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特點
《神經漫遊者》是電腦朋客類科幻作品的典範。
在未來世界裡,跨國企業集團猶如社會巨獸,毫無制約地主宰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又在彼此之間肆無忌憚地進行信息大戰。跨國企業和
犯罪組織競相控制全球電腦信息系統的中心,因為電腦自動控制業已成為新世界最主要的
經濟資源,在那裡,
城市居民不再是消費者,而是生產者。人們普遍存在錯位心理,因為他們失去了完整的個性。個人的存在全然作為維持未來世界秩序的工具。在那裡,
城市人口結構包括企業集團的上層決策者,正在不斷削弱的中層階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被人輕視卻頗有組織性的下層民眾。
在創作上,這部小說
場面調度正確,逼真地反映了80年代美國的社會氛圍。雖然作者顯然沒有“預先設計”的程式,但是他運用了電腦操作的
一般規律,故而小說的結構和情節具有電腦程式的可創性。
小說情節複雜跳躍,模擬人們進入電腦
創意空間後的神奇感覺。小說容納了多重而又強烈的意象。這些意象超越了科幻的界限,進入
大眾文化之中,進入電腦文明之中,進入了後現代跨國資本主義之中,構成一個離奇、瘋狂、似非而是的未來世界。這些意象的
批判性隱喻,使未來世界錯綜複雜,耐人尋味。這部小說在創作上的突破,開闊了科幻審視社會的視野,給科幻小說帶了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1948年生於美國,年輕時因反越戰情緒強烈,被美國徵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
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
溫哥華安身,成為加拿大公民,在這個
太平洋沿岸城市裡,吉布森無時不感到日本和香港等
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勢力對
北美的滲透日益加劇。跨國資本主義和
後現代科技文化不斷增強的態勢,引起他的關注,漸漸也成為他科幻創作的社會背景。
內容簡介
小說的主人公名叫凱斯,屬於生活極不穩定的下層階級,二十四歲,他二十二歲時,曾是斯普羅爾最棒的牛仔之一,一個強悍活躍的人,他受訓於名師麥科伊·波利和博比·奎因,他們都是行當里的
傳奇人物。他依賴於一種
永久性的高水平
腎上腺素——年輕和技藝熟練的一種副產品,插迸用戶電腦
賽伯空間的
控制板,把自己脫離肉體的意識切入交感幻覺世界,這交感幻覺世界就是矩陣,他是個賊,又為別的更加富有的賊工作。僱主們向他提供特殊軟體,用於穿過聯合系統明亮的隔牆,打開通往資料庫豐富的
信息窗。 他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卻又矢口否認。他偷了僱主們的東西,試圖在阿姆斯特丹找個買賣贓物的人轉手,但被識破,於是四處躲避追殺,在最危難之時,受僱於某
跨國企業,奉命潛入泰西埃一阿什普爾
家族企業的信息中心一迷魂光,竊取機密情報......
作品背景
cyberpunk
電腦朋客的英文是cyberpunk。
“
punk” 原是七十年代
搖滾音樂界的專用術語,指那些衣著古怪,性格暴躁,心懷不滿,具有強烈反叛意識的城市搖滾青年,“punk”泛指當代文化的反叛者,也有人稱其為城市電腦牛仔,一般認為,“cyberpunk”一詞是由貝什克1982年杜撰,後來作家兼編輯杜佐斯借用這個單詞來概括80年代出現的以電腦化自動控制的社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於是,一場電腦朋克運動迅速席捲西方
科幻世界,湧現出不少電腦朋克作家、電腦朋克小說和電腦朋克論壇。
代表性作品包括謝伯德的《
戰時生活》(1987)、施恩特的《廢棄的心城》(1988)、盧索的《地下走廊》(1989)、卡蒂根的《合成之家》(1989)、彼爾茜的《他、她、它》(1991)和斯特林的選集《鏡軍》(1986)……
科幻小說基調變化
電腦朋客運動的出現,也是科幻小說基調變化的必然體現,科幻小說的基調從20年代開始大致發生了三種變化:樂觀、懷疑、悲觀。從20年代到二次大戰結束,科幻小說反映了人們對
科技進步造福人類普遍持有的樂觀態度。從40年代到60年代,科幻小說反映出人們對壟斷經濟和
強權政治的懷疑,儘管這種懷疑尚未使人完全喪失對未來的信心,而從70年代起,隨著
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科幻小說開始反映人們對
人口爆炸、環境污染、核試驗、空間殖民、
金融危機、自然災禍、社會非人性化趨勢的不斷加深的焦慮和日趨嚴重的悲觀情緒。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家懷著悲觀情緒描繪可怕的反面烏托邦社會,烏托邦是科幻小說的傳統題材。烏托邦代表比現實更加美好的社會。
反面烏托邦小說並非反對烏托邦,而是以描寫比現實更加黑暗的社會來表露對現實世界的厭惡和憤恨。
托馬斯·莫爾1516年發表的《烏托邦》是烏托邦文學的經典,而
俄國扎米亞京1925年發表的《我們》、英國赫肯黎1932年發表的《美麗新世界》和英國
喬治·歐威爾1949年發表的《1984》都是反烏托邦的經典,由此可見,電腦朋克並非無本之木,而是科幻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延續和發展。
作品意義
電腦朋客運動也是
後現代工業社會的必然產物。80年代,西方社會呈現
跨國企業殘酷競爭和多
文化滲透的嚴峻態勢。全球性資本的大炒作變成了無規則的遊戲。
企業兼併和投機助長了短期利潤的巧取豪奪,億萬富翁驟增,集團財富累積,與此同時,
公共事業和
社會福利卻捉襟見時,困境重重。
世界經濟動盪不安,高新科技泛濫造成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嚴重過剩,
勞動力市場日趨萎縮,無權無勢的
社會成員的社會和經濟權益不斷受到侵害。
電腦朋克科幻小說流行於80年代,因為它集中反映了這樣的社會變化及廣大讀者對這種變化造成
社會問題而產生的焦慮、悲觀和憤怒。有人認為電腦朋客是
後現代文學的一部分,因為
後現代主義的許多特徵完全適用於它,電腦朋克作品不受人物形象、布局和
道德規範的約束,而取決於寫作自身的節奏,讀者必須隨著電腦的滑鼠的移動而適應現實的不固定性。寫作和閱讀猶如電子遊戲,無中心、零散化、無深度、調動誇張、實感和幻覺的界限模糊,完全是以戲諺筆觸表現
後現代情景陰鬱黯淡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