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紅壤化

磚紅壤化

在冷涼的氣候條件下,土壤容易發生灰化,而在熱帶地區,特別是炎熱而多雨的條件下,則容易發生土壤的磚紅壤化。在這種條件下,由於風化和強度淋失,鐵和鋁的礦物質就變為不可溶的化合物,在二氧化矽和其他礦物質被淋失以後,這些的化合物就遺留下來,產生氧化土(oxisols)。這樣一來,土壤就變成了紅色或黃色的物質,這是一個很深的氧化物表層,主要由鐵和鋁的不溶性氧化物所組成,其他化合物均已淋失。當這個過程進行達到極點時,這些礦物質就形成一個堅硬的紅色岩塊,也就是磚紅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磚紅壤化
  • 外文名:laterization
  • 重要因素:母質
  • 主要成分:矽鐵氧化物
作用,過程,特點,

作用

磚紅壤化作用有些像假潛育化作用,它是以消散的無定形物質,由於結晶而沉澱為或多或少緊實的結晶複合體,但它有別於假潛育化作用,所有這些複合體間的空隙皆逐步填充,並在一起長成一個結晶的塊體,在受到乾燥作用後,形成堅如岩石的結持度。

過程

磚紅壤化過程是使土壤環境不斷破壞的過程,如果不加保護,變化可能很激烈,在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可逆的;沒有植被的不所改良作用,土壤變得很硬,燒磚狀,難以對付,若干年後成為不能為農業所用的土地。
母質是磚紅壤化的重要因素。熱帶也具有肥沃土壤的地方,主要是河谷地區沖積和新近火山活動形成的。這種土壤中富有礦質營養物,是河水帶來或地球本身噴出。因為許多熱帶地區很古老,受到長期風化,尤其易於形成磚紅壤土。Hendricks指出,爪哇的大部地區土壤肥沃,供養很多人口,其土壤是火山起源的,而臨近的婆羅洲土壤,起源於風化的頁岩和砂岩,大部成為磚紅壤土。

特點

(1)沒有能決定磚紅壤和磚紅壤性土壤產生的“磚紅壤氣候”。這些土壤產生於永久潮濕和乾濕交替的熱帶;但必須是適合的生境。它們不是有巨大滲透性的生境,相反地,必須是重壤土粘土的土被或沉積層,在它們內部多少是經常濕潤狀態,且溫度變化小,這樣就允許消散的無定形物質,能經久不斷地向各個結晶中心移動。
磚紅壤化
(2)當紅壤化作用產生於永久潮淚的赤道雨林帶時,磚紅壤微結構就將進行更連續不斷的和更完善的發育。像赤鐵礦這種完全脫水的氧化物的形成,不需母質物質的脫矽化作用。它在永久潮濕的環境中,可由老化作用而產生。
(3)磚紅壤層受乾燥作用而堅硬是不可逆的。乾濕交替的氣候,有一個長時無雨期,不利於磚紅壤化作用,只利於磚紅壤再硬化,而形成鐵甲和礦渣層。這些未受磚紅壤化的表層土(棕色粘土或紅色粘土)被侵蝕掉以後,它們就成為表層形成物。
(4)僅能在一個水穩性的過濾架子,在密實的基質內,以聯合一起的結晶的鐵質海綿體產生之後,一個磚紅壤層才能成為透水的和對流動的水開放的。
(5)膠體氧化矽的低含量,對磚紅壤的形成是普遍的,但非必要。如果磚紅壤作用,不被過早的淋溶作用干擾,氧化矽仍可留在微結構中。富矽磚紅壤就是這樣產生的,氧化矽經過一定的蛋白石化作用後,轉化為結晶狀態,形成具有燧石結構的各種次生石英。年青的磚紅壤層(班紋粘土)一般是富矽的,但必須認為這是典型的磚紅壤化產物。矽含量的減低,不能認為是磚紅壤化作用程度的尺度,那只能認為是氧化矽在未蛋自石化和結晶化而得到穩定之前,磚紅域十層中膠體氣日構的各種次生石英。
(6)磚紅壤土層的磚紅壤化作用和淋溶作用是兩個過程,它們的效果易於以微形態檢查中識別。實質上,它們互相替換。由於母質底層(棕色粘土基質或紅色粘土型微結構)的損失,這種磚紅壤土層便失去了進一步的建設性發育能力;在發育的中途階段就起石化作用,此後只有初期微結構成分的一部分受到搬移。
(7)鐵子形成物(豌豆狀氫氧化鐵結核的累積)不是磚紅壤化的特徵,也不是“磚紅壤氣候”的產物。它屬於熱帶甚至亞熱帶各種棕色粘土變種的正常的動力學。特為密實的鐵質結構的累積,可能由於坡地棕色粘土表面侵蝕的結果,或因消散氫氧化鐵局部的濃聚,這兩個過程皆可認為是磚紅壤化的前一個階段。
(8)脫鐵的粘重的白色土層(灰白層帶)出現於磚紅壤性土壤內,但也可作為未受磚紅壤化的紅色粘土剖面中的一部分(C.層)。它們特為多見於地中海撒哈拉的第三紀地層中。
(9)真正的磚紅壤常展示出它前期的陸成土壤生物活動的各種痕跡,特別是蚯蚓白蟻所形成的管道和空隙,並且常常填滿了較基質更為年輕的物質。這些都是真正磚紅壤的指示物,以區別於由火山熱源形成的鐵石和沼澤鐵礦等。
(10)磚紅壤和磚紅壤性土壤,在某些區域是普遍的,但總不如未磚紅壤化熱帶土壤多,如那些產生於紅化作用的(紅色粘土和紅壤變種)或產生於棕土化作用的(土質狀棕色粘土)或產生於假潛育化作用,或那些未變化的棕壤各變種。這些未受磚紅壤化土城的存在,符合於它們的環境條件。它們不同於那些影響於磚紅壤化作用的,正如它們彼此之間不相同是一樣的。從實際觀點出發,和為了環境對比研究與土壤分類系統,這些土壤有不同的發生學剖面形態、微形態、活動和實用價值,應當還利於真正的磚紅壤和磚紅壤性土壤。即便是在它們的開始階段,以沒有比微形態分析方法再合適的鑑定方法。
(11)淋溶作用和膠體氧化矽的減少,不僅出現於磚紅壤,也出現於土質狀棕色粘土,土質狀紅色粘土和未磚紅壤化的紅壤。只用化學分析,不可能區別磚紅壤性與非磚紅壤性土壤。
(12)假土壤性鐵石和班紋粘土,經常與碳紅壤和磚紅壤性土壤混為一談。前者產生於後期火山活動的影響,並有一種似土壤的形狀,但它們不是土壤形成物。因此關於火山地區,磚紅壤發生的任何結論,都應以審慎態度對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