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吳潛濤等創作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吳潛濤等創作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是吳潛濤等創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2014年3月。

該書綜合運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種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原則、方法、途徑及其發展趨勢,科學揭示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內在規律,探索增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
  • 作者:吳潛濤等
  • 首版時間:2014年3月
  • 字數:348千字
  • 類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由八章構成,第一、二章主要追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淵源,介紹中國傳統榮辱思想、西方傳統榮辱思想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榮辱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第三、四章剖析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邏輯結構的基礎,揭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實質、功能特徵;第五至八章為主要對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原則、方法、途徑進行系統的探討和分析,對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重點人群與重要著力點的依據、原則、方法、途徑等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外榮辱思想溯源
第二章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榮辱思想
第一節 中國傳統榮辱思想
第二節 西方傳統榮辱思想概述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榮辱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列寧榮辱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三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其精神實質
第四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特徵及其功能與作用
第一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形成及其意義
第二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與結構
第三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精神實質
第一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功能
第三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原則、途徑與方法
第六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重點人群和重點內容
第一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原則
第二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途徑
第三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主要方法
第一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重點人群之一:領導幹部
第二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重點人群之二:青少年
第三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重點人群之三:公共人物
第四節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重點內容:誠信守法
第七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著力點之一:榮譽感培育
第八章 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的著力點之二:道德恥感培育
第一節 榮譽感的含義與本質
第二節 榮譽感的功能與作用
第三節 榮譽感培育的原則與路徑
第一節 道德恥感的含義、本質與特徵
第二節 加強道德恥感培育的原因分析
第三節 道德恥感培育的路徑

作品思想

該書闡釋了中國古代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榮辱思想的具體內容、表現形態及其特點,並對其得與失、繼承與超越進行了評析;梳理剖析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榮辱思想、中世紀基督教榮辱思想、近代西方榮辱思想以及以恥感為主要內容的日本傳統榮辱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榮辱思想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發展的理論基礎。該書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榮辱思想的內容、基本特點以及列寧的繼承和發展,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該書認為,儒家榮辱思想在中國傳統榮辱思想中居於核心地位,儒家關於榮辱問題的論述豐富,其影響也深遠。儒家從榮辱與人性、德性、言行、社會的關係出發,圍繞仁、義、禮、智、信來展開其基本內容,並將其榮辱思想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儒家對於榮辱觀的諸多基本理論問題作了深刻的、多方位的倫理思考,主要包括榮辱的人性根源、榮辱與德性的關係、榮辱與言行的關係、榮辱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等。其主導的、帶有傾向性的觀念主要有:“好榮惡辱”是人內在的自然性情,德性是榮辱評價的內在基礎,言行是榮辱評價的外在根據,教育是“衣食足”與“知榮辱”的必要中介等。以此為依據,可以說儒家榮辱思想具有普遍性、道德性、實踐性、社會性等特徵。法家關於榮辱的思考始終圍繞著人性、利益、國家、君主來展開,法家在深諳“好榮惡辱”人性的基礎上,從實現國家治理秩序、君主統治秩序的價值訴求出發,深入思考個人榮辱與統治秩序的關係。相對於儒家、法家等學派而言,在榮辱觀念上特殊、在行動上特立獨行的是道家。道家以道為貴,崇尚自然、無為,拒絕虛榮,主張處下、“守辱”,不以功名為榮。道家深刻地洞察到榮與辱的相互依存與相互轉換,並努力實現對於榮辱的超越。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在兩千多年的歷程中,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佛教承認榮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於榮辱有豐富、深刻、獨特的認識,其榮辱思想具有求善性、超越性、平等性等特點。以儒家榮辱觀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榮辱思想,對於塑造中國人的道德人格,引導人們的價值追求,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傳統榮辱思想的階級局限、時代局限和思維局限。
該書認為,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既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榮辱思想的精華,也充分借鑑了西方傳統榮辱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從總體上看,西方傳統榮辱思想的歷史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以城邦榮譽為最高追求的榮辱標準,到中世紀以罪感思想為核心的基督教榮辱思想,再到近代思想家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研究視域對榮恥思想的探索與分析。
該書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榮辱思想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發展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關於榮辱思想方面的研究,但他們在進行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研究的過程中都重視道德問題,並對榮辱問題作出過精闢的論述。例如,在談及恥感的功能問題時,馬克思提出了羞恥是一種內向的憤怒,羞恥已經是一種革命的獨到見解;在談到榮辱觀的評價標準時,恩格斯提出了“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的論斷。馬克思、恩格斯還明確提出了榮辱觀評價的客觀標準,並以此為依據深刻地批判了剝削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的榮辱觀。列寧的榮辱思想是列寧在領導俄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在同各種錯誤的榮辱思想作堅決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榮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列寧的榮辱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內容有:愛國主義必須與無產階級利益、國際主義相統一;和民眾打成一片,反對官僚主義;崇尚科學技術,反對狂妄自大;提倡無報酬的勞動,反對“人人為自己”的生活常規;提倡團結一致,反對自私自利;強調充分信任,反對政治訛詐;實行嚴格的革命紀律,反對黨內派別活動;提倡艱苦奮鬥,反對鋪張浪費等等。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2013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
2014年3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78-7-300-18954-3

作者簡介

吳潛濤,河南南陽臥龍人。1976年鄭州大學畢業;1981年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宣傳部長、哲學院黨委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