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之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雙峰縣
- 出生日期:1866年
- 逝世日期:1907年
- 職業:革命黨人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簡介,創立華興會,壯烈犧牲,生平概述,設立毛巾廠,民主革命鬥士,生平事跡,出生地,加入同盟會,就義,禹之謨之死,“實業救國”路,禹之謨墓,
人物簡介
民主革命先驅禹之謨,1866年8月27日(農曆7月18日),誕生於湖南雙峰縣青樹坪鎮貽則堂。他少有大志,嫻文習武,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最愛讀王船山著作。20歲時禹之謨遍游江、浙諸省,廣泛接觸社會名流,研讀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愛國憂民之心日趨強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憤然棄筆從戎,投身清軍,立志報國。由於晚清政府腐敗,中日甲午戰爭失敗。1897年,禹之謨回到家鄉創辦實業,走實業救國道路。“戊戌變法”失敗後,禹之謨深知倚賴清廷改行新法,實施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行不通的,遂盟發民主革命思想,積極投入反清鬥爭。1900年,禹之謨東渡日本留學,尋找救國道路。在日期間,他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等人,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1902年春回國,先在安慶設立阜湘織布廠,後返湘潭創辦湘利黔織布局,實踐其實業救國的主張。
創立華興會
1904年初,黃興創立華興會,禹之謨首批加入,積極組織反清鬥爭。1904年4月,為反對美帝國主義攫取中國鐵路建築權,湖南掀起粵漢鐵路廢約自辦運動。禹之謨領導組織省工商各界,集資百餘萬,收回了路權。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不久,禹之謨在湘組建同盟會湖南分會,並被推為首任會長。期間,他還竭力創辦惟一學堂(今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和湘鄉駐省中學(今湘鄉一中)。由於禹之謨精誠愛國,敢於任事,且具有出色的宣傳和組織才能,深得各界民眾的擁戴,公認他是湖南工、商、學各界的代表,分別被舉為湖南商會會董,湘學會會長,湖南學生自治會總幹事。1906年5月,著名的反清革命宣傳家陳天華和愛國志士姚宏業靈柩返湘時,他首倡“公葬嶽麓山,以彰義烈”,發動萬餘名學生舉行大型公葬活動;6月,痛懲長沙善化學務處總監俞誥慶。
壯烈犧牲
1906年8月,禹之謨為反對清廷鹽捐浮收和提款興學等反動政策,率湘鄉駐省中學200名學生回湘鄉與縣衙據理力爭。8月10日,被湖南巡撫龐鴻書以“鬨堂塞署、圖謀不軌”罪名逮捕入獄。1907年2月6日,禹之謨在靖州東門外慷慨就義,年僅41歲。臨刑前他高呼:“為救中國而死,為救四萬萬人而死,繼我志者自有人!”。其遺體始葬青樹坪,民國元年公葬於嶽麓山。孫中山追贈禹之謨為陸軍左將軍。
生平概述
設立毛巾廠
1902年,從日本購買一批紡織機械回國,在安徽安慶設立毛巾廠,次年遷往湖南湘潭,又逾年,遷至長沙,附設工藝傳習所。時人稱:“湖南之有機織,自之謨始。”1904年,他與黃興、陳天華在長沙創立華興會。次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黃興致函,讓他在湖南建立分會,他欣然受命,積極發展會員,建立同盟會湖南分會,擔任第一任會長。次年參加收回粵漢鐵路運動並率先發起抵制美貨運動。創辦湘鄉旅省中學堂與惟一學堂,被推為湖南商會會長和教育會長。1906年夏,他策動學生自治會開會,決定迎陳天華、姚洪業烈士靈柩回湘,公葬於嶽麓山,以彰義烈,又參加湘鄉學界反對鹽捐浮收鬥爭。8月10日被捕入獄。事前,好友曾勸他暫到聖公會避難,他婉言謝絕,他說:“吾輩為國家、為社會死,義也。各國改革,孰不流血?吾當為前驅。”他被捕的訊息傳出,長沙各界紛起營救。清吏深恐激成事變,遂秘密將其解往靖州(今湖南靖縣),備受酷刑,堅貞不屈。1907年1月5日被絞死。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黃興請臨時大總統追贈“陸軍左將軍”,公葬於嶽麓山。
民主革命鬥士
十九世紀中葉,內憂外患動搖著中華古老帝國。湘鄉人曾國藩看到了來自工業文明的衝擊。於是,他在中國首推洋務與西學。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國內階級矛盾暫趨緩和,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一場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近代工業企業為特徵的洋務運動蔚然興起,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經濟的大門,近代民族工商業隨之發軔。
在這場封建經濟大突圍中,洋務倡導者的故鄉──長期勇於拼搏,奮勇爭先的湘鄉,由於紳權勢力盤根錯節,思想保守,拒絕接受新鮮事物,湘軍集團斂聚的財富沒有向以機械化為特徵的近代化生產轉化,而是用於求田購舍,湘鄉無一廠一礦之設,錯失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良機。直到中日甲午戰爭失敗,變法維新之風起,以湘鄉人禹之謨為領頭的湖南人“自強求富”的士氣民風再度被激發出來。
生平事跡
出生地
禹之謨,1866年8月27日(農曆7月18日),誕生於雙峰縣青樹坪鎮貽則堂(今繁星村)。幼年一直受私塾教育,書法文章都有過人之處。
20歲時,隨叔父禹駿烈去南京,在湘軍部隊當文書,不久擔任運輸糧秣事務,往來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此後十餘年均在軍中度過。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任江南轉運津局德州分局派運軍械委員,運輸糧餉軍械至遼寧等沿海戰區。因功績卓著,經劉坤一保奏,以縣主簿候選。但他痛感清政府腐敗,辭命不受,毅然離開軍隊,來到上海,研究實業,希望從發展民族工業入手來挽救祖國危亡。此後,多次在長江沿岸開發礦業,均未成功。
1900年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起義的秘密籌備工作,負責從上海運送軍械至漢口。起義因事泄失敗後,逃出漢口,經上海東渡日本。在東京結識了一批愛國留日青年,又接觸了“革命排滿”和民權思想。鑒於“空言不是救國”,他花很大力氣在東京學習新興的套用化學,又到大坂千代田工廠學習紡織工業。1902年回到祖國,開始致力創辦實業,興學育才和革命活動。
1908年在湘潭設立湘利黔毛巾織造廠,次年遷往長沙。在發展近代企業同時,還積極籌建湘學會及學生自治會,被推舉為湖南商會會董和教育會會長。1904年加入華興會。
加入同盟會
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湖南分會負責人之一。此時全國掀起了抵制美貨運動,他通過湖南商會積極推進這一運動,促成商界於1905年8月召開有4000多人參加“湖南全省紳商抵制美貨禁約會”。翌年,又領導了湖南鐵路廢約改商辦的運動。
1906年夏天,為拒侮反帝、憂憤國事而獻身的湖南籍留日青年陳天華和姚宏業的靈柩運回長沙。他與同盟會會員覃振、陳家鼎等人商議後,決定組織全城學生把兩人遺體公葬於嶽麓山,“以彰義烈”,藉以擴大革命影響。5月29日,公葬儀式隆重舉行,萬餘名師生一律穿白色制服,手執白旗、輓聯,整隊護送靈柩到嶽麓山,且在墓地前隆重舉行公祭活動。當晚長(沙)善(化)學務處總監俞浩慶指使軍警拘捕了因參加埋葬豎碑而遲歸的十多名學生,作為鎮壓報復。他聞訊後,以教育會長名義向學務處和軍警當局交涉,要求釋放學生,未獲許可。於是組織學生密切監視素有狎邪之游嗜好的俞誥慶。果然第二天晚上,在妓院宿娼的俞誥慶被學生當場抓住,送到濂溪閣開會聲討。他主持這個集會,痛斥俞的無恥行徑,並迫使其同意釋放被捕學生。省會民心大快,鬨動一時。此時他的一系列言行早已為清廷所注意,被清廷官吏視為“挾學界、工界、商界為重,主張民權”的為首倡亂的人物,故此處境十分危險。但他毫不畏懼,堅持鬥爭。6月30日,由長沙回到湘鄉,參加學界反對鹽捐浮收的風潮,與100多名學生代表求見知縣陶福曾,建議停止鹽捐浮收,並將已收錢款移作教育經費。但這次交涉沒有達到目的,即返回長沙。
就義
正在伺機構陷的清朝湖南當局,立即牽強附會地羅織了一個“鬨堂塞署”的罪名,於8月10日將他逮捕入獄。被捕前,有人勸他暫避一下,但他豪邁地說:“吾輩為國家社會死,義也。各國改革,孰不流血?吾當為前驅!”被捕後,被秘密押送至常德。9月19日,又從常德轉到邊遠城鎮靖州(今靖縣)。在靖州監獄,經歷了種種嚴峻的考驗,雖在嚴刑之下,斷指割舌,體無完膚,而終不屈服,對同盟會的組織活動隻字未吐。在監獄裡,他留下了《告在世同胞遺書》,大聲呼籲:“同胞!同胞!其善為死所,寧可牛馬其身而死,甚毋奴隸其身而生!前途莽莽……我同胞其圖之。困心衡慮,終必底於成也!”
禹之謨之死
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有許多熱血男兒為推翻腐朽的清朝,拯救 祖國,獻出了生命,事跡非常感人。 有個叫禹之謨的革命志士,是湖南人。他痛恨清朝賣國害民,積極參加 革命活動。因為他敢說敢做,帶頭反對官府,揭露清朝官員的醜惡行為,被 官府視為眼中釘。官府千方百計要抓他,有人勸他去避難。他說:“我能為 國家為社會而死,是件好事。革命,就要有人流血斷頭,我願意先死!” 禹之謨被捕以後,時任靖州知州金蓉鏡對他動用慘無人道的酷刑。他被脫光衣服, 用繩子吊起大拇指和大腳趾,懸起來拷打;繩子斷了,他重重摔下來,手腳 指被拉斷了。官吏又用香火一下一下燒他的皮肉,讓他跪在鐵鏈上,用皮鞭 抽打 900 多下。他被打得血肉模糊,幾次昏死過去,卻決不屈服。朋友們勸 他吃下有毒藥的食物自殺,免得再受酷刑。他說:“我不能這樣死。大丈夫 要死得光明磊落。我要到刑場上去死,讓百姓看我的刑傷,喚起他們奮起斗 爭。我情願像牛馬一樣被殺,也不當奴隸而生!” 後來,官府要絞死他。他大聲說:“我要流血而死,你為何不殺我的頭, 不讓我的血流出來,辜負了我的報國心!”官吏說:“你總說要流血犧牲, 今天偏不叫你如願!”禹之謨哈哈大笑:“好!我可以保住我的血純淨不受 污染了!”他實現了為國而死的願望。
“實業救國”路
禹之謨1867年出生於雙峰縣青樹坪鎮一個破落的小商人家庭,十五歲到邵陽做學徒,因不滿店主的敲詐而辭工。回家後,潛心史學,習劍練武。20歲時禹之謨“提三尺劍,挾一卷書”遊歷四方,廣泛接觸社會名流,研究西方社會政治學說,愛國憂民之心日趨強烈。
中日甲午戰爭中,禹之謨在清軍中任軍營餉械轉運,因功賞五品頂戴。戰後去上海研習礦學,走“實業救國”道路,擬在長江沿岸開礦,未成。1899年,協助唐才常在上海籌建正氣會。第二年春,又和唐才常在漢口組建自立軍,計畫在長江中下游舉旗反清,事敗,東渡日本,先後在東京千代田和大阪工業區研習紡織工藝和套用化學,追求“實業救國”。1903年,回國後利用從日本帶回來的鐵木混合織機,在湘潭縣城設織布廠,生產毛巾,其產品質優價廉,暢銷各地。1904年遷廠於長沙北門,規模逐漸擴大。
禹之謨創辦織布廠成功,他人紛紛仿效,湖南近代織布工廠“一時創設不少”,“湘省工業之發達,蓋自此始”。光緒末年,省內豫豐昌、永和祥等四家紡織機坊,年產織染布2萬多匹,而且這些廠全部集中在湘潭,此地成為晚清紡織布中心。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湘潭經濟史略》一書中說:“湘潭近代棉紡織工業因近代民主革命鬥士、湘鄉留日學者禹之謨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湘潭縣城創辦湘利黔織布局而開始起步”。《湖南省志》第一卷記載:“禹之謨在1903年創立湘潭毛巾廠,是為湖南近代機織業的開端”。
為培養革命人才,禹之謨在廠里辦起了工業學堂,並捐錢創辦湘鄉駐省中學(湘鄉一中前身)和邵陽駐省中學。
1905年5月,一場源於上海、以抵制美貨為主要內容的反美愛國運動進入高潮。上海通電全國,湖南立即回響。湖南最早投入運動的是禹之謨領導的湖南工業學堂的教職員與學生,他帶領青年學生參加了在長沙召開的“湖南全省紳商抵制美貨禁約會”,並勸說父兄停止買賣美貨。
有代表認為,禹之謨領導的學生愛國運動,不僅推動了民族資產階級抵制美貨,也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這場抵制美貨的運動中,由於禹之謨精誠愛國,敢於任事,深得各界民眾的擁戴。他分別被推選為湖南商會會董、湘學會會長、湖南學生自治會總幹事。
禹之謨墓
主碑刻“烈士禹之謨墓”六字,高1.47米,寬0.5米。左右附碑分別刻墓主禹之謨遺作《告同胞書》手跡和朱杞、顏昌堯所撰墓志銘,均高1.27米,寬0.43米。墓前有石案、石礅、拜台及護欄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