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水村(廣東中山市五桂山鎮下轄村)

長命水村(廣東中山市五桂山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命水村民委員會在石岐東南5.5公里、五桂山鎮政府北3.8公里處,駐石榴坑村。因鏡內有沙井泉,清水長流,村民喜飲用,祈望長壽,稱長命水,村因而得名。轄4個自然村。2005年有458戶,1295人,其中男性624人,女性672人。計有廖、邱、張、陳、李等姓67個,其中廖姓815人,邱姓120人,為村中大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命水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1295人
  • 戶口數:458戶
歷史沿革,村莊建設,經濟發展,獲得榮譽,著名人物,社會事業,長命水涼亭,興建學園,健身廣場,海逸酒店,長命水新市場,歷史文化,村志,尋訪,點睛,

歷史沿革

乾隆元年(1736年)稱石寮,屬得能都管轄的村。宣統二年分盤欄橋、龍貢、長命水3個村,同屬第四區,稱段。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稱長命水鄉,屬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五桂山區政務委員會轄鄉;1953年屬第四區轄鄉;1958年屬張家邊公社濠頭耕作區,稱生產營;1961年分設石榴坑、白蘭橋2個大隊屬環城區長江公社;1963年合併,統稱長命水大隊。1967年曾改稱向陽大隊,屬環城公社管轄;1976年劃入五桂山區建設指揮部(後稱五桂山區、五桂山鎮)管轄,1984年稱為鄉,1986年改稱村,1989年稱管理區,1998年復稱村委會
長命水村

村莊建設

境內建築多為鋼筋水泥結構樓房,城桂公路貫穿全境,並有水泥村道連通各自然村,發源於石榴坑水庫的長命水河經村西南流入石岐大河。境內有國小校、衛生站、信用社、市場、電信公司、全民健身廣場、卡拉OK歌舞廳、酒店等一系列公共設施。村北有工業園區,村西有翠麗湖山莊和蜜蜂博物館,並有多家民營、集體企業和多間個體小食店、小商店。中港英文學校中學部、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天英陽光翠苑樓盤也先後落戶境內。

經濟發展

原有耕地1555畝;主產稻穀和花生,次為茶葉、蔬菜及薯類。1990年後工業迅速興起,城桂公路建設需要徵用長命水村部分土地,村黨支部、村委會把握髮展機遇,提出全村土地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使用、統一收益和統一分配的“五統一”發展思路,並徵得村民支持加以實施。將村民部分土地補償款作為股份投資入股。集中資金在公路兩旁興建廠房物業,辦起了集體工業。先後建起廠房鋪位6萬多平方米,自辦有木箱廠、陶土場、石場、卡拉OK歌舞廳,在石岐還辦有商業貿易公司及門市部等,後對自辦廠企進行了改革和調整。同時大力引進外來資金興辦民營企業,先後引進印刷廠、萬佳味醬油廠、正鴻塑膠廠、老好得化工廠、中僑紙業廠、升輝衛生棉廠、新世界娛樂城、中港英文學校等多家,1995年在境內辦的工廠企業多達32家。2000年後,由於發展的需要,由村委會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合理補償,順利實現了龍貢村的整村搬遷,把原龍貢村地段開闢成新工業園區,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2005年投入5000多萬元,興建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海逸大酒店,新建長命水市場7000平方米以及工業廠房,集體擁有的廠房鋪位總建築面積達到13萬平方米,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為247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902萬元,到2000年總產值達到549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912萬元。總產值對比增長122.1%,工業產值增長158.3%,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上升到9.4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為9.40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6倍多和18倍多。2005年,實現村集體純收入640萬元,成為五桂山鎮經濟發展最快的村。
長命水村

獲得榮譽

長命水村正呈現著工商業、房地產業興旺,市場繁榮,村民安居樂業的景象。多年被評為中山市文明單位、先進單位。2002年榮獲中山市衛生村稱號。

著名人物

該村的知名人物有:大革命時期縣農會執委、四區農會委員長廖富晨、四區農軍中隊長廖桂生;曾任五桂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現任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廖華榮;長命水村致富的領頭人、中山市第一個直選村官廖錦明;中山市第五屆十傑青年廖學文;飲食界的知名實業家、恆心酒樓的創辦人廖兆安。
所轄村莊均是中山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村莊。

社會事業

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民福利不斷增多。1996年村委會投入750萬元興建了高標準的國小校,先後投資442萬元鋪設村水泥街道、村道12.8公里,興建供村民休憩的涼亭5個。2003年,村委會投資近220萬元,建成高標準的長命水幼稚園。2004年為滿足村民更高的文化生活要求,投資100多萬元建成集綠化區、步行徑、健身區、籃球場於一體的村健身廣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995年的2936元提高到2000年的5166元,2005年為7761元。村民每人每月還可免費供應10公斤大米,並長期享受村辦合作醫療,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00元的“老人金”,凡考上大學的長命水子弟,村委會均給予獎金獎勵。95%以上的農戶建了新房,部分村民建房出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村實施集體股份分紅制度,2005年人均分配達3500元,年報銷醫療費最高可達5000元,該年村委會撥出53萬元統一為村民購買了社會養老保險,五保戶供養和特困戶扶持、義務兵優撫待遇也進一步提高。

長命水涼亭

建於1998年7月,分別建在走馬墩、白蘭橋、邱屋自然村的中心點,每村1~2個,共5個。涼亭恢宏雄偉,風格獨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黃色琉璃瓦飛檐,每亭占地約20多平方米,供村民納涼休憩。

興建學園

為改善辦學、辦園條件,村委會投資750多萬元新建高標準的國小校舍,1998年初動工,1999年9月落成使用。校舍占地50畝,建築面積6336平方米,分為教學、實驗、辦公三棟大樓,除教室14間外,還配備了電腦室、語音室、實驗室、圖書室、勞技室、舞蹈室、多媒體教室等22間功能室,建有水泥籃球場2個、200米的環形運動場1個、快樂體育園地1個。2004年,村委會投入200萬元建成標準的幼稚園舍。

健身廣場

全民健身廣場位於石榴坑村,建成於2005年2月。廣場占地15畝,總投資100多萬元,設有燈光籃球場2個,各種健身器械18種共28件,鋼板桌球台4張,羽毛球場2個,還設有露天舞台、洗手間、涼亭、石凳,四周植草種樹栽花,環境優美,是全鎮最大的健身廣場。

海逸酒店

由村委會投資5000多萬元(含地價)興建。酒店由中山市第二設計院總體設計,中山市永益建築有限公司施工承建,2004年1月動工,2005年2月土建工程完成。占地總面積33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該酒店由香港海逸酒店自行內部裝修,並承包經營,承包期20年,每年向村委會交付土地房產租金160萬元。
酒店酒店

長命水新市場

由村委會投資680萬元興建。2005年初動工,12月底落成。占地面積8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設有藥店、麵包店、服裝店、雜貨店等各類商鋪40間,豬肉、蔬菜、腊味、海鮮、水果、雜貨等檔位90檔。全天開市,市場繁榮。
村實施集體股份分紅制度,2005年人均分配達3500多元; 村民每人每月還可免費供應28斤大米,並長期享受村辦合作醫療; 門診年報銷醫療費最高可達5000元,2005年起為村民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現已達到退休年齡的老人每月約領取800元;2006年為村民購買統一住院醫療保險,目前最高額可報銷105000元;凡考上重點高中,大學的長命水子弟,村委會均給予獎金獎勵。95%以上的農戶建了新房,部分村民建房出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鼓勵村民自主創業,全力全力解決民眾就業問題,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各方面生活困難,努力締造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歷史文化

村志

長命水村委員下轄龍貢、邱屋、白蘭橋、石榴坑等自然村。長命水村又名長命風水村,清乾隆元年(1736年)稱石寮,宣統二年分盤欄橋、龍貢、長命水3個村,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稱長命水鄉,。村子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據說幾百年前開村之時村里就有一口水井,井水甘冽清甜,且源流不竭、萬世不枯,村民飲用此井水個個都是身強體壯、長命百歲,故名“長命水井”。

尋訪

一直認為長命水村的得名,大概是源於村民自古以來祈盼長命百歲,其實不然,中山民俗文化學者李漢超說,據說有人曾在“長命水村”看到一件怪事,一位年過古稀的白髮老大爺追打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年後者不敢還手,旁人問為何?老大爺回答:“這是我兒子,他對爺爺不敬,我不管他能行嗎?”那人又問:“噢?您上面還有老人呀?”老大爺說:“我父親今年九十多歲,長命水村八九十歲的老人多的很呢!”長命水村的長壽者不在少數,據說與村內一口“長命水井”息息相關,而村名便是源自這口水井。
特產松花粉特產松花粉
長命井水澤民數百年
行至城桂公路中港英文學校處,轉左沿一片新開發的住宅小區行走,約兩三百米即可到長命水村,而大名鼎鼎的長命水井(村民又稱為“龍井”)就在路邊,毗鄰村頭大榕樹,十分顯眼。井邊立著一塊黃褐色的天然石頭,上面鐫刻著幾個紅字“長命水井”,水井四周用石條精心製作了六角形欄桿,井口也呈六角形,打磨過的石材護邊及鋪底,一條鯉魚張大嘴潛在井底,井水就從鯉魚的嘴裡汩汩冒出。井口邊堆放著漏斗、勺子,專供取水之用。
不時有三三兩兩的人在水井邊取水,井水甘洌清甜,每天都有不少周邊村民過來取水,就連城區裡的茶莊也驅車數十里來此打水,據說衝出的茶水芳香撲鼻,茶湯清甜甘洌。這水的味道如何?打水的大叔說自個嘗嘗就知道,正遲疑生水能否直接飲用,大叔拿起旁邊的水瓢自顧喝了起來,於是用手掬一口,果真清涼甘甜、沁人心脾。
年輕的家庭主婦拿著兩隻礦泉水水桶,操起身邊的漏斗,很嫻熟地打水,井水“咕嚕咕嚕”的流進水桶里,問這井水與桶裝礦泉水的味道有何差別?她答,當然是井水好喝啦,純天然,喝起來清甜,用來煲湯更是一流。
來此打水的還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推著斗車、小拖車,裝上幾壺井水,心滿意足地離開。一前來取水的葛姓老人講,歷史上大旱之年,山溪水塘都乾枯過,但這口井的水位卻從來沒有下降,開村幾百年,這口井就澤民幾百年,源流不竭,萬世不枯,當然長命了!後來村里出資重建水井,用大理石砌成蓄水池,雖無需等待,卻也讓人擔憂衛生問題,水井對麵食店的小伙說,這口水井神了,旁邊的大樹蔽日遮天,卻鮮有樹葉或其他異物落入井內。到了晚上,水井也不會蓋上,葛大爺說,這是一口龍井,蓋不得。
竹林深處有人家
從“龍井”右邊的小路向村里漫步,一路的龍眼樹黃皮樹枝葉茂盛,雨水沖刷後,格外翠綠。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養上一兩隻狗,狗狗們都是成群結隊地行動,相互串門或打鬥。
讓人難理解的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沿途幾乎見不到什麼老房子,在涼亭乘涼的老伯說,小時候村里還是清一色青磚黛瓦嶺南式的宅子,而今這些老房子早早就被拆掉,取而代之都是水泥洋房,剩下幾座老宅子已是斷垣殘壁、破敗不堪,用來堆放雜物或乾脆空置,或等待著被拆除重建,周圍幾棟新房子也正在拔地而起。
繞到村後的小路上,大概是因為人跡罕至,這裡的雜草已長至齊膝深,蔥蔥鬱郁、茂盛濃密成一團化不開的綠色,沿路轉左,一片數十米長的竹林豁然出現在眼前,一簇一簇,蒼翠挺拔,翠綠色的竹子、長長的分枝節,顯得瀟灑飄逸、挺拔堅韌,滿眼綠葉婆娑,經過雨水的沖刷,一片清新的碧綠,讓人心曠神怡。
原以為這片竹林便是村子的盡頭,從竹林中的小坡路走下,便可發現幾座老房子掩映在竹林中,灰白色的石料屋頂與青色的外牆,到了這裡便有了原始村落的氣息。雖然房子年代已久卻仍有人居住,屋內打理得也還算井然。左邊有一座碉樓鶴立雞群於這幾座老房子中,泛黑的牆壁上陸離斑駁,細長的射擊口、緊閉的窗戶,將碉樓內的秘密掩藏得嚴嚴實實,幾枝細細的竹子好奇地探過頭去。如今這裡居住著來自廣西的莫先生一家,莫先生說,他在這裡住了十多年,雖蚊蟲蟻害多,倒也清淨自然,夏天涼風嗖嗖,就連風扇也很少用。
沿坡而建的老房子,都是尋常百姓的居所,自然享受不了文物般的待遇,淪落為拾荒者的出租屋,隨地擺放著破舊家具、電器,一隻花母雞領著一群雛雞在垃圾堆中覓食,給這一派靜謐的景色增添了幾分生氣。
景致
現代蜜蜂博物館
長命水涼亭,建於1998年7月,分別建在走馬墩、白蘭橋、邱屋自然村的中心點,每村1~2個,共5個。涼亭恢宏雄偉,風格獨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黃色琉璃瓦飛檐,每亭占地約20多平方米,供村民納涼休憩。
蜜蜂博物館,坐落於秀麗湖山莊,山莊四面環山、山清水秀,山上生長的幾十種植物和樹林長期輪番開花,是蜜蜂采蜜、采粉、繁殖的理想基地。蜜蜂博物館展出的主要是養蜂史、少數民族養蜂、養蜂機具、養蜂科技成果、蜜蜂蜜源植物資源等,通過各種圖片、實物、標本等,以生動直觀的形式介紹了源遠流長的養蜂發展歷史。
宗族
清代遷入者建村
龍貢,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鄰村白蘭橋廖姓人遷此建村,因村後山崗逶迤起伏,如群龍蜷伏,故初名龍共。
邱屋,清雍正初期(1723~1726年),邱錦南從紫金縣遷居於此,以姓氏命村名,沿用至今。
白蘭橋,清雍正元年(1723年),廖啟元從紫金縣遷此建村,在河溪上築獨木橋,上置欄桿,稱耙欄橋,村因而得名。1949年後,因方言“白蘭”與“耙欄”諧音而改稱今名。
石榴坑,據傳原為陳姓人建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紫金縣廖有懷又遷此定居,因村前田中有9個泥墩,狀似跑馬,故初名走馬墩。

點睛

村民自發捐資維護古井
長命水村因近城區的緣故,周邊的城市化進程也格外迅猛,不過儘管這裡被城市、工廠包圍,卻依然保持著淳樸民風,酒店、住宅小區、雙語學校、工廠等喧囂之地的喧鬧聲在長命水村戛然而止,安寧的氛圍讓人心境舒坦。
村頭的長命水井,每天都聚集著一撥人在此取水,這口水井沒有專人照看,卻乾淨得讓人讚嘆。井外的護欄上有個木製募捐箱,以前村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打水者都要往箱子裡投放幾毛錢,作維護、清潔水井之用,現在村里取消了這一不成文的規定,即便如此,取水者還是不忘往小木箱中投上幾張零鈔。
村民自發捐資用來維護水井,雖這一規定不成文,但來此取水的人都會默默將錢投入井邊的木箱中;踩髒了井邊的石板,也不忘用井水沖洗乾淨;井邊的漏斗、水瓢等取水之物,常年擺放在這裡,也未曾遺失過……在這個大部分傳統民居被拆除,到處是現代建築的小村落里,歷史好似漸漸遺失在這片正在消失的青磚黛瓦中,但就是維護古井這個細節,卻顯示出村民淳樸的民風,真摯厚重的感情———真誠對待這口百年古井,才會有甘洌清甜的回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