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都城隍廟
- 地址:福建福州鼓屏路省衛生廳附近
- 類型:宗教文化中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兩大特點,歷史地位,歷史傳說,
兩大特點
福建都城隍廟有四大特點。其一,歷史悠久。全國最早的城隍廟,是安徽省的蕪湖城隍廟,建於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年)。而福州的城隍廟是建於晉朝太康三年(282年),相距僅43年,所以福州城隍廟是全國第二早的廟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極盛時面積達100多畝,門前聳立有華表,內有大廣埕、戲台、酒樓、天井、大殿、廡郎、鐘鼓樓、後殿等,規模宏大,蔚為壯觀。
其二,級別地位高。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曾對天下各地城隍按等級賜予封號,如府稱公、州稱侯、縣稱伯。而福州的城隍老百姓尊稱其為“城隍公”,可見級別之高。洪武二年(1369年),被賜封為“監察司民威靈公”, 秩正二品。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把福州府級的城隍提升為省級,稱為“福建都城隍”。所在的小巷,被稱為“城隍街”這在全省、全國實屬罕見。
歷史地位
城隍還受明清兩朝官員所敬仰。史載:朱元璋下旨:“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凡蒞任官員都得到城隍廟“齋宿廟中”,作清廉不貪的宣誓,並表示接受城隍的監督。台灣知府俞兆岳赴台到任前,就特地到城隍廟宣誓:不貪財、不畏勢、不徇私。清朝文臣紀曉嵐到福建赴任提督學政前,齋宿城隍廟,以求城隍在他任內予以輔治。
其三,供奉名臣良吏。福州的城隍廟,供奉的是漢代忠烈人物周苛。周苛是漢高祖劉邦的御史大夫,堅守滎陽城,當項羽攻下城池時,周苛被俘,項羽欲封他為上將軍,享萬戶候。但周苛忠貞不降,並怒斥項羽,於是被烹煮而死,十分慘烈。
此外,福建都城隍廟裡,還附祀許多歷代的名臣良吏、清官鄉賢人物。如唐朝光祿大夫樊公、五代輔佐王審知有功的劉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時尤溪守將盧珖、元朝太尉忠獻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戰勝元軍,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湯和等十幾位之多。由此可見,福州人民對於歷代以來在守護福州城、建設福州城有突出政績的官吏,立牌位於城隍廟中,以示永遠懷念,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其四,管轄“十二州府”。全國各地的城隍,只管轄本地府縣,而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卻管轄全省各個府縣,這在全國是十分罕見的。尤為有特點的是管轄的名稱為“十二府州”。
歷史傳說
眾所周知,福建別稱“八閩”,其來歷是因為明朝時,福建全省分為八個府,分別為福州府,延平府(今南平)、建寧府(今建甌)、邵武府(以上四府又稱“上四府”)、興化府(今莆田、仙遊)、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今長汀)(以上四府又稱“下四府”),總共八府,故稱“八閩”,並正式開始設省。
為何福建都城隍會統轄“十二府州”呢?原來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第二年(1684年),設立“台灣府”,歸屬福建省管轄,並由福州派出官員赴任,故此時的福建除了“八府”外,又增加了一個“台灣府”,所以這時期的福建,別稱為“九閩”。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閩東地區的“福寧州”(州治在今霞浦縣),升級為“福寧府”,管轄霞浦縣、福鼎縣、福安、寧德和壽寧。於是,這時期的福建由九個府又加一個“福寧府”,變成了十個府,史稱“十閩”。此外,清朝時福建除“府”外,下面還設有兩個“州”,即龍巖州與永春州(州下面為縣)。十個府加兩個州,這便是“福建十二府州”的來歷。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政府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決定將台灣府升級單獨成立為省。從此,台灣開始成為我國單獨的一個島嶼省份。然而,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灣設府歸福建管轄,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結束,台灣總共有201年的時間屬於福建管轄,這也從歷史上說明閩台關係之密切。難得的是,在都城隍廟大殿的牆壁上,繪畫有“十二府州”官員的形象,這也為全國各地所罕見,說明了閩台之親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