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鄉名,詳見石川鎮。原石川鄉地處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南部山區,距縣城55公路處,東連岷縣蒲麻鎮,南與岷縣梅川鎮接壤,西靠四族鄉,北接草灘鄉,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0公里,區內海拔2380米,年平均氣溫4.2℃,≥0℃日照時數1629小時,≥10℃日照時數1048小時,年降水量500~612毫米左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無霜期136天,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屬高寒陰濕氣候。氣候冷涼,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2016年,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石川鄉,設立石川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川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定西市漳縣
- 政府駐地:菜子川村
- 電話區號:0932
- 地理位置:縣境南部
- 面積:204.2平方千米
- 人口:12436人(2010年六普)
- 車牌代碼:甘J
- 海拔:2380米
- 年平均氣溫:4.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簡介,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簡介,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業產業化,村鄉文明化,管理民主化,農業發展,文化發展,建設情況,法制觀念普及,
建制沿革
1949年設小石門、菜子川鄉,1965年合為石川公社,1984年改鄉。
1996年,面積174.8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虎龍口、菜子川、三條溝、趙家莊、占卜里、小石門6個行政村。
2016年,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石川鄉,設立石川鎮。
原【草地河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70千米。1950年設草地河鄉,1958年改為楊河公社,1965年更名為草地河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楊河、鐵爐、草地下、嘛咪寺、高山、能岸、路地溝、三眼泉、社占里9個行政村。?年撤鄉,楊河、鐵爐、草地下、高山等村劃歸草灘鄉管轄,將路地溝、三眼泉、社占等村劃歸石川鄉管轄,將麻米寺村劃歸四族鄉管轄。
行政區劃
石川鄉現轄9個行政村、47個社,總人口14280人;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621125206石川鄉:~201 220路地溝村 ~202 220社占村 ~203 220三眼泉村 ~204 220小石門村 ~205 220占卜村 ~206 220趙家莊村 ~207 210菜子川村 ~208 220虎龍口村 ~209 220三條溝村。
簡介
石川鄉位於漳縣南部,地處山區,平均海拔1947米。氣候冷涼,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蠶豆栽培條件,該鄉政府結合實際,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的,逐年擴大蠶豆、洋芋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並把蠶豆作為富民強鄉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蠶豆產品,又成立了石川鄉蠶豆供銷協會,形成一條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道路。
石川鄉為漳縣南大門,與岷縣蒲麻鎮相鄰,正在鋪油的高新路穿境而過,途徑7個行政村;境內資源較為豐富,主要農作物以蠶豆、洋芋、小麥為主,其中蠶豆種植面積大、品質高,是“中國蠶豆之鄉”——漳縣的蠶豆主產區之一,經濟作物以中藥材為主,尤以當歸制種育苗著稱,所產當歸苗、籽數量多、品質優。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石川鄉認真貫徹落實“五縣”戰略,堅持搞活抓民營,發展抓項目,保障抓黨建的方針,圍繞農民增收、集體增效、財政增稅總體目標,以高新路全線鋪油為契機,以石川市場承建為動力,全面啟動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工程,主攻三大產業,即:蠶豆、藥材、勞務;抓好三項建設,即: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努力建設和諧、富裕、文明新石川。
石川鄉
發展現狀
基礎設施建設
簡介
石川鄉將新農村建設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鄉黨委、鄉政府始終堅持積極的工作態度,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做農民民眾思想工作,努力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切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鄉明確了兩個縣級示範村、9個縣級示範社和60戶示範戶,鄉黨委、鄉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示範點,做到了縣上有樣板,鄉上搞試點,典型示範,樣板引路,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規劃
石川鄉十分重視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龍頭作用,做到了規劃先行。3個市場建設的規劃已通過縣裡批准,建材市場和中藥材市場正在進行積極的施工建設中,中心市場正在起動。主街道至郵政所、電管站、康家溝的路面硬化和10月份的撤集,已拉入工作計畫,正在全面起動。
漳縣對石川鄉占卜村的整村推進項目,路地溝村的洋竽、蠶豆、中藥材示範點建設,計畫生育“八個一”工程為“兩戶”建房17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全鄉的實施,以及縣裡的各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正在向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推進村、試點村傾斜。石川鄉在財政困窘的情況下,擠出資金,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縣級部門、幫扶單位都到定點幫扶的村進行調研,有的還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技術、項目扶持。資金和項目的投入,有效激發了農村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帶動了農民自身加大投入,有效地推進了示範村、推進村和試點村的基礎設施和農民新村的建設。
農業產業化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中藥材示範基地,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村鄉文明化
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衛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鄉村環境;編修村鄉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鄉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
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搞好村鄉規劃建設,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社城鎮化建設目標。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農業發展
石川鄉氣候冷涼,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蠶豆栽培條件,隨著農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石川鄉黨委、政府結合實際,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的,逐年擴大蠶豆、洋芋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並把蠶豆作為富民強鄉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依託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蠶豆產品,又成立了石川鄉蠶豆供銷協會,形成一條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道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石川鄉菜子村是石川鄉政府所在地,位於石川中部,東距岷縣12公里,西距縣城53公里,交通便利,平均海拔高度2390 ——2410米,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200㎜,年蒸發量360㎜,全年無霜期限180天,該村水利資源豐富,土壤十分肥沃,適宜種植當歸等中藥材,菜子川村現有五社541戶2489人,2349頭大家畜收入1390元。
菜子川村IFAD項目共實施了以下一些內容,農作物發展共培訓農民200人,村金融培訓婦女15人;在教育方面,村中心國小建設1個,投入資金35000元,教學點老師培訓1人,代課教師培訓4人,進行失學兒童救助16人,救助資金1600元;在醫療衛生方面培訓村醫1人,婦女健康教育培訓婦女200人;在林業方面實施小型果園建設20畝,林業培訓200人。在畜牧業方面進行村級動員3期,培訓504人,公有草場受益人培訓180人,村級技術人員培訓3人,精飼料生產受益人培訓78人,完成精飼料生產紅豆草種植100畝;共投放種子500公斤,投放磷肥50000公斤,涉及該村195戶貧困農戶,農業示範點建設改革傳統種植方式,主要採用引進良種,科學施肥,提高品質和質量。同時縣農技站技術人員蹲點包片規範種植技術和病的有效防治,極大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在銷售上充分發揮協會作用,走“協會+基地”的路子,拓寬銷售渠道,逐步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示範點建設,動員全村種植優質當歸2000畝,為全村農業經濟成長及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農發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為了使項目實施區農民民眾儘快熟悉、掌握農發項目內容,促進項目的順利實施,石川鄉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民、農業技術培訓放在首要位置來抓。在農發項目培訓方面,石川鄉結合項目實施與本鄉實際,著重從農民技能培訓、草場恢復受益人培訓、家庭庭院生產受益人培訓、村畜牧獸醫培訓、林業村級動員培訓、林業示範培訓、婦女健康教育培訓及項目管理能力建設八個方面入手,對項目實施區農民民眾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培訓,總計培訓6000佘人(次),投入培訓資金124840元,為項目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鄉上專門成立了由分管領導任組長,項目辦公室成員為組員的鄉宣傳培訓領導小組,各項目村也成立了村級宣傳小組。鄉、村兩級宣傳培訓機構健全,人員職責明確,分工細緻,為培訓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為了確保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先後組織相關人員參加了縣項目辦組織的全縣項目管理會議、縣鄉項目辦人員培訓、PRA參與式評估培訓、年度計畫與預算培訓、計算機培訓、監評人員培訓、村實施小組、環境主管和婦女主管人員的培訓,通過縣上培訓使項目工作人員掌握了項目操作規範,從而通過他們宣傳培訓使項目區農戶進一步熟悉了項目內容,提高了農民民眾參與實施項目的熱情,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通過層層培訓,使項目工作人員掌握了項目操作規範,農戶進一步熟悉了項目內容,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文化發展
建設情況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道路建設、鄉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鄉村社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社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行動電話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全鄉共有1所中學、9所國小,4處國小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國小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法制觀念普及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民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在全鄉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鄉“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為45.4歲,高中以上文化7名,國中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台了《石川鄉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鄉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鄉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民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