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灶王
- 外文名:The king of people
- 分類:風俗習慣
- 流行地:中國北方
- 發源時間:秦朝
- 活動時間:臘月二十三
灶王,小年由來,祭灶習俗,祭灶形式,接灶儀式,灶上避忌,相關諺語,注意事項,
灶王
中國商朝已有灶神之說。古代文獻中,對灶王是誰有多種說法。
《莊子·達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記載。司馬彪註解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淮南子·氾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於天下,死祭祖於灶神。”當時祭祖灶神,屬紀念性質。據說灶君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故聯曰:“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君何時回宮?大概是春節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裡,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是一種良好的祝願。
汪葵《事物會源》則以黃帝為灶神。炎帝與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與《事物會源》的說法,灶神就是這兩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穎達在註疏《禮記·禮器》時卻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傳說中的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一視為帝獸時火官,後人尊為火神。火神本是為人類造福的,也成了火災的代名詞。
《呂氏春秋》則曰:“吳回回祿之神,托於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
上述已有六說,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認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書》另立一說,分立東、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灶神就更多了。據稱商朝末年,姜子牙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歷經多次浴血之戰,終於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師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將領犧牲後,都能受封為神;但廣大衝鋒陷陣的士兵,戰死沙場,卻都未受到封賞。這些游鬼冤魂,死於歸宿,心中不快,難免鬧事。姜子牙了解這一情形後,便將戰死的士兵封為灶神。這樣一來,既可制止鬼魂閒蕩尋釁,又可將家家戶戶管起來,可謂一舉兩得。
小年由來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祭灶習俗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述:灶神每月最後一日上天,為的是向天尊匯報人們的善惡功過。罪大的“奇紀”,減壽三百天;罪小的“奇算”,減壽一百天。《易內戒》也有類似的說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報告人的過失。司命神根據灶神的匯報,按照過失大小來剝奪人的壽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職權就這樣逐漸擴大,由管一家飲食而變為操一家生死禍福,並且隨時記人功過善惡。
祭灶形式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併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從前北京有許多灶王廟,家家戶戶供灶王爺。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風俗。
唐代以前,習慣上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於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後,灶神上天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江北地區的習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區的風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王上天之日。
舊時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唯恐得罪這位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使者。祭灶時,一面燒香磕頭,一面口中念禱,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後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匯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宋代范成大《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裡將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闡述得一清二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討好灶君,目的是為了請其上天少說是非,討個吉利。
因為灶王的奏報與人們的禍福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祭灶必須虔誠,並有所禁忌,不得觸犯灶君老爺。據說西漢有個陰子方,祭灶虔誠,一心向善,因而發財,成為名震一方的巨富。清朝有一部《太上寶筏圖》,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灶王將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匯報,於是便得到了實惠:家中兩人科舉及第,躋身官場;老兩口也健康長壽,安度晚年。這些故事,都說明灶君信仰在不斷擴大,尤其對下層百姓影響極廣。《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勸人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義。
過去人們習慣在灶門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寄託於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儀式。通常是先將灶君畫像揭下,和元寶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則用花花綠綠的紙糊成轎子,將灶神、紙馬放入轎內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轎上天。有的將“灶君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內焚燒,表示送灶王騎馬上天。還有燃起一枝馬尾松,一邊燒,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蓬青松一蓬煙,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騎馬上天。
接灶儀式
將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戶帶來吉或凶、福或禍。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
還有一種說法是:灶君上天奏事,來回總共七回。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馬紛紛乍解鞍。來復只須占七日,笑他人說上天難。”這就很有些浪漫主義的趣味,“笑他人說上天難”既豪邁,又瀟灑,可體現灶王爺神通之廣大。
灶君老爺正月初一從天上回來,家家戶戶又可做祭祀,稱作“接灶”。接灶很有點像為遠方來客或外地歸來的親人接風:儘可能將豐盛的酒菜,作為供品,讓旅途勞頓的灶神享用,還要焚香禮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時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得罪了灶王爺,就怕以後“他”上天打你的小報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你的壞話,那就夠你受得了。
隨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陳繼儒所著《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時,一隻家犬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家犬湊熱鬧,依然照拜灶君不誤。說來也怪,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嗚呼了。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悅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後來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這樁事情傳了出去,有人便斷言,這是灶神保佑了張悅一家。
灶上避忌
對灶君的崇敬,除了畢恭畢敬的祀奉外,還表現在許多忌諱上。由於對灶王爺既尊重,又畏懼,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忌諱來。這些忌諱,主要是灶前什麼東西不能放,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尤其是對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對灶君避忌記載最詳細的,當推《敬灶全書·灶上避忌》了。是書嚴格規定:“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髮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污髒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
相關諺語
北京諺話有:“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之說,意思是臘八傳來春節即將到來的信息,一到年關債主逼債,而二十三日是逼債最緊要的時候,所以是要命的關東糖,到除夕午夜吃餃子,一般債主按規矩就不來了。一些窮苦之家,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買關東糖祭灶,因此,舊京民間有歌留傳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
注意事項
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為自古以來,在春節前後天氣乾燥是多火災的時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掃塵土”。掃塵土不僅有益於環境衛生,還有益於防火,因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徹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個起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