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宗教

社會主義和宗教

《社會主義和宗教》是俄國革命家列寧創作的政治著作,首次出版於1905年。

在該文中,列寧揭示了宗教產生的根源,確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明確了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豐富和完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主義和宗教
  • 外文名:СОЦИАЛИЗМ И РЕЛИГИЯ
  • 作者:列寧
  • 類別:政治著作
  • 首版時間:1905年
  • 字數:約27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品爭議,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文揭示了宗教產生的根源,確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列寧認為,“宗教是一生為他人幹活而又深受窮困和孤獨之苦的人民民眾所普遍遭受的種種精神壓迫之一”,“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爭取工人階級解放的覺悟的先進戰士的聯盟,不能夠而且也不應當對信仰宗教這種無知和蒙昧的表現置之不理。黨應該廣泛解釋自己建立在科學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上的黨綱。只有這種世界觀才能揭露宗教的真正的歷史根源和經濟根源。列寧強調科學知識的宣傳在反對宗教偏見的鬥爭中的重大作用。

創作背景

20世紀初,地主階級勾結宗教勢力,資產階級也拉攏信教民眾,對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工人階級政黨內部對宗教的態度也出現了分歧。俄國的資產階級故意煽動宗教仇恨,企圖轉移無產階級在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上的注意力,達到瓦解無產階級的鬥志、削弱無產階級力量的目的。為了公開宣布社會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對待宗教的基本態度,幫助民眾認識宗教的本質和自身受壓迫的根源,教育民眾用科學的世界觀來武裝頭腦,去爭取現實社會中的美好生活,列寧寫了這篇文章。

作品思想

第一,列寧提出了宣傳無神論、驅散宗教迷霧的任務。
在社會主義運動中處理好宗教問題,必須正確認識宗教的社會根源和社會作用。列寧指出,宗教是一生為他人幹活而又深受窮困和孤獨之苦的人民民眾所普遍遭受的種種壓迫之一。正如野蠻人由於沒有力量同大自然搏鬥而產生對上帝、魔鬼、奇蹟等的信仰一樣,被剝削階級由於沒有力量同剝削者進行鬥爭,必然會產生對死後幸福生活的憧憬。對辛苦一生貧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導他們在人間要順從和忍耐,勸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天國的恩賜上。對於依靠他人勞動而過活的人,宗教則教導他們要在人間行善,虛偽地為他們的剝削生活辯護,“向他們廉價出售進入天國享福的門票。”通過這樣的分析,列寧用“鴉片”和“劣質酒”形象地概括了宗教的社會作用:“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宗教是一種精神上的劣質酒”。馬克思早就說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的觀點,又進一步用俄國人民熟悉的“劣質酒”來說明宗教的作用。他說,資本的奴隸飲了這種酒,就毀壞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不再要求多少過一點人樣的生活。
基於對宗教社會作用的分析,列寧提出要進行無神論宣傳,“驅散宗教的迷霧”。他說:“社會主義吸引科學來驅散宗教的迷霧,把工人團結起來為美好的人間生活作真正的鬥爭,從而使他們擺脫對死後生活的迷信。”列寧闡明了堅持黨的綱領,必須堅持無神論宣傳。他說,我們的黨綱完全是建立在科學的而且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上的。因此,“要說明我們的黨綱,就必須同時說明產生宗教迷霧的真正的歷史根源和經濟根源。我們的宣傳也必須包括對無神論的宣傳”。
第二,列寧闡述了宗教與國家的關係,指出:“教會與國家完全分離,這就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向現代國家和現代教會提出的要求。”
教會與國家分離的要求通常表述為“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事情”。針對已經發生的錯誤解讀,列寧對這句話作了全面、深入的闡述。他指出,這句話是就國家而言的,不是就無產階級政黨而言的。“對於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政黨,宗教並不是私人的事情。”黨不能夠、不應當對信仰宗教這種不覺悟、無知和蒙昧的表現置之不理,不能放棄跟宗教迷霧進行鬥爭而把這種思想鬥爭當做私人的事情。“就國家而言,我們要求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列寧明確闡述了這一要求的含義:國家不應當同宗教發生關係,宗教團體不應當同國家政權發生聯繫。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認任何宗教,像通常任何一個社會主義者那樣做一個無神論者。在公民中間,完全不允許因為宗教信仰而產生權利不一樣的現象。在正式檔案里應當根本取消關於公民某種信仰的任何記載。
宣布宗教對國家而言是私人的事情,實質是實行政教分離、教會與國家分離,不允許教會幹預國家政治或國家利用宗教統治人民,實現公民宗教信仰自由。這本來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在西歐,資產階級民主派在他們衝擊封建制度和中世紀制度的革命時代已經在相當大程度上完成了這個任務。但是在俄國,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因而實現政教分離也成為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向國家和教會提出的要求。在當時沙皇專制制度下的俄國,教會農奴般地依賴於國家,而俄國公民又農奴般地依賴於國家教會,中世紀宗教裁判所的法律仍然列在國家的刑法和刑事法規中。法律追究人是否有信仰,摧殘人的良心。因此,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實行教會與國家分離,成為工人政黨在社會主義運動中提出的要求。列寧說:“俄國革命應當實現這個要求,這是政治自由的必要的組成部分。”
第三,列寧強調,決不能把宗教問題提到它所不應有的首要地位。
在社會主義運動中重視宗教問題,決不意味著可以誇大宗教的作用,離開革命的政治鬥爭、經濟鬥爭把宗教信仰問題提到首要位置,甚至背離社會主義運動的全局和整體利益去“向宗教開戰”。
列寧指出,不應當像資產階級的激進民主派那樣,“從理性出發”,“離開階級鬥爭去抽象地、唯心地來提宗教問題”。資產階級學者離開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把宗教的產生說成是欺騙和無知的結果,這是僅僅從人的理性出發去看宗教,是一種抽象地看待宗教問題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宗教的起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它是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之所以會產生宗教這種顛倒的世界觀,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的世界。因此,只有對社會進行革命的改造,才能為宗教的消亡創造條件。列寧指出,如果認為在一個以無休止的壓迫和折磨勞動民眾為基礎的社會裡,可以用純粹說教的方法消除宗教偏見,那是愚蠢的;如果忘記宗教對人類的壓迫只不過是社會內部經濟壓迫的產物和反映,那就是受了資產階級觀點的束縛。同被壓迫階級共同進行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這種根本利益上的一致相比,無產者在宗教信仰上的分歧是次要的。把無神論與宗教信仰的分歧提到首位,就會分散真正革命鬥爭的、經濟鬥爭的和政治鬥爭的力量。“被壓迫階級為創立人間的天堂而進行的這種真正革命鬥爭的一致,要比無產者對虛幻的天堂的看法上的一致更為重要。”
列寧明確指出,雖然永遠要宣傳科學的世界觀,“但是這決不是說,應當把宗教問題提到它所不應有的首要地位”。

作品影響

在該文中,列寧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的論斷,提出了“對於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政黨,宗教並不是私人的事情”的主張,明確了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豐富和完善。

作品評價

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田心銘:在該文中,列寧把正確對待宗教的問題,當作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並向社會主義轉變這一事業中的一個部分提出來,是站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運動全局的高度來觀察和論述宗教問題的。列寧處理社會主義和宗教關係的理論和實踐,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放:在這篇約二千五百字的雄文中,列寧對社會主義與宗教的關係作了言簡意賅的精闢辯證論述。他既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宗教的界限,又闡明了社會主義與宗教不可分離的思想。

作品爭議

馬克思於1843年提出的一句關於宗教的經典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列寧在《社會主義和宗教》是如實轉引這句話的,可惜這句話在20世紀50年代的書刊中被譯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這樣就使人誤以為宗教是毒品。
事實上,在馬克思生活的19世紀的歐洲,鴉片本是一種比較昂貴的鎮痛劑。馬克思對宗教的比喻也正是說它是一種鎮痛劑,類似阿斯匹林等等。這種“鎮痛劑”多是對症不對因,治標不治本。馬克思是說人民有了苦難,悲痛難抑,只好在宗教信仰中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脫。歷來剝削階級慣於利用宗教在精神上奴役人民,使他們逆來順受,安於貧困和逆境,遠離革命鬥爭,把希望寄托在天國的恩賜上,這是必須批判的。
可是把宗教翻譯成“鴉片煙”就變成了毒品,等同於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煙土”、海洛因、大麻等等。幾字之差,馬克思原意被修改了,許多年來對宗教的性質、功能,看法上的偏頗也由此產生了。

出版信息

該書於1905年12月3日載於《新生活報》第28號。
中譯文有3種:蘇凡譯,收在1950年6月天下圖書公司由版的《社會主義與宗教》一書中;郁文哉譯,收在1954年2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社會主義與宗教》一書中;中共中央編譯局譯校,收在1958年12月出版的《列寧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0卷、1987年出版的《列寧全集》第二版第12卷。
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維吾爾文版(1958年11月)、蒙文版(1958年12月)、藏文版(1959年3月)。

作者簡介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