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文 (1936—) 原熱河省(現河北省)平泉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體育學院。青海省女籃教練,1962年調洛陽市體委任籃球教練。1982年任《洛陽體育志》主編,退休前為洛陽市體委監察員。現為洛陽市籃球協會副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玉文
- 外文名:yuwenshi
- 別名:石宇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熱河省(現河北省)平泉縣人
- 出生日期:1936
- 職業:洛陽市籃球協會副秘書長
- 畢業院校:北京體育學院
- 主要成就:1991年榮獲河南省體育先進工作者
1992年榮獲全國體育先進工作者
94年獲洛陽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 代表作品:《體育事業生機盎然》《洛陽體育志》
人物簡介,成績,經歷,平泉縣,地理位置,歷史沿革,
人物簡介
石玉文 (1936—) 原熱河省(現河北省)平泉縣人。
成績
1961年畢業於北京體育學院。後為青海省的女籃教練,1962年調洛陽市體委任籃球教練。自1962—1982年的20餘年間,在教學與訓練中為國家培養、輸送袁留斌、單瑞榮、肖玉琴等優秀運動員在國際重大比賽中均為我國爭得殊榮。
經歷
1982年任《洛陽體育志》主編,一人撰寫519.7千字的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風樸實,內文精練流暢的《洛陽體育志》,1991年榮獲河南省體育先進工作專利號和1992年榮獲全國體育文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榮獲洛陽市第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撰寫有《馬信忱生平紀略》、《體育事業生機盎然》等;洛陽日報刊登有“喜談洛陽足球”、“喜談洛陽足球賽”、“劍壇新秀李華華”、“五路健兒會洛陽”、“各隊簡介”(河南籃球錦標賽洛陽賽區)等60餘篇。退休前為洛陽市體委監察員。現為洛陽市籃球協會副秘書長。
平泉縣
地理位置
平泉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東經118°21′03〞-119°15′34〞,北緯40°24′0〞-40°40′17〞,為遼寧、內蒙、河北三省交界地,東與遼寧省的凌源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相連,西鄰承德縣,南鄰寬城縣。總面積3297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人(2004年)。行政區劃代碼:130823
歷史沿革
清雍正年間設八溝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設平泉州;1913年改平泉州為平泉縣。平泉城內有平地湧泉,名曰平泉,終年不凍,縣因以為名。平泉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殷商為土方,西周為鬼方部落活動區。春秋時期為山戎、東胡領地。戰國時期,燕國大敗東胡,北築長城,平泉為燕右北平郡屬地。秦時,平泉仍屬右北平郡。西漢時期,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郡下置縣,平泉屬右北平郡,郡治平剛。今縣域北屬字縣,南屬土垠縣。東漢時,右北平郡遷於土垠(唐山市銀城鋪),遼西烏桓內屬,居塞內邊緣諸郡,此後為烏桓活動區。漢桓帝時,平泉為鮮卑東部大人宇文氏屬地。 晉建元二年(344年),鮮卑氏慕容皝滅宇文部,平泉地屬前燕。東晉太和五年(370年),前秦滅前燕,縣境為前秦幽州轄地。東晉太元九年(384年),鮮卑氏慕容垂復國,建後燕,平泉屬後燕平州地,不久改平州為營州,領屬未變。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後燕亡,東部鮮卑部分支庫莫奚進入平泉縣境。南北朝時,平泉縣境分魏之營州冀陽郡平剛縣和建德郡陽武縣及庫莫奚地。北齊時,為營州冀陽郡和建德郡地。北周時,為營州刺史高保寧割據地。隋時,今縣境部分為遼西郡柳城縣,其餘屬奚地。唐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在奚地置饒樂都督府,縣境屬之。唐開元二十一年(723年),全國分十五道,今縣境屬河北道。五代時,今縣境為奚族和契丹族居地。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中京,平泉縣境屬遼中京道大定府。縣境南為澤州神山縣,北屬歸化縣,東北屬榆州和眾縣。金時,初為中京道大定府,貞元元年??(1153年)改中京道為北京路,今縣境屬北京路大定府。南屬神山縣,北屬和眾縣。元時,今境屬遼陽行省北京路,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改大寧路為武平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復改武平路為大寧路,平泉為惠州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寧路為大寧府,後廢。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置大寧都指揮司,不久又改為北平行都指揮司,轄十衛,平泉境北屬富峪衛,南屬會州衛,會州衛南界至喜峰口。明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北平行都指揮司復改為大寧都指揮司,治所由大寧遷保定。原寧王封地,賜烏梁海三部,縣境屬朵顏衛遊牧地。明末,朵顏衛改稱喀喇沁,縣境為喀喇沁遊牧地。明崇禎二年(1629年),喀喇沁部蘇布迪率部降後金。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天聰八年,皇太極劃定蒙古諸部牧地,喀喇沁牧地固定。後金天聰九年,分喀喇沁部為左右兩翼旗,隸卓索圖盟,縣境屬喀喇沁右翼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劃喀喇沁右翼旗部分屬地建喀喇沁中旗,今境屬喀喇沁中旗。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設八溝廳,廳治八溝(今平泉縣城)。八溝廳境域東西相距270公里,南北相距405公里,轄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翼旗、巴林左右兩翼旗、翁牛特左右兩翼旗地。廳治八溝,東至喀喇沁左翼界40公里,東北至土默特右翼界150公里,西至熱河廳界32.5公里,西北至圍場界270公里,南至永平府遷安縣界65公里,北至翁牛特左翼及巴林旗界370公里。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將八溝廳之巴林兩旗、翁牛特兩旗另設烏蘭哈達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降八溝廳為平泉州,隸屬承德府。州境東西相距270公里,南北相距245公里。今縣境為平泉州南一部分。州治平泉,東到列山樑接喀喇沁左翼旗(建昌)境40公里,至朝陽縣界150公里,西至承德府界32.5公里,西北至茅溝、七家接承德府地120公里,南至冰窖接永平府遷安縣界65公里,北至栗子溝接赤峰縣境180公里,西北至喀喇沁右翼旗駐地225公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劃州境東北部十個鄉境域,連同建昌縣劃出的地域,另置建平縣。民國二年(1913年),改平泉州為平泉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縣域沿襲光緒二十九年州境域。民國三年(1914年),設熱河道,平泉縣屬之。民國十七年(1928年),熱河特別區域改建熱河省,領屬平泉縣。1937年7月,平泉縣併入寧城縣。1939年旗縣合一,稱喀喇沁中旗。1948年5月平泉縣解放,恢復熱河省平泉縣建置。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平泉縣歸河北省承德專區管轄。1993年7月後,平泉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