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貢村

龍貢村

龍貢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北部,距離五桂山辦事處約4.5千米。舊村址東鄰東區三溪村,南臨長命水工業園區,西接石榴坑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廖冠伍從廣東紫金遷此開村。因村後山岡透迤起伏,如樣龍蜷伏,故初名龍共。1949 年,以“貢”與“共”諧音改稱今名。2001 年整村搬遷至白蘭橋村龍貢村舊址坐落丁天葬墳山北麓,呈弓形線狀分布。村東有海拔340米的天葬攻山和海拔305米的獅頭山。龍貢村現在歸併到五桂山街道的長命水行政村里。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人口,方言,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地方榮譽,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開村時屬香山縣得能都,光緒初年屬東鎮,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四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叫區;1949年底屬五桂山區桂北鄉,1951年屬第叫區,1955年8月屬張家邊區,1957年屬渡頭鄉,1958年底屬張家邊公社豪頭耕作區,1961年屬環城區長江公社,1963年屬環城公社,1976年屬山區建設指揮部;1984年屬中山市五桂山區,1987年屬五桂山鎮長命水村,2005年起屬五桂山街道長命水行政村。
龍貢村位於五桂山街道北部。該村於2001年整村搬遷至白蘭橋村。抗日戰爭時期,五桂山游擊隊曾在該村開展抗日鬥爭活動。1957年,該村被評為抗戰時期“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昔日龍貢村現在已成為長命水工業區,還有高層住宅小區在興建。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為廖姓,明末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永安(今紫金縣),清康熙十三年從廣東紫金遷至該村。2015年底,戶籍人口29戶、116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66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9歲(女);常年在城鎮工作和居住的6人,實際在村居住戶籍人口11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63人。

方言

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原有耕地112畝,主要種植水稻和花生,也種植蔬菜和薯類。2001年,原龍貢村開闢為長命水村新工業園區。村集體建廣房租給企業從事工業生產。至2015年,長命水工業園有冬類企業50多家,包括電子、電器、機械、家具、化工等行業,大型企業有中山市雅立潔具有限公司、中山市凱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嘉靈開關製造(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市讀書郎電子有限公司、香港帶皇至尊食品(中山)有限公司等。搬遷後,村民的居住環境、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現村民主要收入為工資性收入,另有房屋出租收入、土地發包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等。

社會事業

該村於1964年通電,1983年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通電話,90年代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並通網路。村中沒有老人活動中心及圖書室之類的文體設施。村中早期民居為磚瓦結構平房,現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

交通運輸

城桂公路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2008年,長命水村民委員會制定《長命水村民自治章程》。2012年,長命水村志編察委員會主持編修《中山市五桂山長命水村志》。
清明當天,同族宗親祭祖、掃墓,在外的港澳同胞、華僑也回鄉參加,祭拜完宗祖墓才祭拜自家祖光。
冬至時村民買肉殺雞拜祭祖宗,大放鞭炮。
村中婚喪習俗、生產生活習俗等與鄰近村落大致相同。嬰兒出世第三天要經歷一次特別的洗澡,稱“洗三朝”;為嬰兒剃頭之餘,配備“三牲”(雞、豬、魚)等物拜祭祖先,並煲豬腳姜、染制紅雞蛋送給嬰兒的外公外婆及其他親友,稱“做三朝”。三朝後至滿月前,親友帶雞、豬蹄、雞蛋、布料、衣服之類的禮物到賀,俗稱“送庚”。嬰兒滿月時多設酒宴,席中有豬腳煲姜、紅雞蛋和甜酸蘿蔔薑片等菜式。

地方特產

傳統食品有甜粄(又稱大籠糕或年糕)、牛筋粄、兼水粄(又稱鹼水糕)、廉窖仔、發粄、葉仔粄三丫苦板、膠仔粄、李頭粄、蘿蔔粄、煎堆。蘿蔔粄的製作方法:先將蘿蔔去皮切成絲,臘肉、蔥切成小粒,把蘿蔔絲放到鍋內煮熟(也可加入爆香蝦米、臘肉混炒),加少許鹽和味素調味,然後把煮熟的蘿蔔絲撈起晾乾。將鍋內蘿蔔湯倒入黏米粉內攪勻,搓揉15分鐘左右,搓成粉團。再將蘿蔔與粉團混合攪勻成稠糊狀放進已抹花生油的銅盆內,撒上蝦米、臘肉粒,在鍋內蒸 25分鐘至粉熟,再撒上蔥粒,即可食用。

地方榮譽

抗日戰爭時期,五桂山游擊隊曾在該村開展抗日鬥爭活動,該村1957年被評為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該村所屬的長命水村 2006年12月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衛生村,2009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評為廣東省文明村。

著名人物

廖森(1922-2013),香港粵劇演奏家,在港澳地區有“香港簫王”的美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