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坑村

石榴坑村

石榴坑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北部,距離五桂山辦事處約3.8千米。東鄰長命水工業園區,南連邱屋村,西接東區新安村,為長命水村委會駐地。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人口民族,方言,地方特產,歷史文化,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地方事件,

建制沿革

石榴坑村開村時屬香山縣得能都,光緒初年屬東鎮,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四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四區;1949年底屬五桂山區桂北鄉,1951年屬第四區,1955年8月屬張家邊區,1957年屬豪頭鄉1958年底屬張家邊公社豪頭耕作區,1961年屬環城區長江公社,1963年屬環城公社,1976年屬山區建設指揮部;1984年屬中山市五桂山區,1987年屬五桂山鎮長命水村,2005年起屬五桂山街道長命水行政村。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廖友槐遷此開村。因村前有泥墩狀似馬鞍,初名走馬墩。另有一說,因村民開山造田,挖掉墩頭,而名走馬墩(意即“馬走了”)。清道光元年(1821年),因村西山溝旁有棵大石榴樹,改稱“石榴坑”,取意“多子多孫”該村坐落在城桂公路兩側,聚落呈線狀分布。村東有海拔340米的大葬墳山和海拔305米的獅頭山西有海拔391米的大尖山。

地理環境

村中有石榴坑河,村西有翠麗湖(原名石榴坑水庫)。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姓,明末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長樂(今梅州市五華縣),清康熙三十年從長樂遷至該村。2015年底,戶籍人口512人。其中:男性240人,女性272人;80 歲以上17人,最年長者95歲(女);常年在城鎮生活和工作12人,實際在村居住戶籍人口約5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148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13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厄瓜多、秘魯。

方言

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地方特產

地方特產有燒豬、包點、水果、茶酒、香燭等,傳統食品有甜粄(又稱大籠糕或糕)、生筋粄、兼水粄(又稱鹼水糕)、廉窖仔、發粄、葉仔粄、三丫苦粄、芋頭粄、蘿蔔粄煎堆等。

歷史文化

村中早期民居為磚瓦結構平房,現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
村內路旁有一口古井,始建於清代,2000年重修。因井水清澈甘甜,湧出時如龍吐珠而得名“龍井”。井水四季長流,冬暖夏涼。
村中廖全勝收藏有《廖姓族譜》,該譜輯錄《興寧家譜序》《武威廖氏譜序》,詳細記載廖姓遷徙情況直系祖先生卒時間、仕宦事跡及祖墳地點、形狀方位。2008年,該村所屬的長命水村委會制定《長命水村民自治章程》。
2012年,長命水村志編纂委員會主持編修《中山市五桂山長命水村志》清明節祭祖一般以房族或家族為單位,祭品一般有燒豬、包點、水果、茶酒、香燭等傳統食品有甜粄(又稱大籠糕或糕)、生筋粄、兼水粄(又稱鹼水糕)、廉窖仔、發粄、葉仔粄、三丫苦粄、芋頭粄、蘿蔔粄、煎堆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該村於農曆正月十一或二月初二舉辦燒炮和搶炮活動。用竹筒裝進火藥,中間安放一個紅色物件為炮膽,然後用禾稈拌泥包裹結實,表面貼上色紙即成花炮。燒炮前,先由村中執事當眾宣布搶炮的獎勵辦法及有關規定:花炮分為若干等,凡搶得頭炮者可獲貴重禮品,並獲幸運獎牌,尾炮次之。二炮、三炮直至六炮也有獎勵。搶得頭炮和尾炮者,次年需“還炮”。搶炮時允許合理衝撞爭奪但不能蓄意打人和傷人。比賽開始時,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執事點炮,炮聲一響,參賽的青壯年蜂擁而上,朝著炮膽飛落的位置狂奔追逐。燒炮搶炮活動因存在安全隱患,20世紀50年代逐漸廢除。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原有耕地693畝,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花生、蔬菜及薯類。1992年後,部分土地被徵用於建設城桂公路、學校、衛生站、信用社、市場、商鋪、海逸酒店、陽光翠苑樓盤等。現村內廠房租給企業從事工業生產。2015年,石榴坑村集體總收入35.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有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租金、土地發包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等。

交通運輸

城桂公路以及鄉道長逸路康樂大街從村旁經過。

社會事業

該村於1964年通電,1983年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通電話,90年代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並通網路。村內有長命水幼稚園,另有全民健身廣場,占地面積15畝,內設燈光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2個健身器械18種、鋼板桌球桌4張。村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建築面積100多平方米,內設農家書屋(藏54000多冊)。

地方事件

抗日戰爭時期,五桂山抗日游擊隊曾在該村駐紮,該村於1957年被評為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
該村所屬的長命水村2006年12月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衛生村,2009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廣東省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