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阻擊戰

石城阻擊戰

1933年9月,蔣介石組織軍隊100萬、飛機200架,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第五次軍事“圍剿”,由顧祝同任總指揮,主力部隊分別集結於江西南昌及其以南的臨川、南城、吉水等地,並逐步向南推進。

基本介紹

  • 名稱:石城阻擊戰
  • 地點:石城
  • 時間:1934.9.28—10.9,歷時12天。
  • 參戰方:紅軍,國民黨
  • 結果:紅軍勝
  • 參戰方兵力:紅軍20000餘人,
  • 主要指揮官彭德懷,楊尚昆
戰役起因,參戰部隊,戰役經過,時間經過,戰爭意義,

戰役起因

由於“左傾”領導人錯誤的軍事路線,在敵軍“步步為營、堡壘推進”的戰術面前,紅軍根據地的範圍越縮越小。1934年4月28日,蘇區北部的重要門戶廣昌縣被敵占領。8月30日,與石城毗鄰的廣昌驛前陷入敵手。至此,在紅都瑞金北部就剩下石城這最後一道“屏障”,為了遲滯國民黨軍隊向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心地域的進犯,保障中央機關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的安全集結與轉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令彭德懷(軍團長)楊尚昆(政治委員)率領紅三軍團在石城北部設防阻敵。

參戰部隊

參加石城阻擊戰的部隊,除紅三軍團第四、五、六師以外,還有以彭紹輝為師長、肖華為政委的紅一軍團第十五師,即少共國際師,以及獨立七團、獨立十一團以及石城地方部隊,共20000餘人。
根據中革軍委的部署,參戰的紅軍部隊在廣(昌)石(城)交界處,至石城縣約50華里的縱深地域裡,設定了三道防禦地帶。
國民黨軍經過26天準備後,以第五縱隊第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四師,第三縱隊第六、七十九師、第十縱隊第四、八十八、八十九師,以及卜福斯山炮團和石城保全團的兵力集結於石城外圍,並調派空軍駐於廣昌臨時機場。

戰役經過

1934年9月26日拂曉,戰鬥打響,26日晚,紅三軍團司令部根據當日戰況,對各師團的防禦陣地和戰鬥任務作了局部調整,主要加強第二道防禦線的防守。
27日拂曉,國民黨軍隊仍以飛機、大炮開路,對紅軍陣地進行破壞性轟炸。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敵第十縱隊向我大舉進攻。紅軍指戰員根據三軍團司令部的戰略意圖,給敵人以一定殺傷後,於黃昏時退出戰鬥,撤至石城桐江、小松及其以南陣地。
28日晨,國民黨軍以第六十七師、六師一個旅、八十八師一個團及卜福斯炮團一個連,沿分水坳大道兩側向桐江進犯,10時許,以飛機、大炮猛轟紅軍陣地。紅軍在給對方以殺傷後退出戰鬥。17時許,第六十七師占領桐江。
30日拂曉,國民黨第六師之十八旅及六十七師一部,繼續向小松進犯。7時,紅軍放棄小松陣地,隨之放棄高田豐山一帶陣地。
國民黨軍第十縱隊指揮官湯恩伯在小松“判定石榴花寨、鵝頸坳為紅軍主力所在地”後,以兩天時間部署兵力,調七十九師及卜福斯炮營(欠一連),布防於桐江、小松,十四師集結於江東坳一帶。1934年10月3日5時、許,八十八師在飛機大炮支援下,向石榴花寨、昇平寨一線紅軍陣地猛烈進攻;9時30分,向鵝頸坳進攻。紅軍和由石城方向派出支援的軍團部直屬隊將士奮勇抗擊,至11時,先後放棄鵝頸坳、月光翼、火焰寨等陣地。國民黨軍第四師占領礤腦,紅四軍撤至石城縣城。
1934年10月6日下午,敵第十一師一部及各師便衣隊進占石城縣城。紅軍主力撤至石城南部的觀下、屏山橫江、洋地等地域。中革軍委電令紅三軍團12日前在目的地域進行人員、幹部、彈藥的補充,12日晚移至第二集結地域——於都。
紅軍部隊由於改變了戰略戰術,在1934年9月28日至10月6日的戰鬥中,不但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國民黨軍隊向南推進的速度。
1934年10月9日,中革軍委電令彭紹輝、肖華,紅十五師於當晚南移。獨七、十一團擔任在石城縣城以南阻敵前進的任務。
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紅一軍團第十五師於9、10兩日晚從駐地出發,於16日到達於都;紅三軍團第四、五、六師於12日晚出發,於16日晚抵達于都縣城西郊。至此,石城阻擊戰宣告結束。

時間經過

1934.9.28—10.9,歷時12天。

戰爭意義

石城阻擊戰,是紅一方面軍長征前夕,在中央蘇區北線戰場進行的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戰鬥。這次戰鬥從準備到紅軍主力完全撤離石城,歷時40餘天(其中在小松境內30餘天),它不僅給了進犯之敵以大量殺傷,而且有效地遲滯了敵軍南犯的步伐。紅軍阻擊敵人進犯石城的實際時間,比中央軍事革命委員會原定計畫多了7天,為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完全集結與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若沒有石城阻擊戰,敵北路軍便可長驅直入中央機關所在地,其後果是不堪構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