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使用草木灰的釉稱為灰釉,它與
土釉、
石灰釉一樣,是人類最早用於陶瓷的釉料之一,由於灰釉具有其他釉類無可替代的重要特性,直到今天仍被套用於
日用瓷、陳設瓷,特別是某些顏色釉陶瓷製品。灰釉由於加入的草木灰產地及所用植物不同,使用起來會有不同的效果。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複製某種古代灰釉瓷器時,很難使釉色和釉面與樣品相同。
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所採用的釉料基本上可歸於釉灰和釉果配出的釉, 即以氧化鈣作助熔劑的石灰釉(也叫灰釉),灰釉的製作首先是開採石灰石,鍛燒成生石灰(
氧化鈣),自然或人工加水消解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再與狼尾巴草疊加煨燒,利用煨燒狼尾巴草產生的二氧化碳把熟石灰變成碳酸鈣,灰釉(又分為:頭灰,二灰)為配製傳統石灰釉的主要原料,按照釉灰8%~25%,釉果75%~92%,視釉果的用量由多到少,透明程度逐漸增加。
古代灰釉
東漢時期,我國南方窯場出產的
瓷器,無論是
青瓷還是黑瓷釉面,均採用灰釉工藝。所謂灰釉是指釉中以鹼土
金屬氧化物CaO為主要
助熔劑,CaO含量至少都高出10%,這類釉又叫“高鈣釉”。東漢灰釉的配製繼承前朝傳統,依然採用
草木灰摻和胎泥配製而成。
從考察瓷釉中SiO2含量的變化,能看出瓷釉配方中胎泥用量的變化。這是因為釉中SiO2的含量主要是由胎泥決定的,一般說來,釉中SiO2含量愈高,所用胎泥的用量就愈大。商周時期,原始瓷釉中的SiO2含量波動幅度較大。例如,西周安義文化遺址出土1號原始瓷釉中SiO2含量為50.00%;商清江樊城文化遺址出原始瓷23號釉中SiO2含量為68.49%,波動幅度達18.49%。表明商周時期陶工對配製瓷釉所需胎泥的用量尚處於摸索狀態中。東漢時期瓷釉的化學組成顯示,釉中SiO2含量的變化相對趨於穩定,其十四個瓷釉標本(包括十二個青釉標本和兩個黑釉標本)中,SiO2含量僅在55.27%~64.84%之間波動,波動幅度為9.57%,表明東漢時期陶工對配製瓷釉所需胎泥的用量,比前朝認識更為深刻。
從考察釉中CaO和P2O5的變化可推知配釉中草木灰的用量變遷。東漢瓷器釉中的CaO和P2O5含量比商周原始青瓷釉中的CaO和P2O5含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表中所列東漢青瓷十二個標本釉中CaO的平均含量為17.08%,比商周原始青瓷灰釉CaO的平均含量(14.99%)提高了13.94%;東漢青瓷灰釉八個標本釉中P2O5平均含量(為1.07%)也比商周青瓷灰釉二十三個標本釉中P2O5平均含量(為0.78%)提高了37.18%。
由於胎泥中的CaO和P2O5含量甚微,例如,東漢瓷器(包括青瓷和黑瓷)十五個標本胎中CaO的平均含量為0.26%,東漢瓷器五個標本胎中P2O5的平均含量為0.04%,因此,東漢瓷器釉中的CaO和P2O5含量比商周原始青瓷釉中的CaO和P2O5含量大幅度提高一事表明,東漢制釉先民對草木灰在青釉中的作用的認識更為深刻。
考察東漢瓷器釉中的MgO含量,可知其釉料配方比商周時期更為成熟些。
東漢瓷器(包括青瓷和黑瓷)十四個灰釉標本釉中MgO含量平均為2.27%,商周原始瓷灰釉中MgO含量平均為2.70%。雖然商周原始瓷灰釉中MgO的平均含量(2.27%),超出東漢瓷器(包括青瓷和黑瓷)十四個灰釉標本中MgO含量(2.27%)的18.94%,但是,商周原始瓷灰釉中的MgO含量波動較大,一般在0.94%~4.41%,而東漢青瓷釉中的MgO含量相對穩定,一般在1.51%~2.78%,表明釉料配方顯得比商周時期更為進步。
鹼—灰釉
鹼—灰釉是指釉中鹼金屬氧化物(K2O與Na2O兩者之和)的總含量接近或超過鹼土金屬氧化物CaO與MgO的總含量。早在商周時期,鹼—灰釉工藝就已問世,但在漢晉時期則很少使用。隋代內丘邢窯白瓷部分產品重又用鹼—灰釉技術,其標本釉中K2O含量(6.4%)和Na2O含量(1.4%)之和(7.8%),約為CaO含量(2.70%)和MgO含量(0.70%)之和(3.40%)的2.29倍。
隋代內丘邢窯鹼—灰釉的這種化學組成,與商周鹼—灰釉化學組成相比較有如下特點:首先,隋代內丘邢窯鹼—灰釉中的CaO含量(平均為2.70%),為商周鹼—灰釉中的CaO含量(平均為0.94%)的2.87倍;其次,隋代內丘邢窯鹼—灰釉中MgO含量(平均為0.70%)僅為商周鹼—灰釉中的MgO含量(平均為1.56%)的44.87%;再次,隋代內丘邢窯鹼—灰釉中K2O含量(平均為6.40%)和Na2O含量(平均為1.4%)均比商周鹼—灰釉中K2O含量(平均為6.25%)和Na2O含量(平均為1.09%)’略有增加。
隋代鹼—灰釉與商周鹼—灰釉的化學組成的這種差異,表明它們兩者釉料的配方完全不同。有學者認為,隋代內丘
邢窯制瓷先民在配製鹼—灰釉時,可能在釉料中引進過
鉀長石。
類型
中國歷代高溫釉,除了個別例外、基本上都是灰釉。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儘管中國不缺長石礦,但其資源分布不像草木灰那樣每個窯場都有,而且長石礦硬度較高,必須碾碎後才能用,沒有草木灰那樣方便
(2)鹽釉是歐洲於12~14世紀發明的,主要用於炻器。中國古代沒有這種釉
(3)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釉是草木灰釉,後來經過改進,又演變成石灰釉和石灰——鹼釉,這些釉具有取材方便、工藝簡單以及價廉物美等許多優點,所以它們在發明後就被全國各地窯場普遍採用,後來就世世代代地相傳下來了。
傳統灰釉工藝
先來看《陶記》是如何描述的:
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則石堊煉灰,雜以槎葉、木柿,火而毀之,必劑以嶺背釉泥,而後可用....(筆者註:此處似缺句,其意大約為:用上述這些地方的瓷泥和灰釉所生產的瓷坯)或覆、仰燒焉。
俗話說得好:“無灰不成釉”,灰是制釉的重要原料。《陶記》中這段主要就是談釉灰是如何煉製而成的。用釉灰作
助溶劑配釉,可以說是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的另一大特徵,更是形成鎮瓷“白里泛青”(青白瓷,又叫“影青瓷”)傳統風格的重要工藝因素。其製法及其工藝原理,歷來被視為制瓷“秘方”,看來《陶記》當為最早記錄這一一配方的文本。
石堊,即石灰石。槎葉,即從樹上砍下的細小樹枝。木柿(shi),即木片或木屑。釉泥,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釉果”,它是一.種風化較輕(最好的是未經
風化的),結構緻密、含鐵量較少的瓷石。簡要之,灰釉 =釉灰+釉果。其特點是透明性好,光澤度強,釉的表面硬度大,釉子彈性好。這也是景德鎮瓷器的一個特點。
除《陶記》記載這種工藝外,明代《天工開物》、清代《陶冶圖說》均有介紹。法國傳教士殷宏緒在1712年介紹景德鎮制瓷工藝的書簡等古文獻中也有記載。這些文獻雖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是相當一致的,這就是:石灰石——與狼雞柴疊燒成生石灰——長期陳腐——經雨水消解成熟石灰,再吸收空氣中的CO2(二氧化碳),變成釉灰(CaCO3)。
據《陶記》記載,釉灰的產地是攸山、山槎,本書並簡單地描述製作它的過程,非專業人士很難搞懂,筆者依據陶瓷學院的學人對其工藝研究的成果,來作復原敘述:
其煉釉的基本步驟是:第一步,
石灰石煉灰:①先把石灰石加熱到900℃以上煅燒分解成生石灰;②再將生石灰灑水消解為粉末狀熟石灰。第二步,把熟石灰與小樹枝、木片相互隔層堆疊起來形成煨燒堆(據現在仿傳統工藝製造來看,大約一米高的長方形堆)。即可在煨燒堆四周點燃,小火煨燒約6小時後,耙開煨燒堆,均勻翻攪,使煨燒徹底。火熄滅後,照前法連續進行3次,約需兩個晝夜,再陳放數日,即可得釉灰。第三步,一定要用嶺背的釉泥調配在一塊,最後方可使用。
之後,蔣祈總結到:用這些地方所產的瓷泥和灰釉所生產的瓷器坯體,並且採用覆燒法(一般來講,這類燒法大多為日用陶瓷),或仰燒法(一般來講,此法大多為禮器陳設類陶瓷,當然也有一些碗採用仰燒法,但碗心有一道澀圈即無釉),來使瓷器燒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