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本位課程(knowledgebased curriculum)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本位課程
- 外文名:knowledgebased curriculum
- 所屬學科:教育學
- 公布時間:2013年
知識本位課程(knowledgebased curriculum)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
知識本位課程(knowledgebased curriculum)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定義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來的知識組織起來的課程。這種課程強調...
課程價值(curriculum value),作為客體的課程與其主體需要之間的特定關係(肯定或否定)的反映。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1) 知識本位課程價值觀。認為知識引導著人類的生活,課程要根據知識的分類以及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來組織,而不是建立在兒童的偏好、社會的需要上。(2) 社會本位課程價值觀。以滿足社會(主要是以...
主知主義課程觀是指以知識本位的教育學說為基礎的課程觀念。代表人物為德國 19 世紀教育學家赫爾巴特。他主張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從主知主義的角度加以闡釋, 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具有道德知識、道德思想和道德判斷力的人,提倡學校課程的設定應與人的多方面興趣相適應。興趣有兩類:一類與自然知識相聯繫,包括:(1...
知識中心課程理論,有時又稱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在課程發展的歷史中,該理論堪稱最古老、影響範圍最廣。從早期斯賓塞的實質主義課程理論、赫爾巴特的主知主義課程理論,到20世紀上中葉要素主義和永恆主義課程理論、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基本上都是立足學科知識本位來闡釋課程,推動知識中心課程理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
《我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是2019年3月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健。內容簡介 《我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根據新時期、新形勢下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高職教育接受群體的整體特徵,針對高職教育中一定範圍記憶體在的知識本位課程和目前正在廣泛推行的能力本位課程中...
《課程的邏輯》是2019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啟泉。內容簡介 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型,是當今時代課程發展的邏輯。 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和訴求是什麼?當今時代課程發展的邏輯是什麼?如何進行課程改革? 伴隨著知識社會的進展,學校的功能與作用在發生變化。學校不再是“知識的...
課程內容首先面向職業崗位的工作和活動,而不是首先面向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推導。高職課程內容設計的出發點與傳統高校知識本位課程的出發點有巨大差異。這也是他們把課程名稱從“高分子物理”改為“高分子材料分析、選擇與改性”的第一個原因。三、課程教學突出能力目標.而不是突出知識目標 老師可以為自己的課程教學設定...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
一、課程論的迅速發展 二、課程論發展的原因 三、課程論發展必須解決的歷史任務 第四章 課程的本質及其功能 第一節 課程本質觀的研究 一、問題的性質 二、關於課程本質的三種不同看法 三、課程的種差 第二節 課程的本質是經驗 一、經驗的不同含義 二、經驗在課程、教學領域的使用 三、知識本位的課程本質觀在...
一、知識本位課程的起源 二、知識本位課程的樊籬 三、知識本位課程的危害 第十一章 以兒童為目的的課程及其障礙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偏頗:“人”的缺失 二、工業化進程中的弊病:人的物化和工具化 三、思維方式:二元對立的哲學 四、唯科學主義:對科學精神的背叛 五、偽科學:對科學的以訛傳訛 第十二章 ...
綜合課程是綜合有關聯的幾門學科,成為跨越更廣泛的共同領域的課程。例如, 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生理等學科合併為理科。課程綜合的思想,發源於赫爾巴特的教材聯絡說。聯絡說在19世紀末進入美國,發展為以知識本位綜合的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和廣域課程;以兒童本位綜合的活動課程;以社會本位綜合的核心課程。定義 ...
新課程改革正有此憂,充耳不絕的是早早就做出的都未經檢驗的對新課程的價值判斷:“將實現我國中國小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的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說法,這樣的表述直接用於新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培訓者和教師們都自覺不自覺地把這作為指導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影響至廣,流毒甚大....
2. 突出課程的整合。課程目標的設計建立在對人的生命存在及發展的整體關懷上,而不僅僅是認知性目標。過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態度、學習(zh09)過程、學習(zh09)方法等均被排除於課程目標之外,其價值成為知識的附庸。而新的課程觀在體現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的同時,必然要導致課程目標由單一的認知...
能力本位課程 能力本位課程(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是2013年公布的教育學名詞。定義 通過工作分析確定職業崗位的能力標準,並以此為依據,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出處 《教育學名詞》第一版。
依據人類維護個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活動,設定生理學和解剖學課程;依據生產活動,設定讀、寫、算以及邏輯學、幾何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課程;依據教養子女的活動,設定心理學、教育學課程;依據調節自己行為的活動,設定歷史、社會學等課程;依據閒暇、娛樂的活動,設定了解和欣賞自然、文化、藝術知識的課程...
《漢語文課程的當代建設》是作者繼《學會學習》之後的又一本教育專著,它以生態理性哲學為思想基礎,以生態化綜合方法為認知視野,以人類教育目的和當代教育目標為雙重坐標,檢討漢語文課程本位失落的社會歷史原因,重建漢語文課程目標本位、知識本位和方法本位。作者簡介 唐代興,男,四川廣安人;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2)課程以“知識”為本位,注重書本知識或間接經驗的獲取,注重系統的、公共的知識的學習;(3)無論是課程內容還是課程活動,都是封閉的、固定的,課程是預成性的,以結果或產品形態存在。傳統的學科課程是這種課程觀的突出代表,(二)課程作為動詞使用所代表的課程觀 (1)課程即學習者從學習活動中獲得的一切...
地方課程所要傳遞給學生的東西,不是一大堆死知識,它的傳遞方式也不是教師給予,學生受納.它內容的鮮活與靈動,決定了地方課程不是答案現成與完整的,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引領學生去尋求和完善它.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探究的,學習的主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學生在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會感受到疑惑和經歷...
因此,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概念並非僅指“職業技能”,也非指作為一種個性心理特徵的能力。真正意義上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與培訓”,就“必須拓寬我們現有的職業能力觀,把我們的能力視野從與特定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擴展到更廣的領域”。2、綜合職業能力課程觀 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觀屬於能力本位教育的範疇...
不過能力本位職教思潮的優勢特色中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存在著重視行為、忽視品德的傾向;在教育方法上強調針對具體工作進行培訓,使日後的職業遷移性和繼續學業受到影響。評價 能力本位思想孕育著一種嶄新的教育評價尺度和配置人力資源的重要原則,它不同於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職教價值觀,它為職業...
此種型式企圖實現社區控制和專家控制型式管理之口的,不但希望教師的知識在學校關鍵決策上能獲得較好的運用,且能對家長和社區負起更多的責任,均衡控制型式基本上假定教師專家在學校教育孩童過程中,父母若能扮演良好的夥伴角色,教師很樂意對父母和社區的價值偏好加以回應,此亦假定父母與教師皆能在課程、預算、人事等...
課程的整合 課程目標的設計建立在對人的生命存在及發展的整體關懷上,而不僅僅是認識性目標。過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均被排除於課程目標之外,其價值成為知識的附庸。而新的課程觀在體現由 “知識本位”向 “人本位”轉變的同時,必然導致課程目標由單一的認知性目標轉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核心素養與課程重建 / 16 一、 “素養”概念的演進 / 16 二、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重建 / 21 三、 學校教育革新面臨的挑戰 / 24 3.真實性:“核心素養”的精髓 / 26 一、 真實性學力 / 26 二、 真實性學習 / 28 三、 真實性評價 / 32 4.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 / 36 一、 ...
學生“知道什麼”不等於“問題解決能力”。社會所期許的是,學生在學校中習得的任何知識、技能,能夠在其人生途程中充分地得以運用,並且藉此促進其基礎學力與健全人格的成長。因此,學校教育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型,是知識社會時代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學校變革的根本原理是尋求“平等”(Equality)與“...
一 學科教學中的“知識本位”/21 二 課程結構中的“學科本位”/21 三 科技活動中的“功利本位”/22 四 教師隊伍建設嚴重不足/22 五 科學教育的投入與條件遠不如其他學科/23 第二章 如何做好科技學校的組織建設?/25 第一節 校長的科技教育理念是龍頭/25 一 育人取向/26 二 育人思想和理念/...
本章分析通識教育與教材二次開發的關係;分析教材二次開發在課程目標達成、學習者發展、教學情景化中的必要性;分析學術理性課程取向、認知發展取向、個人適應取向、社會適應取向以及基於情境的課程對教材二次開發的啟示;分析不同教學觀對教材二次開發的要求,包括知識本位教學、應試驅動教學、能力本位教學、內容本位教學...