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安溪鐵觀音起源於唐末,興於明清,盛於當代,近300年的發展鑄就了“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的標籤。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是以傳統鐵觀音品種選育、種植栽培、植保管理、採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以及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徵。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是鐵觀音的發源地。鐵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清雍正年間在
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發現並開始推廣。其由來有兩種傳說:魏說——觀音託夢和王說——乾隆賜名。
現代技術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孕育了多項茶樹無性繁殖的技術,並創製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明末清初,安溪茶農發明了獨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獨特的“半發酵”茶類——烏龍茶,同時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推廣了帶狀茶—林模式。樹種以豆科的喬木和小喬木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蔭、冬天落葉覆蓋地表的功能。套種一年生綠肥,梯壁種草護草,以覆蓋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棲息場所,蘊含了深刻的生態學哲理。
可以說,安溪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造就了獨特的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是當之無愧的
農業文化遺產。
社會認可
安溪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是中國烏龍茶之鄉、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2016年以來,安溪鐵觀音連續五次位居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區域品牌價值茶葉類第一,獲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獨特的氣候環境以及“天、地、人、種”完美結合的生產製作體系,造就了鐵觀音品質——天然“蘭花香”和獨特“觀音韻”。2014年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022年5月20日,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訊息,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因以獨特方式利用傳統方法和知識,維護特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發展進步
2021年5月7日,以“生態:景觀、空間與茶”為主題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踏勘與工作交流會在安溪縣舉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孫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系副教授李耕等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農業遺產的屬性出發,探討安溪縣茶業從業者有關生產性土地、水、本土建築等方面的物質遺產,及其有關的文化和觀念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