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誠(錢泠泠、孫成執導電影)

王忠誠(錢泠泠、孫成執導電影)

描寫我國神經外科專家、中共黨員王忠誠同志嘔心瀝血數十載,救死扶傷搞科研,填補我國神經外科空白,創造腦幹腫瘤手術成功率最高的世界紀錄,獲得各種世界級科研榮譽的人生歷程,塑造了一個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忠誠
  • 製片地區:中國
  • 導演錢泠泠/孫成
  • 類型:劇情
  • 片長:93分鐘
  • 上映時間:2003年
劇情介紹,

劇情介紹

描寫我國神經外科專家、中共黨員王忠誠同志嘔心瀝血數十載,救死扶傷搞科研,填補我國神經外科空白,創造腦幹腫瘤手術成功率最高的世界紀錄,獲得各種世界級科研榮譽的人生歷程,塑造了一個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形象。
王忠誠是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優秀共產黨員。本劇以王忠誠同志的主要生平事跡改編而成。
1951年,大學畢業的王忠誠隨醫療隊到中朝邊境的志願軍後方醫院參加救治傷病員工作。由於神經外科在我國尚屬空白,面對一個個腦損傷的指戰員根本無法救治,只能看著他們在痛苦中犧牲。王忠誠在悲憤中立下誓言,一定要攻克神經外科的難關,創立中國的神經外科。
1952年,王忠誠參加了“神經外科培訓班”,成為我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在艱苦的創業條件下,王忠誠的同事們親自到亂墳崗挖屍骨做標本,對照研究神經解剖圖譜。當北京成立我國第一個神經外科時,王忠誠告別年青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隻身從天津來到北京,開始了新的征程。為了改變擁有5億人口的中國只有十幾個神經外科醫生的落後狀況,王忠誠瀝盡十年心血,經過千百次在腐敗屍體上的穿刺實驗,根據2500餘份腦血管造影資料分析和豐富的臨床手術經驗,終於在1965年著就了新中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學專著――《腦血管造影術》。在簡陋的實驗條件下,他受到X光放射的嚴重傷害,曾患過六次肺炎,白細胞低到了三千。
1997年,在艱苦而漫長的歲月中實現著誓言的王忠誠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榮獲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並獲得獎金100萬港幣。領獎台上的王忠誠在榮譽的光環中看到的卻是那些早已遠去的志願軍戰士的身影,想到的是等待他手術的病人……回到北京,他不顧路途疲勞,立即為病人做手術,並把100萬港幣的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國家,用於醫學研究。手術、實驗、著書立說幾乎成了王忠誠生活的全部,他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病。1999年,上級考慮到王忠誠的身體健康,決定讓他停刀。王忠誠雖然不願接受這一決定,但還是以共產黨員的姿態服從了。恰逢此時一位病情複雜的病人住進了醫院,這種病例非常少見,手術的成功率是零。王忠誠毅然決定為病人做完手術再停刀。同事和學生都勸他放棄,擔心萬一手術失敗會影響他所保持的腦幹腫瘤手術成功率的世界記錄。王忠誠卻說:“醫生的名譽再重,重不過病人的生命”。艱難的手術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也給王忠誠的手術生涯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他的腰椎病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天壇醫院黨委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請王忠誠在國外進修的兒子王勁回國為他實施手術。在父親的鼓勵下,王勁勇敢地承擔了重任,手術獲得了成功。王忠誠恢復後激動地對老伴說:“看見沒有,我兒子讓我站起來了!”
2001年9月,王忠誠在澳大利亞榮獲世界神經外科學會頒發的最高榮譽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