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壤化作用

紅壤化作用

紅壤化作用也稱紅土化作用,是一種風化作用。因為紅壤化作用通過去鈉、鉀、鈣等易溶物而保矽;通過去矽而保鐵、鋁、鈦、金、鎳等難溶物。能形成鐵礦、鋁土礦、鈦礦、鎳礦、金礦、錳礦等礦藏,所以,人類對紅壤化作用研究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壤化作用
  • 外文名:laterization
  • 別稱:紅土化作用
  • 類別:一種風化作用
  • 包括:風化作用等
  • 學科:地質科學
釋義,紅壤,紅壤化作用,風化作用,微團粒化作用,成土作用,

釋義

紅壤化作用也稱紅土化作用,是一種風化作用。因為紅壤化作用通過去鈉、鉀、鈣等易溶物而保矽;通過去矽而保鐵、鋁、鈦、金、鎳等難溶物。能形成鐵礦、鋁土礦、鈦礦、鎳礦、金礦、錳礦等礦藏,所以,人類對紅壤化作用研究較多。

紅壤

紅壤,也稱紅土,是一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區域的紅色土壤,是陸地表面岩石強烈風化的產物。這種土壤只所以呈現紅色,是因為這種土壤里的紅色的三氧化二鐵含量較高(一般達5%以上),染紅了土壤。因為這種土主要由高度風化作用形成的高嶺石組成,粒徑細小,所以,這種土一般具有粘性,常被稱為紅粘土。紅壤化作用,就是指地表岩石經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紅壤的過程。只要風化產物的含鐵量較高,能染紅壤壤就可以形成紅壤。所以,原則上,構成地殼的各種岩石,只要經風化後最終含鐵量較高,能將土染紅,都可以形成紅壤。

紅壤化作用

紅壤在形成過程中依次經歷了風化作用,微團粒化作用,後期對微團粒進一步改造—淋溶、膠結、固結壓密的成土作用,當母岩經歷了這一完整的紅土化作用過程之後,現代意義上典型的紅土便形成了,並具有了特殊的工程地質性質。

風化作用

紅壤化作用的初期,母岩在濕熱的氣候條件下,因複雜而劇烈的物理化學風化作用而形成了以次生礦物、膠體物質為主的風化產物。
一般地,風化作用的形式和風化產物與母岩的物質成分有密切的關係,而母岩的物質成分與其成因類型有關。從紅壤化作用的角度,可把三大類岩石中較常見的礦物分成暗色礦物(黑雲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淺色礦物(石英、長石、白雲母等),含鐵的硫化物黃鐵礦、黃銅礦、氧化物赤鐵礦、磁鐵礦、碳酸鹽菱鐵礦等類型。

微團粒化作用

上述呈整體膠結狀態的紅壤當遇高溫乾燥的氣候條件,其內部因失水而向各自的次一級集合體收縮,破壞將首先從連線最脆弱的結合水連線點開始,裂縫依次向各級、同級集合體之間的連線點(這些部位的連線力相對較弱)擴張。降雨時,水沿裂縫滲透,並借薄膜水的傳遞楔入,使連線進一步減弱。當然也不排除長期雨水浸泡,淋溶出遊離鐵、鋁、矽膠等又凝聚形成新的膠結連線,但若又遇乾燥天氣,這種新的膠結因土體的再次乾裂收縮很快便被破壞,土體繼續向次一級集合體收縮並碎裂成相應獨立的集合體形態。隨著這種乾燥一降雨一乾燥氣候的循環往復,勢必使紅壤向其結構單元體方向發展,而結構單元體因乾燥失水逐漸硬化,且這種硬化趨勢是不可逆的田,於是這種作用的最終結果是使呈整體膠結的紅壤塊體變成了由微細團粒—結構單元體組成的散粒紅壤。這一過程可形象地稱之為微團粒化作用。

成土作用

由微團粒化作用形成的微細團粒—結構單元體,如再遇長時期的炎熱及雨量豐沛的氣候條件(我國在第四紀以前曾有過這種天氣條件),游離鐵質將被大量淋失,結構單元體中的次生矽酸鹽礦物因吸附在其表面的游離鐵被帶走,活性增強,分解和水解作用加劇,經脫矽和惰性鋁集中的鋁土礦化作用最終形成鋁土礦,如福建漳浦玄武岩經鋁土礦化作用形成的鋁土礦就屬這種成因類型。若散粒紅壤形成(中一晚更新世)以後,不具備濕熱氣候條件,淋溶作用較弱,結構單元體經一定的固結壓密及少量的游離鐵、鋁、矽質等重新膠結,便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典型的以結構單元體為骨架通過結合水及接觸式膠結物連線的蜂窩狀紅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