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五代文物。高3.2米,寬0.9米。又稱“石翁仲”,1973年從距永陵墓冢南偏西400米左右出土,屬於千年前永陵神道石刻,為青石圓雕,著文官服,手持笏板,腰配寶劍,高大威嚴,神情肅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代神道石人
- 館藏地點: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永陵路10號
- 所屬年代:五代十國
- 出土地點:距永陵墓冢南偏西400米左右
- 所屬博物館:成都永陵博物館
-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
神道石人一般指本詞條
此展品為五代文物。高3.2米,寬0.9米。又稱“石翁仲”,1973年從距永陵墓冢南偏西400米左右出土,屬於千年前永陵神道石刻,為青石圓雕,著文官服,手持笏板,腰配寶劍,高大威嚴,神情肅穆。
石獸都分列在陵墓前的所謂“神道”上。排列的石人,一般分為勛臣、文臣、武臣三種,都是圓雕立像;石獸分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石人與石獸均是對立象,體積很大,雕刻莊重精細、造型生動有力,都表現出恭肅的...
草原石人的相貌、服飾、器物的具體形象,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自東周以後,歷西漢、隋、唐至晚清,皇陵及將相陵墓都相沿成俗,列石人石獸為神道,高踞帝陵之尊,威風、顯赫。阿貢蓋提草原上的石雕人像,都...
現為成都永陵博物館景觀。古時候通往墓冢地宮的道路叫做“神道”,在皇陵神道上一般會設定石人、石獸以彰顯墓主身份。這裡的神道,是永陵博物館以出土石人為依據,參照唐代帝陵神道石刻的組合形式增補的。增補後的神道能更好還原文化景觀...
這種場合的神,是鬼神的意思;因為鬼神同時也包括死者靈魂在內,所以神道是通向死者之道,即為墓道的意思。把神道當作墓道使用是漢代以後的事。漢代大將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發現最早的神道。神道兩側置放石人石獸,象徵帝王生前的儀衛。...
神路,又名十三陵神道,即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築的前導部分,總長約7.3公里。明朝時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橋、大宮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南五孔橋、七孔橋、北五孔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築。歷史沿革 ...
由享堂、山手、平台、神道及兩側石人、石馬、石羊等組成;曾豫齋墓是廣州地區所知規模最大的石砌山手形明代墓葬,不僅石構件琢刻精美、前所未見,而且六尊石俑齊備、保存完好,明代風格顯著,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08年12月...
吳復墓,採用東西向,墓向坐東向西,墓前是一條寬10米的神道,享堂、神牆不復存在。現存神道上有一組石灰岩立體雕塑位於神道兩邊。自東向西相對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華表。刻工採用鏤空為浮雕相結合,為元末明初...
泰陵因風水地形關係,原設計中沒有設立石像生一項。後來因為與典制不合,採取了向南展拓大紅門和北向移建龍鳳門等措施,才在大碑樓與龍鳳門之間安設了石像生,分列神道兩旁。它們是石獅、石象、石馬、石雕文臣與武將各一對。石像生...
其墓葬(在今建淮鄉)也頗具規模,有神道石人石馬。遺憾的是其墓葬毀於文革中,墓誌碑也被砸碎,不復得見。親屬成員 祖父:楊殿邦 父親:楊鴻弼 兄弟:楊士燮、楊士銓、楊士晟、楊士琦、楊士驄 人物評價 楊士驤身為清廷封疆大吏...
這便是方塔院又一人文歷史景觀--明代神道石像生(即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又稱“翁仲”)。相關歷史 神道石像生是我國古代帝王和貴族重臣墓冢前的石道常用的築建形式,其種類、數量多少則顯示了墓冢主人生前的地位和功績。北方...
20世紀50年代初,陵前曾存石碑數十通,神道兩旁石人、石馬、石羊、石獸等石像若干。在上世紀50年代修築賀蘭水庫、農田基建等過程中多被毀掉修壩砌渠。現陵南200米處,神道西側僅存石獸獬豸(xiè zhì)一尊。石獸雕刻刀法古樸簡約,...
這與自東漢起代表等級所列的石人(翁仲)不同。東漢大臣墓前石刻群中有翁仲的還很少見。《風俗通·神怪篇》記載汝南汝陽彭氏墓前神道上立有一石人,《水經注》中提到墓前石刻群的有多處,而石刻群中有石人的僅一處,即《洧水注》...
張本家族墓地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銅城街道王宗湯村西300米處。主要有墓表、石坊、石羊、石人、石虎等,分別置於墓前和神道的兩側,今保護完好。墓表為楞石柱,柱上端各刻一望天猴,通高235厘米。石坊柱為八楞,蓮花柱礎,柱上...
從清東陵順治皇帝的孝陵大碑樓沿著神道北行,繞過案山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兩側設定的石人石獸的總稱。石像生的作用最初是除邪惡、驅鬼怪,後來又有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莊嚴氣氛、驅邪、鎮墓的作用。簡介 孝陵...
文天祥墓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大坑村,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是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的墓葬。文天祥墓由墓本體、望柱、牌坊、神道以及神道兩側的石俑、石馬、石羊、石人組成,...
現存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憲墓碑1方;墓前神道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1對,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華麗;石門1架,華表1對(上有望天猴)。王憲,字維剛,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為官清正,忠心報國,卒贈少保謚康毅。其子王...
封土南為240餘米的神道,其兩側設定石像生兩列,南北長約205米,東西寬約30米。文物遺存 綜述 永康陵遺存神道石刻,由南往北依次為華表1對,天祿1對,石人1對,石獅1對。華表 華表1對,位於神道最南端,東西對稱。存東側華表倒仆...
五代後唐雕刻。在今福建福州戰坂鄉蓮花峰斗頂山。是閩王王審知(862-925)墓前石雕群像。有神道一組石 雕,文武石人、石獸計十件。武士高1.65米,身披甲冑,按劍護衛,文臣高2米,頂冠著履,長袍廣袖,執笏凝神,整體起伏跳動,...
杜三策墓位於大羊鄉三旺村北750米處山坡地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杜三策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馬、石羊、石人和神道碑等,惜在“文革”中被毀,今僅存石羊1個。光緒版《東平州志》載:“明都御史杜三策墓,縣治東北五十里三旺集北...
石質雕塑類藝術公園 南京白馬石刻公園遷入石刻100多件,其中有六朝時代的石龜2件,宋代神道石人、石馬4件,其餘大多為明、清石刻,代表了從宮廷到民間,從宗教到民俗,從住宅到陵墓的不同品種、不同造型,上起六朝,下至明清,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