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灣公仔
- 分類:工藝品
- 產地:廣東佛山
簡介,歷史,陶塑技藝,發展,藝術評價,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地方特色,藝術走向,投資,頒證大會,展新派,重大事件,石灣公仔作品欣賞,
簡介
石灣公仔是廣東省佛山市石灣出產的陶瓷工藝品。 陶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領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青花瓷、唐三彩等名陶早已享譽海外,蜚聲國際,而“石灣公仔” 以“石灣公仔”為代表的石灣陶藝品卻是傳統民間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歷史
石灣藝術陶器其產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數百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之為“石灣公仔”。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公仔就開始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後石灣公仔的生產進入鼎盛期,產品種類繁多,逐步分支為人物、動物陶塑、器皿造型、園林陶藝及微塑五大類,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工藝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鍊,石灣陶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讚賞。2006年“石灣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灣制陶歷史悠久,陶瓷產業十分發達。據石灣 “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五千多年前就有當地居民開始制陶。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石灣陶瓷生產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方圓幾公里的小鎮有陶瓷107座,陶瓷行業從業人數達6萬多人,《明詩綜》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石灣出產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園林用品、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其陶瓷產品不僅暢銷嶺南,而且還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東南亞各國。南風古灶更是五百年薪火不斷,堪稱制陶界的奇蹟,先後被列為佛山市、廣東省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妙手匠心巧出神,泥沙水火見奇珍。藝精品美石灣瓦,名甲四方天下聞。”這是描述佛山石灣公仔的詩句。可以看出,佛山的石灣公仔早已名揚四海,那生動傳神的造型,那流光溢彩的風情,讓人深深地沉湎於泥土與水火所凝聚而成的藝術之中。俗稱“石灣公仔”的石灣藝術陶瓷,是在日用陶高度發展、商業流通活躍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每件作品充滿著渾厚、粗獷、質樸、率真的審美情趣。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塑造人物則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距今幾百年前的明朝開始,“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並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
陶塑技藝
石灣的陶塑技藝秉承了中國藝術的傳統特徵,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最大的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以及獨特的地方性。石灣公仔是一種富有鄉土氣息的傳統民間藝術,它的題材跟一般市民的生活有關,直到現在,石灣人的生活依然跟陶瓷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石灣逛一下市場,你就可以發現很多跟陶瓷有關的攤檔。從日常所用的器皿,到一般家居擺設,都離不開陶瓷。這種傳統的陶瓷文化世世代代影響著石灣,如今,不少年輕陶藝家對於陶藝創作都充滿熱情,希望能夠掌握到這種傳統的工藝。 石灣的陶藝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注入了不少現代的元素。為了開創新路,有一些陶藝家會創作一些新的題材,另外還會在傳統石灣公仔的神髓中,加入一些新元素,希望讓陶藝發展有新的空間。
發展
中國是陶瓷古國,自從新石器時代發明陶器至今,全國各地都相繼築窯燒制陶瓷,形成了各地有一種獨特的陶瓷文化,而石灣自古就是陶瓷之鄉,生活在東平河兩岸的石灣陶工,他們的祖輩大多數都從事制陶行業,以陶為生。在石灣,我們可以參觀到民國時期一些陶工的家居陳設,其中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陶瓷製品,比如米缸、水缸、瓷枕這類器皿,由於陶瓷的製成品實用又美觀,所以多年來都很受歡迎,而且都是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
石灣公仔歷來都是由民窯生產,創作方式不受拘束,自成一格,而且題材廣泛,貼近民眾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經過歷代陶藝家不斷實踐、研究,石灣的陶塑技藝,在泥料、釉色及燒成方法都不斷進步、創新,石灣陶瓷已發展至現代化生產的建築裝飾陶瓷,當中包括日用陶瓷及衛生潔具,而佛山的陶瓷更是全國建築陶瓷生產總值的60%,產品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向以來,石灣公仔都被視為平民的藝術品,但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這種傳統民間藝術漸漸受到重視,而且在藝術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高。
貴為南國陶都,石灣造就了不少技藝高超,具有獨特風格的陶藝大師,不過只停留在固有的模式,只會讓陶塑藝術停滯不前,而新一代的陶藝家,要肩負著傳承和創新,而創作需要大量的資源作後盾。政府的推動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石灣公仔將把眼光投放向全國,以至國際性的藝術舞台,將這門藝術推向更高的層次。而為了讓石灣公仔這份寶貴遺產能夠得到保護和繼續發展,當地政府致力推廣石灣陶瓷藝術,除了舉辦陶瓷班教導陶塑技巧之外,也通過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希望籍此進一步發展當地的陶藝文化。舉辦這一類型的陶藝創作,可以激發石灣年輕一代關注石灣的本土文化,讓他們有機會親手製造陶瓷。 豐富的天然資源讓石灣和陶藝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而石灣人也因為陶瓷而感到自豪,雖然現時他們的陶土已經不是本地出產,但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和陶藝家不斷變革創新,讓陶瓷繼續在石灣發光發亮。
藝術評價
民族性
地方性
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飄逸流暢的特點。釉料方面石灣公仔採用的是一次燒成的顏色釉,以不可重現的無窮變化而形成石灣藝術陶鮮明的特色。施釉上石灣公仔不在人物的臉、手部上釉,以泥胎的產色使肌理表現更加真實,同時由於石灣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層較厚的釉來掩蓋,從而使產品的藝術風格顯得特別古樸厚重。
人文性
由於石灣公仔是民窯生產,製作方式不受約束,構思上不拘一格,題材廣泛,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它以老石灣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更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具有較強的人文性。
地方特色
由於石灣公仔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國畫寫意筆法的精髓,強調概括和誇張。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樸實的特點。其陶塑題材,既有源於現實生活的,又有取材於神話傳統的表現形式,有寫實和誇張的不同手法,陶質運用上有素胎和上釉兩大類型,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種。
藝術走向
石灣公仔歷經千年的錘鍊,發展成為了中國陶瓷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歷數百年仍深受人們喜愛,箇中原因,首先得益於石灣藝人們的銳意創新、主動對市場的把握,以及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與進步的高超技藝。另一方面,石灣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自古以來就經濟發達,且毗鄰重要的進出口港口廣州,不僅交通運輸方便,而且利於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所有這些都成為了刺激石灣藝術陶瓷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多樣性
除傳統題材得以恢復和發展外,當代有些陶藝家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在微塑方面,還出現了一種新的題材--以細小昆蟲為主題的微型陶塑作品。
兼容性
在中青年一代的石灣陶藝家中,除了勇於在題材上創新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包括塑造技法和材料上,也多有嘗試,屢出佳品。在塑造技法上,除繼續沿用傳統的手法外,還融合了繪畫、雕塑、壁畫、浮雕等其它藝術門類的表現語言,使作品更具表現力。傳統的石灣公仔使用植物灰釉和礦物釉,呈色較暗。多用仿哥釉、仿鈞窯變釉或仿鈞紅釉作人物的衣服。在此基礎上,現代的石灣公仔人物衣服還增加了淡紅、醬黃、淡黃、草綠、淡青等釉色。並且根據題材的需要,適當地引入了化學顏料,使釉面呈色更為亮麗。
轉觀賞
石灣陶藝中有一些在歷史上是屬於實用的品種,如花窗、影壁、花脊等。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意識形態的進步,導致建築形式與風格的變化,從而使這些產品日益走向式微。其中的花脊在清末民初即已為了適應市場,從群塑轉向單件塑品,並逐漸發展成為石灣公仔的主流品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使用量已極少的花窗、影壁等產品又重新有了一定的產量,而且在形式上為了適應收藏的需要而改成了較微型的作法。
新品種
石灣美術陶瓷廠經過反覆研製和試驗,終於成功研製出了仿磚雕陶藝作品,使這項幾乎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又多了一條發展之路。磚雕是在燒好的青磚上進行雕刻的工藝,是清代珠江三角洲一帶建築上常見的裝飾工藝。其題材與石灣陶塑大致相同,以花鳥、動物、戲劇故事等為主。青磚的生產成本較高,而且質地硬而脆,極容易出廢品,因而製作成本較高。加上經歷了民國期間建築風格的變革,至“文革”時期破“四舊”的浩劫,使這項工藝已幾乎失傳。近幾年來雖有個別手工藝人恢復了這項工藝,但生產數量極為有限。而石灣陶藝仿磚雕作品改先燒後雕為先塑後燒,作品可大可小,大件的作品還可以分割成若干小件,待燒好後拼裝合成,極為靈活方便。它的出現,以低成本、出品速度快、高產質優等優勢,為磚雕這門工藝增添了異彩。
投資
各種人物造型,背後總有一些廣為流傳的故事。在欣賞、把玩這些石灣公仔的時候,無形中也增添了收藏的樂趣。
此外,鳥獸魚蟲也是石灣公仔中較常見的品種,題材分現實和傳說兩大類,比如說現實生活存在的馬、牛、羊等,傳說里的龍、鳳、饕餮、麒麟等,這些都極富傳統文化氣息。
雖然石灣公仔的歷史悠久,但是上百年、幾百年前的老物件很難找。1952年,廣州市文化局在石灣設立了廣州人民美術社石灣工場,先後由一些著名石灣陶塑藝人主持,安排人員師從名家學藝。1957年又成立了石灣陶器研究所,專門對石灣陶的釉色、原料、窯爐等進行研究。同時又將分散的陶業作坊聯合起來成立了石灣美術陶瓷廠,後又將該廠與廣州人民美術社石灣工場、個體聯營的工藝社合併成為國營石灣美術陶瓷廠並發展至今。在十年“文革”期間,由於受到當時政治形勢的影響,許多傳統題材都被定為“四舊”而不能生產。出現了大量的工農兵形象,如“鐵人王進喜”、“移山造田”等,這些石灣公仔如今也有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收藏圈有觀點認為,石灣窯屬於地方藝術品種,難以走出嶺南地區。所以,拍賣市場出現的石灣公仔為數不多。但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精品總會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北京大型拍賣行,像嘉德、保利等也開始出現石灣窯拍品。2008年12月在中國保利拍賣行廣州分行舉行的陶藝珍品拍賣會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的《龍之尊者》(原作)原本估價18萬元,最後竟拍出100萬元高價。在香港上環的一家拍賣行里看到一套水滸108將的石灣公仔,估價不低。在廣州等一些城市的拍賣行,也有不少舊石灣窯器物的交易。
普通的藏家財力有限,難以在官窯、名家書畫等高檔古玩藝術品上有所建樹,把目光轉移到一些歷史底蘊深厚,而暫時不為廣大收藏人士追捧的種類,更能收到精品。石灣公仔的收藏是“內藏玄機”,真實的石灣公仔收藏市場是表面上看起來“非主流”,有些冷清,可實際上不少國內或境外的精明收藏者則在暗中進行收藏。不過,舊時石灣公仔精品存世不多,藏友也不能因為發現了新的收藏渠道,而在不懂行的情況下盲目收藏。此外,陶瓷作品分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藏友們對此要搞清楚概念。
原作只有一件,從創作到製作完成都由工藝師全程負責。限量品則是在原作的基礎上,以模具複製出來,再由工藝師把關,數量一般在幾十或是百來件左右。不少石灣公仔還配有證書,如果上面沒有註明數量多少,就只能算是精品。精品是由於市場供不應求,工藝師授權後,用流水線注漿倒模生產的工藝品。原作、限量品都有作者的親筆簽名、印章和收藏證書等“身份證明”,其收藏價值自然也不一樣。比如說,一件精品標價才幾千元,而原作往往則是數萬元。
此外,藏友們著手收藏石灣公仔,還要注意題材的選擇,然後是考慮作者名氣。現代的石灣公仔,創新的題材是升值的關鍵。
頒證大會
第三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選頒證儀式在北京舉行。
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選頒證儀式在北京舉行。封偉民、黃志偉、霍冠華、潘汾淋、龐文忠5位陶藝家成為國家級陶藝大師,石灣鎮街道同時獲得“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展新派
2012年7月24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潘柏林卷》首發式暨潘柏林陶塑精品展”24日在北京舉行。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同志與潘柏林大師一起為新書發行揭幕。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代表主辦方致辭,他高度肯定了潘大師在石灣陶塑藝術方面所做出的獨特貢獻,讚揚了他在這一工藝美術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傑出創造力。肯定潘柏林大師在傳承和發揚佛山“石灣公仔”藝術傳統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作品多以井市風情為特色,以其《回娘家》等作品走出了自己一條以民間風情題材的新路向,以反映平民百姓平常的普通生活,打破了石灣一慣以仙、家、道、佛、為主的創作格調,從而成為石灣陶藝的新派代表。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負責人邱春林在展覽現場主持了“潘柏林陶塑藝術研討會”,來自全國文化藝術界的著名學者20餘人參加了討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策劃編輯出版的一套大型學術叢書,迄今為止已出版發行了《馮久和卷》、《呂堯臣卷》、《潘柏林卷》等16卷;正在編輯出版的有《毛正聰卷》等10卷。該叢書的研究對象為德藝雙馨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定位為學術經典性、文獻性、系統性,計畫完成100卷以上,涵蓋十幾個工藝門類上百種傳統技藝,形成一部反映中國當代工藝美術歷史和成就的“百科全書”。
重大事件
8月22日~9月1日在國家博物館等地舉辦佛山陶藝文化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