、開拓進取,努力朝著“全省一流街道”的目標而奮進!
模範作用
秣陵街道充分發揚黨的先鋒模範作用,調動黨員積極性,通過健全組織、服務社會、積極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調整黨組織設定
2006年,秣陵街道根據行政區劃調整和社區整合實際,對機關黨支部進行調整,分別成立財經、開發公司、農業、
社會事業、綜合治理、黨建
指導員、群團及機關黨支部。同時,在太平、成山、秦淮、家園等8個社區分別建立民事糾紛調解、環境整治清理、計生服務、治安保衛
巡邏等專業
黨小組。重新調整後的基層黨組織,資源配置得到最佳化,支部生活得到完善。
開通“黨員為民服務”熱線
2006年,秣陵街道在所屬45個村(社區)中,開通“黨員為民服務”熱線。熱線實行“三公開、兩不公開”,即公開街道主要領導照片、分管工作、駐村(社區)情況及聯繫方式,公開服務熱線號碼及24小時專職接聽人員值班表,公開服務熱線項目內容、服務承諾及監督電話;不公開來電人姓名等個人資料,不公開來電人反映的內容。
文明創建
2006年,秣陵街道組織開展各項文明創建活動,注重“點上提質、面上拓展、深度推進、品牌做強、特色做特”,提升市民素質,擴大文明創建的影響力。是年,街道被評為區“文明街道”,秦淮等5個社區被評為區文明社區,
火炬村被評為區文明村,
秣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6家單位被評為區文明單位,陳大富等18個家庭被評為區文明戶。
發展目標
進入“十二五”,面臨捷運時代、城市化發展和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秣陵街道將發展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集聚地和
城鄉一體化新市鎮。主要目標是:2013年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綜合實力進入南京市街道前三名,並且躋身全省先進行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年均增長18%;
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19.2%;實現農民人均收入2.39萬元,年均增長13%;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
為了確保取得“十二五”發展的“開門紅”,秣陵街道今年將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速推進城市化,確保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5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6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