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與路徑
一個低壓區於7月上旬後期活躍在
菲律賓以東洋面上。此
低壓區範圍寬廣,對流旺盛。其於7月8日08時被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升格為一熱帶低壓(TD)並給予臨時編號05W。其向偏西轉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緩慢加強。7月9日20時JTWC首先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
2006年7月9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2006年第4號熱帶風暴(輕度颱風),並命名為“碧利斯”(BILIS),國際編號為0604,名字由菲律賓提供,是快速的意思。隨之中央氣象台和台灣氣象局也相繼作出定位和預報。
生成後的“碧利斯”環流中心仍嚴重外露,中心及中心北側呈無雲區。其以15-20公里/時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2006年7月10日凌晨到7月10日中午“碧利斯”移動速度飛快。最快時曾一度達到39公里/時。 從7月10日14時開始“碧利斯”放慢了它前進的腳步,移速控制在15-20公里/時。
2006年7月11日“碧利斯”開始影響菲律賓,猛烈的降水從此拉開了序幕。 此後“碧利斯”移速忽快忽慢。移動方向是西北偏西。強度稍有加強。
2006年7月12日14時“碧利斯”進入中國沿海的24小時警戒區。
2006年7月13日“碧利斯”的路徑和移速開始穩定。移速在17公里/時左右。台灣南部也被它列為強降水襲擊的對象。
台灣中央氣象局一再表示。“此輕度颱風結構鬆散,中心附近對流不強,沒有眼壁和風眼結構。當它登入時和別的颱風登入時將有明顯的差異。值得嚴加防範的是“碧利斯”中心南側的強盛雲圖將給台灣西南部.中部帶來非常強的降水。山區更強,並預測西南部山區的過程總雨量將達1200毫米左右。日最大降水量也有600毫米。嚴重超過台灣氣象部門的“超大暴雨”級別“超大暴雨”是指24小時降雨量超過350毫米。而中國大陸24小時降水兩超過250毫米則成為“特大暴雨”。 “碧利斯”進一步逼近台灣,台灣東部沿海的陣風普遍達到8-10級。局部地區因地形作用風力達12-13級。
而在可見光雲圖上顯示,“碧利斯”的中心仍然嚴重外露。並沒有改善的趨勢。中心北側由積雲組成,而不是一般熱帶氣旋的對流雲系組成。
福建中北部沿海和浙江沿海普遍出現8-11級大風,福建沿海最大陣風達12級。浙江沿海的瞬間最大風速達14級(43.1M/S)。
2006年7月14日03時“碧利斯”的中心離開台灣島進入台灣海峽北部,並繼續向福建省中北部沿海靠近。“碧利斯”於7月14日12時50分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北壁鎮登入。登入時中心氣壓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30米/秒;七級風圈半徑60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250公里。
由於是登入台灣北部,沒有從中央山脈經過,再加上“碧利斯”本身環流並不緊密,所以在第2次登入時,強度並沒有明顯的減弱。而導致“碧利斯”空心的原因是垂直風切變過於強烈。
之後菲律賓終於擺脫“碧利斯”的強降雨雲圖和大風天氣。連續的強降雨使菲律賓北部,暴雨成災,山洪暴發。至少有10人喪命。
而台灣中南部的強暴雨仍在持續。新加入的暴雨地區有福建沿海,浙江南部沿海,廣東沿海。截止2006年7月16日該地區雨量均超過100毫米。部分超過300毫米,局部地區超過500毫米。其中台灣西南部山區,雨量直逼1000毫米。
2006年7月14日16時“碧利斯”減弱為熱帶風暴。
2006年7月15日凌晨“碧利斯”的中心離開福建境內,進入江西省。可這時福建,浙江,及廣東東部沿海風力仍維持在8-10級。說明“碧利斯”環流大,而且“碧利斯”是季風低壓。外圍風力大於中心附近風力。
2006年7月15日15時“碧利斯”在江西西南部減弱為熱帶低壓。
防災工作
菲律賓
在7月13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發出了三號熱帶氣旋警告,表示
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和卡拉揚群島(Calayan Islands)風力達185公里每小時,並對呂宋北部發出二號熱帶氣旋警告。呂宋中部大部分地區也發出了一號警告。這些區域的學校和政府機構暫停辦公。
台灣
中央氣象局在2006年7月12日2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並在8時30分再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006年7月15日2時30分海上陸上颱風警報解除。
中國大陸
福建省氣象台在7月11日發出颱風警報,表示碧利斯有可能登入福建。當局也在湖南省疏散了超過80萬人,以及在浙江省疏散約7萬人。另外,約25萬名名漁民及22萬隻船被當局下令返回港口。在上海,疏散行動導致鐵路和公共汽車延誤,超過210班航機被取消。
就登入強度而言,碧利斯僅僅達到強熱帶風暴量級,並不算強,但是其陸上維持的時間,降雨強度以及影響範圍卻非常大。
影響
菲律賓
“碧利斯”主要雨帶位於其東部和南部,這些雨帶掃過呂宋期間,為當地帶來暴雨及烈風,造成廣泛地區水浸及發生山泥傾瀉,造成約4500萬
比索的經濟損失以及至少14人死亡。當中有3人在
碧瑤市以及6人在
馬尼拉區遇難。
台灣
“碧利斯”於2006年7月13日22時20分在宜蘭縣頭城附近登入。由於“碧利斯”以較快的速度穿越台灣北部,以及“碧利斯”的雨帶集中在外圍,台灣的蒙受的損失相對輕微。當地有4人死亡,當中2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漁民,他們的漁船在馬祖擱淺;另外一人在台北因電擊而死亡。另外,“碧利斯”造成農業損失超過一億元
新台幣。
中國大陸
“碧利斯”於2006年7月14日在福建第二次登入,造成43人死亡和超過30億
人民幣的損失。主要的破壞來自水浸。當地的學校和旅遊設施關閉了數天。與“碧利斯”相關的雨帶所帶來的暴雨在
廣東和
廣西分別造成106人和35人死亡,遠至
雲南也有8名修路工人因房屋被洪水沖走而喪生。廣東省一個氣象站在5小時間錄得360.6毫米的雨量紀錄。
在
浙江省,強風和大雨造成約6.93億元的財物損失,當地錄得的陣風高速43
米每秒(155公里每小時)。
京廣鐵路多處因水浸和山泥而中斷,導致最少274班列車延誤或需要改道。一列火車在
廣東省樂昌市被洪水包圍,乘客需要疏散到附近一間學校。鐵路公司需要退回200萬張車票。經過三日搶修,鐵路服務才在2006年7月18日恢復正常。
受災最嚴重的省份是
湖南省,當地出現嚴重水浸和
土石流,超過31,000間房屋被破壞,造成至少345人死亡,89人失蹤。當中資興市是受災最嚴重的城市,當地政府官員指出這是過去100年該市遭遇到的最大災難。死亡人數是“空前的”。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估計,“碧利斯”在中國大陸合共造成超過654人死亡,208人失蹤,單在中國東南部就造成4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香港
“碧利斯”所帶來的
西南季風在2006年7月14日開始影響香港,為香港帶來強風。香港天文台在當日晚上10時45分發出強烈季風信號,一直維持到7月17日早上9時15分。
在7月16日凌晨時分,一道強烈雨帶掃過香港,
香港天文台在2時50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在2時至3時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115.1毫米雨量,為香港天文台成立以來錄得的最高一小時雨量紀錄(紀錄已被2008年6月7日上午8時至9時的145.5毫米打破)。之前的紀錄為109.9毫米,是於1992年5月8日錄得的。 然而,當日的暴雨相當短暫,7月16日全日的雨量不過是195.6毫米。
在暴雨影響下,
大嶼山東涌道發生山泥傾瀉,使東涌道交通中斷了12小時。由於東涌道是大嶼山南部旅遊區及北部新市鎮之間的唯一陸路連線,大嶼山南北交通完全癱瘓。
長洲龍仔村附近一幅護土牆在暴雨中坍塌,山泥湧向
一間村屋附近。幸而全香港無人傷亡 。
在“碧利斯”影響期間,天文台總部於7月14日16時25分錄得全年最低氣壓992.2百
帕斯卡。此乃連續第二年在沒有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的時間錄得全年最低氣壓。
災後
“碧利斯”導致超過40萬人無家可歸,超過200萬人受到洪水影響。風暴過後,
中國紅十字會提供了食物、毛氈、食水及超過10萬名住在臨時庇護站的湖南災民。然而,救災工作受到之後的雲南地震以及另外三個更強的颱風影響而多次中斷。
由於在湖南的死亡數字在數小時間突然急升,中央政府指責地方官員隱瞞死傷數字。
民政部派出一個小組到湖南實地調查有關指控,並發出公告指瞞報的地方官員將受嚴懲。
中國氣象局在風暴發表的報告,歸納出風暴造成嚴重災情的四大原因。首先,風暴登入後減慢了移動速度,並在陸上維持了近120小時。此外,風暴的雨帶結構並不對稱,主要對流活動集中在風暴南面。另外,當時南海上的西南季風異常活躍,“碧利斯”登入後加強了西南季風,在地型抬升作用下加強了降雨。最後,風暴吹襲之前,災區已累積一定降雨,風暴來襲時再帶來暴雨,便造成廣泛的水浸。
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
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碧利斯”這個名字永久退役。菲律賓在2007年提交一個新的熱帶氣旋名字取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