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

秉燭

秉燭,漢語辭彙。

拼音:bǐng zhú

出自‘秉燭達旦’秉燭,

解釋為;拿著點燃的蠟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秉燭
  • 拼音:bǐng zhú
  • 釋義:持燭以照明
  • 出處:《春初漢中漾舟》
出處,相關連結,相關連結,相近語句,

出處

1、漢 佚名《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2、唐 孟浩然 《春初漢中漾舟》詩:“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3、宋 梅堯臣 《送道損司門》詩:“朝看不足暮秉燭,何暇更尋桃與杏。”
4、《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起坐內室,秉燭看書。”
5、《紅樓夢》第一一四回:“丫頭秉燭伺候。”
6、清徐喈鳳《會仙記》:“主人率眾秉燭出,無所見,各復就寢。”

相關連結

拼音:bǐng zhú dá dàn ,
指人辛勤工作到深夜,直到第二天早上。京劇劇目,關羽在曹營思念桃園弟兄,希望有朝一日能與弟兄團圓。也叫《破壁觀書》。
秉燭達旦:看書看了一夜,點著蠟燭到了早上。也叫通宵達旦
【解釋】:通宵:通夜,整夜;達:到;旦:天亮。整整一夜,從天黑到天亮。
【出自】: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三》:“乙校昨夜通宵達旦,將赤化書籍完全焚燒矣。”
成語“秉燭夜讀”出自《說苑·建本》,原意為黑夜裡點起蠟燭,借著微弱的燭光讀書。現在一般指學習做事認真刻苦,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利用睡覺的時間努力用功。
例:明天就要考試了,但我該複習的功課還沒有一半,看來今天又得秉燭夜讀了。
原文晉平公問於①師曠②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③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④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⑤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⑥乎?”平公曰:“善哉!” ——《說苑·建本》
詞語翻譯註:題目中炳燭:點燭
①於:向,對 。
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著名樂師,目盲。
炳燭,點燃火把、火炬。先秦時期尚無蠟燭,當時稱燭,即是火炬
④戲:對……開玩笑。
⑤而,能夠,又能。
⑥昧,昏暗。行,此作並列、行列。昧行,有釋暗中行走
譯文晉平公師曠問道:“我已經七十歲了,想再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著呢?”平公說:“怎么會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國君啊?”師曠回答:“我這個瞎子哪敢和他的國君開玩笑呀!我是聽說,年少又能好學,如同剛升起的太陽,陽光漸明。年壯又能好學,如同中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學,如同點燃的蠟燭,火光明亮。點燃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學好之後)對事物能清晰明理(炳燭之明)怎能與瞎摸瞎闖同樣對待呢?”平公聽了說:“說的好啊。”

相關連結

好學,總不嫌晚。師曠晉平公說的一番話,對任何時期,任何年代想要學習的人都是忠言激勵。
如今,世界發展很快,變化很大,過去學會學精的東西,今天並不一定適用、貼合;今天出現的新事物,還需要繼續學習、理解。社會在不斷進步,競爭尤其劇烈,要迎頭趕上,與時俱進,除了學習,增添新知識,增進新技能,沒有別的再佳的選擇。
少年如此,壯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例如從計畫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一些年歲較大的人,思想跟不上形勢發展,往往感到不很習慣,甚至反感。這中間,情況是複雜的,但是,對當今社會新生事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學習,不足重視,不去接觸乃是主要原因。所以遇到問題,困惑多多,就如師曠所說的,不去取得秉燭之明,容易陷入昧行。

相近語句

  1. 讀書學習無論對什麼人都有益。
  2. 要熱愛學習、珍惜時間。
  3. 要努力學習,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4. 要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