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碳排放交易(簡稱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於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簡稱《公約》)。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定,即《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把市場機製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排放指標
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質量守恆的原理。假如碳排放的總量是限定好的。 那么在這個框架內,我們就可以通過技術升級來降低碳排放。每個國家都有相應的“指標”比如說今年全球限定排放100單位的碳排放量 ,A國獲得15的指標, B國獲得10的指標 其它國家獲得其餘75單位指標。 如果A國只排放了10個單位的碳排放量,而B國剛好排了12個單位,那么B國就可以從A國購買2個單位的碳排量。
能源轉換
石化企業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顯然如果不採取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措施,將很難滿足未來環保要求。企業將對生產工藝、設備、技術進行改進。但關鍵還是替代現有化石能源的新能源的開發。~ 比如風能、核能、光伏等
長遠來講,石化企業將隨著新能源的開發與套用比例將逐漸減少。但是這還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企業、居民應該選用節能環保產品。
交易所
目前,中國已有7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
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所、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重慶碳排放權交易所。在中國等
開發中國家尚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限控義務的情況下,這些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動自願減排。其中深圳排放權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啟動了交易,並產生了1300多萬的交易量,同時設立了個人會員和公益會員。為方便全國各地關注碳排放交易的機構和個人,各交易所均開設了“足不出戶,異地開戶”的服務。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更是藉助世博會召開之機,推出“世博自願減排”活動。
萬科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石在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和
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與能力建設研討會”場外邊會(side event)上介紹,萬科是“世博自願減排”活動的首位買單者。
上海世博會萬科館在建造和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接受獨立核查,然後通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平台,購買相應數量標的物。
不過,這三家交易所的自願減排交易生意比較清淡,且大多具有“演示”性質。國家
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處長
王庶在此間另一個關於碳市場的邊會上說,自願減排以
企業社會責任和個人覺悟作為交易前提,技術條件雖已基本具備,但在缺乏總量限制激勵的情況下,需求十分有限。
交易方案
目前,在推動
碳排放權交易方面,歐盟走在世界前列。歐盟已經制定了在歐盟地區適用的歐盟氣體排放交易方案,通過對特定領域的萬套裝置的
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認定,允許減排補貼進入市場,從而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歐盟碳排放市場開始交易以來,交易量和成交金額穩步上升。中國工廠和國際碳排放
交易商也正在從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中獲取巨額利潤。化工廠減少向大氣排放污染性的氫氟烴氣體,可獲得碳排放信用。這種信用在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可售得5美元至15美元。據業內估計,用於減少氫氟烴氣體排放的
洗滌塔裝置安裝費用很低廉,一般工廠的安裝費用介於1000萬至3000萬美元之間。安裝此類裝置,可產生數以百萬計的碳排放信用,因為HFC-23作為一種溫室氣體,效力比二氧化碳大許多倍。氣候變化資本公司從中國氫氟烴氣體項目獲得了約5000萬核證減排量即碳排放信用,價值高達7.5億美元。碳排放
信用額度的最終買家是
已開發國家政府,它們目前已同意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這種做法完全合法,但也讓工廠和企業得以通過碳排放
信用交易獲取大量利潤。
交易市場
2004年起,以各種排放(減排)配額為主的交易與減排項目為標的的買賣同時逐漸做大,催生了一個交易規模達1180億美元的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五年時間增長超過百倍。然而,當《
京都議定書》的正式實施以及歐盟減排交易機制(ETS)第二階段同時於2009年進入第二個年份,當金融危機以摧枯拉朽之勢在諸多行業洗牌,碳排放交易市場亦不能獨善其身,尤其是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的相關政策尚未有定論的背景之下,一切都充滿了變數。點碳公司(Point Carbon)的研究表明,儘管2009年全球碳排放市場的
交易量仍能保持逆市上揚的趨勢,但整體
市場規模將會下滑32%左右。
2009年2月中旬,
歐洲氣候交易所二級市場成交的2009年12月到期的CER
基準價(每噸二氧化碳)跌破了8歐元,隨後雖略有回升,但截至3月初仍持續徘徊在10歐元以下。而大約半年前它的價位還在20歐元左右,2008年末則跌至13歐元附近。
外媒體關注
英國廣播公司19日發表題為《分析:中國碳排放交易成功把握多大?》的文章,說碳減排市場前景雖充滿諸多未知數,但可以肯定中國減排抗污的整體格局將因此而改變。 文中提到,碳減排交易計畫2015-2016年在中國全國推廣後,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碳減排交易市場,但對這個市場的運作前景也存在不少疑慮。有人預計,隨著中國政府減污減排力度的加大,碳減排權價格將上漲,而這有可能引發投機操作。而減排權價格過度上漲,可能帶來與初衷相悖的結果,或者有損市場驅動減排計畫目標的實現。
現狀分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15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情況。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是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啟動的,確定了七個省市作為試點地區,現在各個試點單位都在開始啟動這項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班子,編制了實施方案,有些已經開始就碳交易建立一些制度,也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機構、認證機構。現在北京、上海、廣東等一些地區和城市基本上準備就緒了。
實際上,做碳交易最基本的是要對這個地區確定一個碳的排放總量,然後確定一些額度,把這些額度分配給各個重點的排放企業或者排放單位。有了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就可以核算出減排的成本。各個單位之間、各個行業之間減排成本差距越大,交易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現在應該說各地的準備工作大體上就緒。為了規範各地交易的行為,國家發改委今年6月份頒布實施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備案管理的方式來推出經國家認可的自願減排的項目、交易產品、交易平台和第三方審核認定機構,促進市場公開、公正和公平。此外,還出台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審定與核證指南》,主要是規範審定與核證工作,保證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現在各地的交易所都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們的試點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希望在這些試點的基礎之上來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和其他國家開展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現在,澳大利亞、歐盟以及周邊的國家,還有美國,都希望與我們展開合作,也希望建立全球的碳市場。
2013年初,列入全國首批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試水國內地區性自願減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試點初步方案中首批參與試點交易的企業約200家,涉及16個行業,包括鋼鐵、石化、有色、電力等10個工業行業,以及航空、港口、機場、賓館等6個非工業行業,均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初步測算這200家企業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1億噸。在交易試點期間將實行碳排放初始配額免費發放,然後適時推行有償拍賣制度。試點期間試點企業碳排放配額不可預借,但可跨年度儲存使用。
“暫時只是地區性的交易平台,預計初期交易的活躍度有限,試運行更多是為碳排放體系設計完善和示範推廣提供參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將有望在2013年開展碳排放交易,而到2015年,國內碳排放交易有望在國內全面開展。
2016年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台《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就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前重點準備工作做出了部署。
據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參與主體初步考慮為業務涉及上述重點行業,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以上(含)的企業法人單位或獨立核算企業單位。對於擬納入的企業,將按照已分批公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分年度核算其過去3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並由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排放數據等進行核查。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方應高度重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建立起由主管部門負責、多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設立專職人員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在資金保障上,各地方除確保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所需工作經費外,還要爭取安排專項資金,專門支持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
2016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攻堅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將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進行摸底,在確定擬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企業名單的基礎上,對擬納入企業的歷史碳排放進行核算、報告與核查。
國內試點地區
2013年6月18日,國內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平台在深圳啟動,標誌著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此後,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湖北、重慶等省市先後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各試點省市的碳交易市場規則逐步完善。
同國外碳交易市場相類似,我國目前的碳交易市場也分為兩部分,即強制性的配額交易及以自願性的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其中以配額交易為主,七省市試點在履約時均允許排控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CCER。
七個試點地區中,大部分省市都免費發放配額給排控企業,故配額交易的一級市場中主要採用行政劃撥的方式授予碳配額,其中廣東、深圳和湖北還採用拍賣競價的形式將部分配額有償發放給排控企業。2014年3月31日,湖北省完成首次競價轉讓,轉讓總量為200萬噸的2013年配額,全部配額售罄。拍賣底價為20元/噸,成交價同底價,成交總額4000萬人民幣。2014年,廣東試點共完成六次拍賣,2014年成交總額為5.59億元,累計拍賣成交總額為7.39億元。
2017年12月19日,備受關注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當天,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就貫徹落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進行部署,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就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